三峡库区川东竹琴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在线

举报
资源描述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竹琴调查报告海 日(重庆三峡学院 民族学系,重庆 万州 404000)摘要:川东竹琴是三峡库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有数百年的历史,已经被评审列入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东竹琴文化遗产蕴含重要的历史、艺术、人文与实用价值。关键词:重庆;川东竹琴;文化遗产;渝东万州,商属梁州,周归巴国,现为重庆。万州文化,历史悠久,穿越古今,由其醉人的当属川东竹琴。川东竹琴是渝东地区民间说唱艺术的缩影,它起源于清嘉庆年间。川东竹琴创始人王道合,他出生于清嘉庆元年,13 岁在万州北山观入道,系道家人氏,21 岁始创川东竹琴,至今已有九代弟子三百余人。竹琴,是巴蜀传统曲艺形式之一,为群众所熟悉,据老艺人传言,它源于河南,清初在四川的一些水陆码头和城镇中出现了道士的竹琴演唱,唱的是“玄门调” 、 “南音调” ,内容多为二十四孝之类。 [1](p743)川东竹琴自形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川东竹琴板式严格规范,唱腔优美和谐,独特动听,雅俗共赏,是中国说唱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一种。一、竹琴的历史川东竹琴相传,竹琴创始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据说一日夜间,张果老在竹林纳凉,忽听“咚咚咚”的声音,张老立即取来一节竹子蒙上筒口,随意敲打,便觉悦耳。在电影电视《八仙过海》剧中,只要有张果老的形象,就可见到他身背竹琴的镜头。有唱词为证:“一根竹儿青悠悠,长在深山老林头,果老仙制琴原本贵重,诗与竹乃八音词调不同。 ”二、精细的制作工艺竹琴的道具分为两种:竹琴、简版。竹琴的制作:(1)琴筒,钓鱼慈竹产于四川大竹和金沙江,竹子长成后蓬起很高,前面的尖尖插入水中故名钓鱼竹。竹子必须是三年以上的节稀垂直、无节最佳,无伤害,无虫害,有时为了选一根上好的竹琴材料,还必须雇用专人看护,从生长到成熟要经历三年的过程。取材后,第一步是裁枝,决定长短,长短是根据内空直径而定,细则短,粗则长,怎样取长短是有一定比例的,一般是从 40mm-55mm 之间,最佳音色是 53mm-55mm 之间,长为 96.5mm-97mm,取材后的第一道工序是用防虫的药水蒸煮后通风晾干。第二步是去皮,刨去青蔑,方面上漆,如果有青蔑,不容易上漆。第三步是出芯,就是竹子里面的节巴要打通,如果没有节巴要用砂纸轻轻的擦。制作琴头的一方要略细一点,要用锉挨着边锉细,不要伤害道内空,如果伤害内空会严重影响音色。上好的竹琴是一层生漆,一层丝绸,再一层生漆。生漆必须是五年以上的漆树,成熟后在春天是开始采结,在漆树上划一条口,然后用小竹筒插在上面,再把漆浆接到桶里,漆浆的颜色是乳白色,存放后通过熬漆过滤,一般要过滤三至五次,经过过滤后的漆浆的颜色为猪肝偏黑色,是竹琴的最佳颜色。在竹琴上可以写字和绘画装饰竹琴。琴尾可装饰银质或铜质的圆,既可以起到美化竹琴的作用又可以保护竹琴。(2)琴头(箍头)用慈竹挽成小圆圈,高度半寸的一般,大小比琴头略大一点,然后用棉布条用力一圈一圈的拉紧,最后,用棉线扎紧,既有硬度又有软度,紧扣在琴头上,用小木棒四周敲打,让琴头贴紧琴身,然后取出,方可用之。(3)简板一副分上下两块,上长小短,宽为半寸,长为二尺五左右用老楠竹取材后第一道工序用防虫药水蒸煮后通风晾干,顶端约有弯度,下端有防滑锯齿。上下两块打起来不翘,中间没有缝隙,弯曲部分和翘起部分可用微火烤后制成,制成后也可涂上生漆,不用生漆的可用铜油浸泡数日,再用硫黄烟熏,成品为黄亮亮的,音色更为清脆响亮。顶端约有弯曲。表演时。根据剧情节奏或疾或缓敲打,做到敲打自如,心到神到,悦耳动听。竹琴的制作与改革多从材料上下工夫,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渔鼓”从木头到竹子的转变,而现在的“塑料”竹琴已逐步的取代了用竹制的竹琴。 “竹琴”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的科学的进步而转变,也可能有金属的“竹琴” ,肠皮(蒙皮)转变成“玻璃纸”或“塑料纸” ,终久天然的 材料会被人工的材料所取代,从审美的角度去做,要求音色越来越美。三、川东竹琴演唱技巧(1)唱词的特色:1、多采用地方性语言。采用地方性的语言能贴近百姓的生活。如在《狮头子》中“红城渺渺满天花,佳人心中乱如麻,蜜蜂蝴蝶为的啥,不顾生死去探花。 ”2、七字、十字句较为常见。如在《桃花零落水上飘》中, “毛衣未干红杏雨,雨打芭蕉色更俏。俏使真人吹玉笛,笛儿当头系丝娇” 。在唱词中七字句较为普遍,十字句也较多。如《一统西蜀归刘备》中的“四水关群雄会稳坐刘备,三封信气曹真登时命毕。二刀公在汉室仁义无比,一统汉归于晋司马登基。 ”3、朗朗上口,唱词押韵、好唱。真正的好词是雅俗共赏。如在《狮头子》中“六月太阳红似火,嘉陵江水闪金波,搭斗声声耳边过,凉风阵阵浮心窝。 ”4、唱词范围广。竹琴唱词空间很大,可根据本子演唱,也可现场编演,唱山河、唱祖国、唱人间悲欢离合、唱时代新貌等,内容广泛,比较生动。 [2](p275)(2)唱腔的特点:竹琴在说唱的形式中是不多见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人多角,在演唱的时候随时跳进、跳出。声音、手势、表情完美结合给人一种立体感,让听众有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觉。川东竹琴要求做好“一打二讲三唱” ,曲牌分为九板十三腔;调腔方面又分为甜平、苦平、阴调。 [3](p786) 竹琴老艺人有这样一句话“讲是君,唱是臣” ,在竹琴表演中,一打、二讲、三唱缺一不可。打:要对竹琴的各种技法能熟练的掌握。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达到炉火纯青,兴手捻来,得心应手。讲:要口词清楚,快而不乱,慢而不乱,抑扬顿挫,语言表达准确。唱:要字正腔圆,轻重快慢,强弱对比,以情带唱,以声传情,以心唱情,深情并茂。四、传承人(1) 王道合:始祖,男,清嘉庆元年人,13 岁入道,21 岁创始川东竹琴。万州驷马桥人,少年时入万州北观(道观)学道,生卒年龄不详。民间流传,王道合年幼迷恋民间打击乐,天生聪慧,在道观学道期间,曾发明道琴(今称竹琴)用于宣传道义。(2)熊子良:已故,川东竹琴第六代传人,竹琴技艺精绝,在下川东堪称一代“大家” 。是“万县竹琴会”发起人之一,解决前后一直是竹琴会主持人。他扮相好,声音洪亮,腔调气派,可称为川东竹琴的主流。解放后参加市曲艺队。一九五三年参加四川省代表团出席“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大会” ,后为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竹琴演员。(3)杨裕国:已故,川东竹琴第七代传人,艺名杨大脑壳,十一岁至十六岁从师胡新成学习竹琴。他工正宫唱腔,腔正字明,集众家之所长。有传统节目近百场,有很精炼,每到一地都要演唱一个多月,并教习竹琴,桃李满四川。他的唱法灵活多变,现代节目,人物生动,习者多以为法。曾招收女弟子多名,曾为开县川剧团曲艺队主持竹琴剧演出,演出《月下盘貂》 、 《三难新郎》 、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节目,受到观众欢迎,场场客满。(4)方斌:已故,川东竹琴第七代传人,达县曲艺队队长,1958 年去四川省曲艺团调研,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在梁平、开县、达县演出。代表曲目有《月下盘貂》 、 《志贞挂画》 、《元宰游庵》等,唱腔有独特的风格,刻画人物细腻。(5)华国秀:七十四岁,川东竹琴第八代传人,国家二级演员,原四川省曲协副主席,万县专区曲协主席,原重庆三峡曲艺团副团长,从师于杨裕国、叶华泰。她的现代曲目《双枪老太婆》多次在电台广播。她演唱的新节目,腔法灵活多变,引人入胜。她的传统节目亦很精彩,如《八阵图》 、 《白兔记》 、 《白蛇传》 、 《坐楼杀惜》 、 《活捉三郎》等深受听众欢迎。是万县地区第一个女竹琴艺人。她开创了川东竹琴的一代新局面,她演唱的竹琴节目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和香港凤凰卫视以主题片形式面向全国播放,长篇评书《华子良传奇》在四川省电台连播,并获得多次全国、省、市级奖项,华国秀以收录全国曲艺家名录。(6)潘正光:原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团长,国家二级演员,现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代表曲目《月下盘貂》 、 《志贞挂画》 、 《元宰游庵》 、 《赞三峡》 、 《万州是个好地方》 、 《家住棉花地》等等。(7)胡冯:国家二级演员,川东竹琴第九代传人,她把现代声乐技巧融入传统竹琴演唱之中,唱念优美,在重庆市首届曲艺大赛中获三等奖。现有的传承人的生活无搭变化,也没有什么政府部门的特殊的待遇。四、挽救竹琴面对竹琴这项三峡的民间艺术的日渐式微,很多老竹琴艺人们开始提出挽救竹琴,挽救三峡人自己的艺术,挽救的方式主要是改革。竹琴的现状,从专业说起,重庆三峡曲艺团,有专业竹琴演员一人,现已年迈,逐渐离开舞台。现在有时唱一下,也是非演出的还有三人兼演,一人六十岁左右,二人五十岁左右,在舞台上演出竹琴的时候不多,偶尔唱上一两场,穿服装,有音乐伴奏,演员演唱加表演,也有不加音乐的,可自打自唱。从业余说起,业余的竹琴玩友,万州有二三十人,多半是自娱自乐,平均年龄在 58 岁左右,男多女少,有那么七八个人经常在一起,有时在小茶楼里面,有时在玩友自己家里,多半是星期天的下午,大家在一起唱一唱,乐一乐,然后就各自回家,准备成立万州区川东竹琴协会,正在筹备之中。现在能懂得欣赏竹琴艺术的人才不是很多,年轻人一般都不愿意听,都是在五十岁左右的人才懂得竹琴,还愿意听竹琴,这部分业余玩友,没有任何收入,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吃错了药” 。伴随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竹琴依靠单一的演奏已经不再现实,但作为一种本土民间艺术,它却有存在的必要性。认为改革要从多方面进行。第一,演唱形式。传统竹琴的演唱形式一般为坐唱,演员自打自唱,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演员的表演,削弱了艺术的感染力。认为应该改坐唱为站唱或走唱。其次,唱腔上要改革。传统竹琴唱腔曲牌有:九板十三腔,一般有“一字” 、 “二流” 、 “三板” 、 “数板” 、 “赶板” 、 “五大板” ;唱腔另吼、喊、谈、笑、喜、怒、哀、乐、生、旦、净、末、丑 13 种,这些唱腔在演唱传统节目时适用,但现在拘泥于此就显得单调、平淡、表现力不强。 认为竹琴作为三峡民间艺术,应该对三峡其他曲艺兼收并蓄,表演形式多元化。第三,伴奏的改革。传统竹琴就是演员的自打自唱,没有任何音乐伴奏,在今天看来,显得节奏拖沓、平瘪、缺乏吸引力。认为在单声部音乐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欣赏需求时,应该为竹琴加上主体感的音乐。五、结论川东竹琴是重庆地区民间说唱艺术的缩影,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川东竹琴,尽管在日渐兴起的现代曲艺中已处劣势,但凭着三峡人对古老的本土文化的发掘和珍惜,川东竹琴必将迎来广阔的空间。参考文献:[1] 刘波主编.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Z]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年 12 月.[2] 四川省万县市文化局编纂, 施荣良主编.万县地区文化艺术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年 7 月.[3] 柏世友,柳定祥等主编.三峡文化大辞典[Z]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 9 月.The Report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Bamboo Drum in ChongQingHAi Ri(Ethology Departemnt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000)Abstract:The Eastern Sichuan Bamboo Drum, with hundreds years of history, is a very popular kind of folk art amo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hich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 The Eastern Sichuan Bamboo Drum contains important value of history, art, humanity and practice.Key words: ChongQing Th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