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异同比较

举报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成人考试函授教育毕业论文《西游记》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异同比较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2010 级中文(3)班姓 名 秦泰帮 学 号 20102521042 指导老师 联系电话 13897017657 完稿时间 2010 年 7 月 10 日12010 级毕业论文审阅登记表姓 名 秦泰帮 班 级 中文本科三班论文标题 浅谈小学生汉字教学第一稿修改意见指导教师 电 话第二稿修改意见指导教师 电 话青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函授教育部制2《西游记》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异同比较摘 要:孙悟空与堂吉诃德,猪八戒与桑丘这两组人物其实代表了两种观念的对立统一,但两部作品却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结局。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在结合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之上,进而解析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人物形象 异同 文化差异 比较3当我们打开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时, 《西游记》和《堂吉诃德》这两部中外名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像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放射着光辉。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猪八戒性格完全相反,而又是天造地设的最佳搭档。一个身材瘦小,一个体态粗胖;一个怀抱理想,一个沉于世俗;一个爱战劲敌,一个好扫小妖;一个机敏诙谐,一个质朴憨厚;一个伶牙利齿,一个笨嘴笨舌…… 同样, 《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与桑丘,一个高而瘦,一个矮而胖;一个追求理想,一个讲究实际;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又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 但令人惊奇的是,孙悟空与堂吉诃德,猪八戒与桑丘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悲剧性的英雄——孙悟空与堂吉诃德 孙悟空的生命旅程有着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由于“灵根育孕” ,他从自然的本源中“流出” ,他与天、地、人三界没有任何联系,是一个绝对的个体,因此,对自由、平等和永恒的追求,也就成了他的自然本性。以石猴为首的猴族群体,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的生活,这种自由的生命状态,无疑是最为理想的,如果永远这样下去,孙悟空也就永远停留在石猴的状态,世间也就永远相安无事了。但石猴既生存于天地之间,就并不能绝对自由,首要的问题就是无法超越死亡。对死亡的恐惧与超越是人类的本能之一,石猴的最初反抗就来自这里。他打死了勾魂鬼,直闯森罗殿,4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阴司生死簿上的名字。他似乎可以自由了。 不,自由不止是超越死亡,还要获得社会平等,孙悟空的进一步反抗的原因正在这里。他深感天地间的不平等而“犯上作乱” ,又因“玉帝轻贤”而反出天庭,自己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无疑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孙悟空生命历程中最辉煌的部分。 然而,那种反抗毕竟还是理想,历史也还没有为这种自由提供最后的出路,人的生命也就不可能自然而又自由的发展下去。玉皇大帝的欺骗与武力无法使孙悟空屈服,但如来佛祖的精神意义上的法力却使孙悟空俯首就范了。在“神佛的联合下” ,最后,他无奈地选择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人生道路,而如来的“五指山”又化成了一只“嵌金花帽”戴在了他的头上,孙悟空无拘无束的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西游记》的主体部分——九九八十一难,尤其意味深长。这些劫难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如果说是必然的话,也是由“猴”到“人”所必然经历的劫难。 )而是佛祖的刻意安排。这些劫难的意义,不在于消灭了多少妖怪,也不在于为民做了多少好事,而在于证得心性,将“猴”修炼成“人” ,既如《水浒传》上的“投名状” ,更像今天的劳动改造。原来,由“猴”到“人”的过程不是一个真正的积善行德的过程,评价是否成为“人”的标准也决不在于你做了多少有益的好事,而在于你是否向某种统治观念和秩序靠拢,是否“死心” ,“塌地” 。 5最后,孙悟空被封为“南无斗战胜佛” ,在佛界的六十三把交椅中,坐上了第四十八把交椅,虽是在诸位佛中“叼陪未座” ,却又比诸位菩萨地位要高,这就给世人一个极为诱人的虚幻承诺。 从齐天大圣到“南无斗战胜佛” ,从手挥金箍棒到双手合十口宣佛号,孙悟空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成了“人” 。他获得了“人”的资格的同时也获得了人的自由:头上的金箍自然是消失了,但这金箍却从头上移到了心上。孙悟空的生命历程是一个丧失了本真自由而以高度异化为自由的过程。 《西游记》所苦心孤诣地展示的,就是这一生命的悖论,它的永恒的意义也许就在于不断地启示人们与这种生命的悖论作斗争! 孙悟空的结局是正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争论。有人认为, “从精神现象的角度看,大闹天宫隐喻着野性生命力的宣泄,西天取经则隐喻了为特定的信仰和理想,排除邪魔而进行的修炼和意志的磨练。它们代表着生命进程的两个阶段、两个层面。野性无休无止的发泄,并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只有把这种蓬蓬勃勃的活力引向对人生理想信仰的百折不挠的追求,才是生命的成熟,才能最终达到生命的辉煌归宿。 ”① 如果把孙悟空的反抗看成是“野性”的宣泄,把“成佛”的结局看成是生命的“成熟”甚至“辉煌” ,那么,这是将孙悟空由“野猴”驯成了可以供人娱乐,替人赚钱的马戏猴了,《西游记》也就成了一部奴隶文学。事实上, 《西游记》引起人的心灵震撼的,正是孙悟空野性的反抗过程和反抗未果反被奴役的悲剧结局。孙悟空由“猿”到“人”悲剧就在于他6“向来就没有争到过做‘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坟.灯下漫笔》 ) 。当然,孙悟空毕竟本领高强,他不仅坐稳了奴隶,还升上了老爷的宝座,但还是如鲁迅所说,奴隶做了老爷是决不会废除老爷称呼的:骨子里还是奴隶!孙悟空的悲哀恰恰在此。 记得有人说:“读《西游记》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 ”《堂吉诃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难怪每每想起这个奇情异想的末路骑士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塞万提斯为我们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 《堂吉诃德》的悲剧性在于它肢解了曾经神圣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肢解是建立在一个个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灭即将衰亡的骑士道,却设立了一个柔弱但真诚的卫道士。于是,人们在与腐朽的道德战斗时,突然发现面前站着的“敌人”是个柔弱的老头,没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没有了流血牺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对一个弱者的抵抗时,会检讨自己的正义性。恰好堂吉诃德奉行的不是虚伪的骑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人们久违了的一种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以及对正义的坚信等等。 而同时,堂吉诃德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沉入了一种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使他的许多行为非常可笑。另一方面,他荒谬行为的背后的动机都是高尚的、善良的、美好的。他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人,除尽世上的妖魔鬼怪,消灭暴行。除此之外,他没有自己个人的自私自利的目的。他实现目的的欲望越强烈,做7出的事就越荒唐;但他做出来的事越荒唐,我们就越感觉到他内心动机的善良。他的知识是很广博的,有时候可以谈出许多历史,人文知识。但是只要涉及到骑士,他马上就变的疯疯癫癫。他对爱情非常的忠诚,对他的达辛尼亚非常忠诚。他在游侠的过程中解救了一位妖艳的少妇,这位妇女看他的样子很可笑就向他调情,堂吉诃德毅然拒绝了这个女人。在堂吉诃德身上有一种纯洁的罕见的东西,令人感动不已。 然而,现实却往往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堂吉诃德的行为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和可笑,又那么的不合时宜。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时,又一个矛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了,而世俗的价值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舰,从对上帝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瘦弱但张狂的堂吉诃德却妄想扭转它,所以,他可以凭着信仰的力量不顾自身的渺小而义无返顾的冲向巨大的风车,而其身后却扬起了一股荒谬的尘埃。第一部中理发师和神父的将计就计的哄骗如果还是世俗价值观对堂吉诃德的善意的招安的话,第二部中公爵的故意取乐则宣告了世俗价值对他的彻底否定,排斥和唾弃,干脆失去了被整合的意义,仅仅可用来取乐了。这就给这种拒绝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悲剧并没有结束。卡夫卡和鲁迅创造的悲剧是寻不到出路的,但无论主人公多么的特立独行,他们还在坚持。塞万提斯却尖刻的毁灭了最后一丝希望——堂吉诃德临终前“悔过了” ,这便不再是一个卫道士的死亡,而是一种价值观的绝8迹,堂吉诃德成了骑士道和英雄主义的回光返照。 孙悟空与堂吉诃德都是现实的抗争者,不同的是,孙悟空是以“野性”的方式(大闹天宫) ,来反抗现行秩序,表达自己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是封建社会的反叛者(尤其是农民起义军)的象征代表。他的失败与结局,也印证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 “反叛者”的悲惨结局。而孙悟空不过是在“神佛联合”的双重压制下,最终回归主流社会罢了。而堂吉诃德则主要是以热情的言行,在道德意义上对现实进行反抗。他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乡绅,因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产生了新的观念,即追求平等、自由……但又找不到出路与实现理想(人人平等的黄金时代)的途径,只好单枪匹马地去冒险,直至失败而归。 总之,孙悟空是一个反抗未果反被奴役的悲剧性的英雄形象,而堂吉诃德是一个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带有一定浪漫色彩的悲剧性英雄。在两位英雄的身上都闪烁着对自由、平等、信仰的追求的思想火花,以及在追求过程中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和求之不得的悲情与无奈。二、陪衬的小丑——猪八戒与桑丘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衬” ,与孙悟空的不食人间烟火、打抱不平、济困扶危相比,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完全是一个活脱脱的小丑形象,因为丑而可爱,也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俗人,平常人身上的所有的道德缺陷在他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展现。道德的一个核心,首先在于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猪八戒恰恰连这一点也很难做9到,他的贪吃好色,不但佛门不能容忍,而且社会公德也对其进行谴责。七情六欲,人人皆有。猪八戒的错误不在于他有七情六欲,而在于他不能克制自己,常常为了求得一时的欲望满足,而置事业于不顾。取经途中,意志最不坚定的非他莫属。道德还要求人们有一定的为他精神和牺牲精神。而猪八戒完全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且有时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不顾瓦解破坏孙悟空营救他们师徒三人的计划。书中第三十四回描写他们师徒四人落难莲花洞,孙悟空为救师父师弟,变成妖精老母,与猪八戒开了一个玩笑,让妖精把猪八戒的耳朵割下来当下酒菜,不曾想那猪八戒竟愚蠢到揭穿了孙悟空的计策。 诚然,每遇到重大的困难,猪八戒就嚷嚷着散伙,叫沙和尚回流沙河,照旧吃人度日。他仍回高老庄,娶妻生子。然而,那也始终只是一种意念,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或是出于唐僧必死,或出于孙悟空已亡,或出于唐僧和妖精成亲,取经之事成为泡影。又由于他秉性质朴憨厚,以及思维方式的极度务实,便脱口而出罢了,实际上他的取经意志是颇为坚定的。即便是他本人被妖魔捉去,吊他也好、蒸他也好、煮他也好,只要唐僧和孙悟空二人无恙,他就不会有散伙的念头。就算他理智上想“正果西天”而感情上却依然依恋家室,但他却始终没有离开“取经队伍” 。其人可笑之处在此,可爱之处亦在此。 与猪八戒相似,桑丘也是作为反衬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形象而被塑造出来的。与堂吉诃德的满脑子充满幻想,一心想除强扶弱,追求正义相比,桑丘则事事从实际出发,注重个10人享受。这也反映了一个农民,一个小私有者的缺点,他所想的任何东西都是实际的。在堂吉诃德邀请他去游侠的时候,他问:“主人,你给我多少工钱?” 。当堂吉诃德每次奋不顾身地冲过去和那些在桑丘看来根本不是敌人的敌人交战时,桑丘都很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但后来,他逐渐理解了他的主人,看到了主人所干的事都是出于高尚的理想。在他当了“总督”之后,做得比过去任何一个长官都好,他处理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