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卷2017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95126 上传时间:2016-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卷2017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物理卷2017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物理卷2017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物理卷2017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物理卷2017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卷2017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卷2017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武汉市洪山高中 徐美奖 审题人: 武汉四中 叶继宗 一、选择题(4 分12 =48 分,其中第 9、10、11 、 12 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全对的得 4分,有漏选的得 2分,有错选的得 0分;其余每小题均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坐地日行八万里”句中的地球可以视作质点B建立质点概念的物理方法是等效替代的方法C质点通过一段位移后,它的路程可能为零D “第 5s 初”和“第 6s 末” 都表示时刻,两者相隔的时间间隔是 2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弹力作用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

2、向相同C、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D、物体的重心是其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所以重心一定在物体上3、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列几组力中,不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1N 、10N、10N B2N、6N 、106N、 8N、92N 、13N 、15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关于物体在 t=0 至 t=8s 时间内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一直朝同一个方向运动B物体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C物体运动所能达到的最大位移为 40 m D在 t8s 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5物体在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对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描述,不可能存在的是()A物

3、体的加速度很小,速度却很大B物体的加速度变大,而速度在减小C物体的速度方向改变,而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D物体的速度变化越来越快,而加速度越来越小6、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在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B质点上升过程的加速度与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方向相反C质点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经过同一线段所用时间相等D质点上升到某一高度时速度小于下降到此高度时的速度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 现有 4029个大小相同、质量均为 止放置于两个相互垂直且光滑的平面 上,平面 0,如图所示。则第2014个小球对第 2015个小球的作用 力大小为( )A B1007 C D质点以某

4、初速度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 度为零停止运动。若质点在开始运动的第 1s 内的位移为 2s 内的位移为 3s 内的位移为 x1x 2x 3 为( )A3 2 1 B43 2 C53 1 D 653 9 A、B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 v t 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在第 3 s 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B出发时 A 在 B 前方 3 m 处C两物体运动过程中,A 的加速度小于 B 的加速度D3 s 末两物体相遇之后,两物体可能再相遇10两个力 和 间的夹角为 ,两个力的合力为 F。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若 和 大小不变, 角越小,合力 F 就越大B

5、合力 F 总比分力 和 中的任何一个力都大12C合力 F 可能比分力 和 中的任何一个力都小 D如果夹角 不变, 大小不变,只要 增大,合力 F 就必然增大1211、如图所示,用一轻绳将小球 P 系于光滑墙壁上的 O 点,在墙壁和球 P 之间夹有一矩形物块 Q,已知 P、Q 均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P 受 4 个力 B、Q 受到 5 个力C、若绳子略微变长,绳子的拉力将变小D、若绳子略微变短,Q 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 12、某校一物理兴趣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让一小球自地面上方某高度处自由下落,测得小球在最后 1s 内的位移是 35m,不计空气阻

6、力,g 取 10m/( )A小球释放点距地面的高度为 80球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为 5球在第 2s 内的位移 20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20m/ 、实验题(共 16 分,第 13 小题 4 分;第 14 小题 12 分,每个填空 3 分)13 ( 4 分)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 O 点。某同学认为在此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A实验中所用的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 点位置不允许变动C在实验时,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D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

7、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 O 点E实验中,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 O 点时,两弹簧秤之间的夹角应取 90不变,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_。 (填入相应的字母)14、 ( 12 分)如图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从 O 点开始每 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 50,依照打点的先后依次编为1、 2、3、4、5、6,量得 1=3=4=5=6=x )该打点计时器依次打出各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T= s(2 )打点计时器打计数点 5 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 v 5= m/s; 打计数点 6 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 v 6=

8、 m/s。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 )为了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利用该实验数据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 m/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三、计算题(共 46 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 ( 10 分)一物体放到水平地板上,用一轻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物体刚开始运动时,弹簧伸长了 3拉着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伸长了 2用弹簧测量此物体的重力时,弹簧伸长了 10知该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劲度系数为 k=200N/m。求:(1 )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2 )物体和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光世昌

9、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 (11 分)一辆汽车(可视为质点)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该公路边每隔18m 有一棵树,如图所示。已知汽车通过 A、B 两相邻的树用了 s,通过 B、C 两相邻的树用了 s,求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和通过树 B 时的速度大小。17、 (12 分)如图所示,能承受最大拉力为 100 N 的细线 水平方向成 53角,能承受最大拉力为 50N 的细线 平,细线 承受足够的拉力, 0N/(0.8,:(1)当细线 上质量为 m=6重物后,细线 B 上各受的拉力大小(2)为使细线 B 均不被拉断,细线 端所悬挂重物的最大质量18、 (13 分)A、B 两车在同一直

10、线上向右匀速运动,B 车在 车的速度大小为m/s, 2=20m/s,如图所示。当 A、B 两车相距 8 车因前方突发情况紧急刹车(已知刹车过程的运动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大小为a=2m/此时开始计时,求:(1)A 车追上 者相距的最大距离(2)A 车追上 )从安全行驶的角度考虑,为避免两车相撞,在题设条件下,A 车在 、选择题( 4 分 12=48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D B B C D C C B C 验题(共 16 分,第 13 小题 4 分;第 14 小题 12 分,每个填空 3 分):13、 ( 评分说明:选对一个给 2 分,全对给 4

11、 分,有错选给 0 分 )14、 ( 1)T= s;(2 )v 5= m/s ,v 6= m/s;(3)a = m/评分说明:本小题每个空的答案都是唯一结果,建议出现其他数值时均不能得分 )三、计算题(共 46 分)15、 ( 10 分)解:(1)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静摩擦力即为最大静摩擦力 (2 分)代入数据解得:f m =6N (2 分) (2 )物体匀速时:f= (1 分)测重力时: . (1 分) 又根据: f=F N (1 分)FN= (1 分)联立解得:= (2 分)16、 (11 分)解:根据位移公式得 :根据位移公式得 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解得:v A=3 m/s (1 分)a=6 m/ (2 分)根据速度公式得 v B= v A +a t 1 (2 分)代入数据解得:v B=15 m/s (2 分)( 评分说明:本题用其他方法求解,若步骤合理、结果正确,可比照给分 )17、 ( 12 分)解:(1)O 点受力分析如图,由平衡条件可得: (2 分). (2 分)代入数据解得:75N (1 分)45N (1 分)(2 )若细线 达最大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