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报
资源描述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 1 教案第[三] 单元第[1]课 总第{34-37}课时     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金 淼 1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第一课时(总 34 课时)一、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 3 第 8 课。二、设计思想:本课属古代议论性散文。对于这类文言文,重点应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另外还要通过指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2.能力目标:朗读文章,突破语言障碍,形成语感,初步读通文章。3.情感目标:从孟子的成长过程获得一些启示。 (成长与环境)四、教学重点:1.通读文章,读准字音,订正一些常见错误。 (纠正学生预习时的误读)五、教学难点:1.试理解文章,并当堂背诵。六、教法选择: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七、学法指导:朗读-体会-背诵八、教学准备:九、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1.试背诵孟子的名句、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孟子的典故。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 1 教案第[三] 单元第[1]课 总第{34-37}课时     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金 淼 2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典故成语如:孟母择邻、孟母断织、五十步笑百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挺身而出、舍我其谁)㈡作者及背景1.作者孟子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 》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 说理深刻透彻。童年时代: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 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 诲,立志成材。青年时代: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 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 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成年晚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 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 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 带着学生(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 1 教案第[三] 单元第[1]课 总第{34-37}课时     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金 淼 3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 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 ”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 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 ”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 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2.孟子的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 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 这些在当时列国纷 争的形势下,被 认为是脱离 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 步意义。3.文章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 35 年(前 335 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因为惧怕秦车,于公元前339 年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 》)从 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㈢创设情景,自读自悟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认真听,纠正预习过程中读错和字。正音:王好(hào)战  弃甲曳( yè)兵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 )池衣(yì)帛(bó) 鸡豚(tún)狗彘(zhì) 庠(xiáng)序 饿莩(pi ǎo)无(wú 通毋)失其时 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 申之以孝悌(t ì)之义(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 1 教案第[三] 单元第[1]课 总第{34-37}课时     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金 淼 42.教师指导学生对上面的字一一正音,齐读加强记忆。3.教师指导学生齐读文章,注意预习时读错的字音。4.教师把学生按㈣读读议议,披文入情。1.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㈤作业设计1.课外练习:课外尝试背诵本文,并结合注释疏通文章。附:板书设计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七章《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第二课时(第 35 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比喻说理的手法,并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意义。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民本主义思想。二、教学重点:1.阅读理解文章的第一部分。三、教学难点:1.分类汇总文段中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四、教法选择:诵读-结合注释-翻译-归纳五、学法指导:分类汇总六、教学准备:七、教学过程: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疏通文章第一段。1.文章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检查预习)(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 1 教案第[三] 单元第[1]课 总第{34-37}课时     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金 淼 5明确: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孟子的仁政思想)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段文章,结合注释,试译文章。3.本文段中涉及的文言基础知识分类如下:①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移)②古今异义: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4 译文展示如下: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㈡重现情景,自读自悟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如多。 ”2.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4.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㈢读读议议,披文入情。(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 1 教案第[三] 单元第[1]课 总第{34-37}课时     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金 淼 61.思考研究:为什么梁惠王关心自己的百姓不多?还有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百姓人口不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他不是真正关心百姓,而是关心自己国家的实力。百姓多刚意味着赋税多,兵源足。而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㈣小结本课一个国家有根本在于人民,如果一国家的政治不关心百姓疾苦的话,从政策方向上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所以,今天国家采取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㈤作业设计1.课外练习:试背诵文章第一段。 (限时)并预习文章第二部分。附:板书设计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五十步笑百步)第三部分,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孟子的仁政思想)第三课时(第 36 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比喻说理的手法,并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意义。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民本主义思想。二、教学重点:1.阅读理解文章的第二部分。三、教学难点:1.五十步笑百步在文章中的具体所指。四、教法选择:诵读-结合注释-翻译-归纳五、学法指导:分类汇总六、教学准备:(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 1 教案第[三] 单元第[1]课 总第{34-37}课时     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金 淼 7七、教学过程:㈠上节课内容完成情况检查。1.选择几名学生试背诵文章第一部分。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疏通文章第二部分。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段文章,结合注释,试译文章。2..本文段中涉及的文言基础知识分类如下: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填然鼓之②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③判断句式:是亦走也(这也是临阵逃跑。 )④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4 译文展示如下: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㈢重现情景,分组讨论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如多。 ”2.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语文》必修 1 教案第[三] 单元第[1]课 总第{34-37}课时     山阳县漫川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金 淼 84.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