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认识论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72KB
约5页
文档ID:19464124
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观本讲主要问题:1、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2、真理与价值 3、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一、认识的本质与规律(一)认识的前提与基础 1、认识的前提(1)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首先,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其次,作为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也是客观存在的。最后,作为认识对象的主体自我也具有客观存在性。(2)客现存在的认识对象是有结构和规律的(3)人有足够的能力、手段认识世界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能够创造出人工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天然不足。第二,人能够制造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其必要条件产生出来,以对其认识结果进行证实或证伪。第三,人的思维能力可以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凭借大脑的思维能力,人能够透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认识的基础(1)实践产生人的认识需要(源泉)(2)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动力)(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二)认识的要素与本质1、认识的要素(1)认识主体认识主体指的是以某种方式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2)认识客体认识客体指的是进人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领域、被主体所把握的客观对象。一般把认识客体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认识中介—般来说,认识中介可分为物质中介、精神中介和语言中介。(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一是实践关系,即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以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二是认识关系,即主体为了实践能够取得成功,在实践基础上主观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三是价值关系,即客体存在及其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以目的,主体尺度的形式制约着实践活动,并表现为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结果对主体的意义。(三)认识的过程与规律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 涵义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直接与外部世界接触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认识。● 形式2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对事物的片面认识知觉:感觉的综合表象(印象):头脑对事物的再现● 特点外在的、表面的、丰富的、易逝的●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第一,人们只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把握事物,还不能形成对该事物的新的概念。第二,它是对事物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还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的认识。第三,它只是对现象的总画面的混沌的认识,还不能达到对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及其综合的本质的具体认识。(2)理性认识● 涵义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形式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判断:是对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推理:是对不同判断间联系和关系的演绎、归纳和类比。● 特点内在的、全面的、深刻的、稳定的(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渗透的。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理性认识之所以必须再返回实践、向实践飞跃,是出于:第—,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否则认识的成果不可能得到确证。第二,只有回到实践,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系统3、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不断发展二、真理与价值(一)真理1、对几种真理观的评论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涵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表现3从形式上看,真理是主观的;但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真理的辩证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因而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具有绝对性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相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5)把握真理辩证性的意义4、真理与谬误 (1)真理的特征● 客观性● 辩证性● 全面性● 条件性● 具体性(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认识过程中,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 对立(区别) “对立”的含义是指,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分是绝对的,不能混淆。● 统一(联系)“统一”的含义是指:一方面,真理和谬误二者相互依存、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一是,实践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二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使主观与客观进行比较。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客观的、科学的和不可动摇的,具有确定性和无条件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和有条件性。3、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1、什么是价值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或者说,价值的实质就在于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真理与价值又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另一方面,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汗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价值的特征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4、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5、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实践中得到统一(1)真理尺度(外在尺度)(2)价值尺度(内在尺度)三、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5办事。(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