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n****d 文档编号:19442114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发展:米德:符号相互作用理论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70 年代:归因理论:海德、罗特维纳:归因三维结构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谢里夫 Sherif:光点在黑屋子中的“似动现象”社会规范的形成勒温 Lewin:群体动力问题研究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阿希 Asch:从众现象(群体压力研究) 、标准直线印象:首因效应霍夫兰 Hovland:劝导与态度改变米尔格莱姆 Milgram:权威服从(学习电击实验)Milgram & Sherif: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且会导致稳定的态度改变拉特纳 Latane:助人行为、社会作用力理论、群体合作时单独测量也不

2、会产生社会惰化Latane & Darley 达利:吉诺维斯案件。亲社会行为:责任分散、助人决策津巴多:监狱模拟实验、去个性化导致侵犯行为的增加社会心理学的技术发展:瑟斯顿:态度测量技术莫雷诺:角色扮演技术社交测量法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言实现的。人在学习语言和其他符号时,也就获得了理解别人和别人所理解的工具。人通过语言的途径来获得别人的角色,获得对别人的体验,并在将自己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角色理论由此发展而来。认知不协调理论:过度理由效应:如果人们自己对某种活动有兴趣,则外在的奖励会成为过度理由,损伤人们原有的兴趣。外在的奖励诱导

3、人们为使行为外部的过度理由得到解释并维持认知的平衡而必须消减自己原有内在的理由,从而造成过度理由效应,即外在过度理由有伤害内在动机的作用。不充分理由效应:人们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越缺乏外在理由,就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不充分理由效应” 。归因三维结构理论:从部位、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划分归因模式,根据这三个维度,将成就人们活动的最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加以划分。能力: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努力: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运气: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

4、,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社交测量法: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欧洲心理学: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社会同一性理论, “最低限度群体”经典实验- 2 -群体划分本身就能引发敌意性的群际行为。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以及附加于这种成员身份的价值和情感方面的意义。内群体偏爱:个体总是努力追求一种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为了满足自己追求积极自我评价的需要,人们在作群际比较时常常偏向于内群体。社会化:个体在

5、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自我概念:即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社会化的基本目标:语言社会化社会化与个性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

6、决定人们的期望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别人知觉能力的发展) 印度狼孩 个案说明:没有社会生活背景,自我概念的形成就会受到抑制库利: 他人交往在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映过程发展起来的“镜像自我” 。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发展机制:1、自我知觉理论:贝姆:个体对自身的了解,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的。2、社会比较: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费斯廷格:人的自我评价倾向是社会性的。很多

7、情况下,社会比较成为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米尔格莱姆&谢立夫: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个人间比较,个人内在的历时性比较3、社会学习:班杜拉替代强化:外部强化力量作用于与个体有共同特征的其他人(如同辈),并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后果被人们观察到时,也会产生同样或类似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当人们行为符合自设标准时,他们会以自己能够支配的奖励给自己以正强化,当行为没有达到自设标准时,他们会用自我惩罚给自己以负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到较高水平才出现的。4、亚社会认同印象与印象形成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

8、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印象形成。- 3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定向:刻板印象、晕轮效应2、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社会角色、预言行为3、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征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上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心理学家将这种从一种已知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

9、总体印象的形成: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印象的定向作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即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影响印象形成准确性的因素:1、觉察者的情绪状况:墨莱2、投射作用3、内隐人格理论:凯利投射作用: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内隐人格理论:每一个普通人对人都有其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理解,都认为人们的各

10、种个性品质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印象管理: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即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有效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正确理解社会情景、理解特定情景的社会要求、理解与自己发生交往的别人印象管理策略:逢迎、自我抬高、显示、恫吓、恳求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行为的原因系统:内因、外因、综合归因、本性归因、情境归因稳定性可控性内因: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

11、绪、心境、能力、努力程度等个人所具有的特征。外因:与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各种背景因素、机遇、其他人的影响、行为者所从事的工作的难度、特异性及其他各种非人为的因素等。本性归因:归因结果是将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特征。情境归因:归因结果是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部因素。罗特:控制点:内控者、外控者控制点: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理解。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海德- 4 -折扣原则:凯利协变性原则:凯利,最全面的归因原则,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凯利的三维理论:特异性信息:是所有美国电影都说好,还是这部电影真好共同性信息:是他一个人说好,还是所有人都说好一致性信息:

12、是对某个人说好,还是对所有人说好,是高兴时说好,还是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动机性归因误差(弗里德曼)归因朝着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成功时:内因导致 别人成功时:外因导致失败时:外因导致 别人失败时:内因导致态度: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动成分态度的维度:指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致 原则:总态度预言总行为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愈高不一致: 拉皮埃尔:“在全美调查对中国人的态度”实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1、行为与态度的选择决定于有关行为和

13、态度对于个人的价值;2、行为受两方面制约:内部准备状态的态度B= f (A ,S ) 外部的情境压力3、一个具体的行为是否发生,取决于这一行为的后果对行为者的价值。这一价值判断,又取决于行为带来的预期满足水平及预期代价。预期满足水平高于预期代价,则行为会发生。4、外在情境压力相对稳定性,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高低,或对具体行为影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态度的向中度。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其与实际行为的一致性也越高。董婉月:非自我价值卷入时,接受外在群体压力,发生高度从众自我价值高度卷入时,即使受到很大的群体压力,也不从众。态度的形成:学习:强化、模仿态度的心理功能:工具性、调整性与功利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

14、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态度改变的理论: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依从、认同、内化认知不协调理论平衡理论依从是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认同是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和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内化是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时,认知主体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 5 -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和行为,以降低或避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即态度的改变。认知不协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逻辑的违背,

15、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观念的矛盾认知不协调的强度是由不协调所涉及的两个或两组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来决定的。所涉及的认知后果越不重要,不协调的程度越低。减少或消除不协调的途径:1、改变或否定不协调认知因素的一方2、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1、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抗拒反应心理惯性:费力最小原则保留面子2、传达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达者威信传达者立场传达者目的指向传达者吸引力3、信息沟通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的差异信息的倾向性:正反信息信息、结论信息的提供方式态度改变的方法:1、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态度改变影响因素向方法的延伸:增强信息影响

16、力弱化自我防御睡眠者效应信息的适当重复2、参照群体引导:社会比较压力、群体权威性3、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睡眠者效应:低威信来源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人际沟通与理解:1、理解是人际沟通的目的。2、理解的多少取决于参与沟通的人们在所涉及的主题及使用的语汇上有多少共同经验。共同经验越多,理解得也越好。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人际沟通的类型:语词与非语词:身体语言 :动态无声静态无声非语词的声音口语与书面有意与无意正式与非正式人际吸引: 熟悉才能:犯错误效应(小小的错误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增加的现象。)个人特征: 外貌吸引- 6 -真诚相似与互补爱情与喜欢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的现象。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人际关系的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