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9425915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2014-2015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第 I 卷 (选择题 共 60 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试卷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2、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呜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3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水利的兴修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4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 。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5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6 耕织图耕图是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嘉 许,右图为康熙命画

4、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映了清代 的生产方式。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7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 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8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 以土地国有制为主A B C D9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中国古代最早

5、出现这一局面是在A南宋时期 B元朝统一后 C明代后期 D清朝前期10桑弘羊盐铁论水旱篇:“家人合会,褊于日而勤于田,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 ”“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则柔刚和,器用便。 ”这一论述反映了铁农具的制造分为私人和官府 私人制造的铁农具质量较差 官府所制铁农具因官吏指导,工匠细致操作质量较好 铁器生产基本被官府垄断A. B. C. D.11元代将金线织入锦中使其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丝绸纹样继承了两宋风格,融入蒙古与西亚文化特色,纺织技术有了创新和发展,织缎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形成元代丝织业这一特色的原因有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元朝统一中国 丝织工匠对技术的创新发展 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推广A.

6、 B. C. D.12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括晋代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精品。由此可以推断A.从晋代起,中美就有了陶瓷贸易 B.上述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C.收藏者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D.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13 荀子王制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工匠,不可能 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按生产件数领取工资 在白瓷器皿上雕琢美丽图案有选择雇主的自主权A B C D14春秋战国时期,临淄、咸阳等城市呈现“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的景象,材料说

7、明了这些地区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 发展成为政治中心C.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15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 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B. 手工工场兴起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16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17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

8、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对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这种思想建立在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叶适对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 这种思想反映了商人的利益与愿望 叶适的思想对朝廷产生了巨大影响A. B. C. D.18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的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19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

9、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 “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20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大陆及北非等地,总之是不出世界某一局部。造成上述认识局限的原因是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C. 当时世界各地大体还处于相互隔绝状态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21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在西方人看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

10、作用是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传播天主教 掠夺金银财富 推动商品输出A B C D2218 世纪,西方人所谓“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资本积累方式。 “乌木”是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 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 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2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下列说法最确切的的是 A它是 18 世纪以前的轮船 B.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 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4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这说明了A蒸汽机的使用加速了城市

11、化进程 B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C蒸汽动力成为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 D蒸汽动力带来了交通运输革命2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 年至 1763 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 1500 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 19 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26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

12、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7.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8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29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30“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31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由此不能得出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