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心资源为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387820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童心资源为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让童心资源为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让童心资源为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让童心资源为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让童心资源为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童心资源为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童心资源为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童心资源为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作者:罗兰娟来源:原创发表时间:2007-4-11 15:56:21 访问次数:461让童心资源为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黄源小学 罗兰娟摘 要:童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精神意义上的本原。而在有些小学数学教学中却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功利化取向和庸俗化趋向,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保护童心资源刻不容缓,让童真、童趣、童心回归儿童,回归自然,改善小学生的课堂生活及数学学习。关键词:童心资源 民主 平等 创造性儿童文化的失落,让许多有识之士困惑与迷惘。童年在许多人眼里似乎是幼稚的、可笑的、需要改造的及需要教育的代名词。在成人的世界里,儿童的唯一价值就是等待成人(成长的跟他们一样

2、),儿童被漠视、被扭曲、被压制的情形比比皆是,在学校教学中尤其缺乏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因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设想答案,不符合自己的常规表达习惯等而摧残儿童独特的想象力和敏感性,他们的个性被强行的修剪、灵性被窒息与禁锢,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荡然无存,一个个成了暮气沉沉、语言无味,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十足,自主性、主动性、创造能力不强。细加观察我们发现,有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成人化侵向、功利化取向和庸俗话趋向。一 、教学中存在成人化倾向 一切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 以教师的是非为是非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中教师首先教学课本上的例题,使学生

3、初步感知“(4+2) 25425+2 25”,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概括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之后,教师问学生:“你能试着再写几道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生 1:(15+5)6=15 6+56生 2:(18+2)16=18 16+216生 3:(14+5)16=14 6+5这名学生刚讲完,下面的学生就嚷到:“不对,不对!”教师(打断了学生的发言)扳起脸来问:你按老师说的规律写的吗?生 3:(低着头):不是。教师接着大声说:那你就按着我刚才说的规律写,谁叫你上课不认真听,与同学比一比,人家是怎么样你是怎么样。他把那位学生批评一通后,紧接着教师把刚才写的算式擦掉了,教学继续进行上述生 3 的想法显

4、然脱离了教师的预设轨道,好象是思维出了问题,但是教师给学会解释的机会了吗?这样的例子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不允许学生出错,不给学生暴露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生怕学生出问题。殊不知,错误也是课堂上的宝贵资源。其实,如果我们尊重即时生成的东西,和学生平等对话,再给学生一些时间,教学会更精彩。如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可继续引导生 3:“把你写的算式给大家解释一下。”生 3 解释后引导全体学生思考:他这样对吗?错在什么地方了?从而很巧妙的处理学生思维上盲点。同时,围绕容易发生的错误展开讨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

5、成转化为自己教学的资源,进而化尴尬为精彩。二、教学中存在庸俗化倾向 用一些低俗目标教育学生 对学生进行不适当的引导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欠深思熟虑、语言失范、轻率浅浮。如有些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时,赤裸裸地宣称读书就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人生价值的建构有害无益。还有些教师看到男女同学上课谈天或写纸条,便当场调侃:“小小年纪乳臭未干就谈情说爱” 。可是当孩子真正出现青春萌芽期,正处在迷惘的道路边缘,需要教师去指引方向时却不闻不问。这些对孩子纯洁善良的心灵世界的影响与伤害是无法预料的,现在的孩子都早熟,作为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目的以及今后的人生价值

6、观。教师庸俗的诱导与评价只会给学生带来驱之不去的阴影,并影响孩子失去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憧憬。三 、教学存在功利化取向 急功近利 追名逐利 不顾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表现在数学教学过于偏重教学成绩而忽略数学教学在生活中的情趣、风趣、意趣。过分追求分数不及其余,不顾及童年幸福及生命感受。最近有篇学报中指出,有些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幽默与趣味的引导,多的是“死人”的事,多的是儿童无法理喻、无法承受的“悲壮”“悲惨”与“沉重”。我朋友在前不久发给我这么一条短信,写三个妈妈提着一桶沉重的水,各自的儿子有不同的表现,一个在竖蜻蜓,一个在唱歌,一个则跑过去为妈妈提水,一位天使看了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7、。天使说的话对我的感触很深,一连几夜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它很难不让我们与现当今的社会教育状况相联系。从儿童的角度去分析,玩与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连唱歌与竖蜻蜓都被一笔抹杀未免太不合情理,而且连妈妈都提不动的水叫孩子去提与心何忍?这些便是无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做拔苗助长的教育。一些家长逼迫孩子教材还是作业,其他活动一律不允许,即使允许也是家长安排的。好不容易孩子等到星期六、星期天以为有自己的活动时间了,家长又想当然的为孩子安排了各种补习班、文体活动素质提高班等等。其实这样的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伤害童心。四 、小学数学教学保护童心资源刻不容缓追源溯流,珍视童年这一哲学思想及教育观点可谓源远流长。老子在道德

8、经中提出“复归于朴,复归与婴儿”的观点。对于童心境界的追求,明朝的李贽可以说不遗余力,他在童心说中写道:“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初矣。”童心的流失就意味着生命的丢失,也是精神的死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对童心的真爱也是一语贯之,他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孩子中用一首通俗易懂的儿歌来表现:“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并且在其著作中随处可见对小孩子力量的赞叹,要求教师向伟大的先生儿童学习。考察东西文化及教育时,保护童心资源可以算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意大利

9、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儿童是成人之俗”这一说法就是说从精神意义上要不断返回生命的纯洁真澈的童年状态。杜威先生则是旗帜鲜明地倡导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为本位。数学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也体现了对童心尊重与保护的意识。一个好的教师,从不吝啬表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从不随意批评,且批评有方,疏而不堵。这一切都出自于对学生真挚的爱。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教学 20以内加法时,出示84?,一个学生答“13”,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此时教师用严肃的目光看了一下大家,又用和气的口吻对这个学生说:

10、“不错嘛,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并安慰他坐下来再想一想。这个学生虽然失败,但没有因失败而感到沮丧,又抬起头来认真听讲,继续发言。教师以无声的语言目光暗示有效地遏止了班上“讥笑”的不良行为,又用心灵的关怀让学困生体面地坐下来,激励他的学习自信心,这正是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正确行为。保护童心就是保护人类的特有的想象力,就是捍卫生命的未来无限可能性,就是对教育回归到人、数学教育回归灵魂的理念的见履。作为一名教育者都有权利在教育教学中为孩子考虑,让孩子活在自己的童年中,把童年还给孩子。小学数学教学要保护学生的童心资源,从课堂教学入手随顺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倾听儿童的声音,因势利导。 五、小学数学教

11、学保护童心资源的措施1、顺应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教育的意义在于起于天性,经由个性,终于德性。尊重学生的天性是教育的起点。顺其性则其天者存。面对数学课堂儿童好说、好动、好玩、好奇的特性,我们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用纪律来“棒杀”,而要让儿童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如课堂中学生敢于站起来“插嘴”,这是一种主体意识和教学民主的体现,说明学生听讲专心,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教师应善待“插嘴学生”,在学生插嘴时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以释放,同时要求他们兼顾全局,注意影响。这样既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又不至于影响教学秩序。一天由于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有事,学校临时叫我帮忙上一节“有关 6 的加减

12、法” ,我首先安排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即:师:我说 1生:我说 5合:1 和 5 组成 6师:我说 2生:我说 4合:2 和 4 组成 6师:我说 3生:我说 3合:3 和 3 组成 6学生们说得很开心,我就顺势引入了新课并板书课题。刚写了题目,“啪”的一声,全班乱套了。有一个站起来说:“老师,您的漂亮裙子的扣子掉了!”我看了一下,哎,这可真倒霉,早不掉,晚不掉,偏偏这时掉了。再看看学生,有的惊呆了,在看我如何处理这件事,有的乘机玩起来,有的在偷笑我在想:倒霉是倒霉,难堪是难堪,可我又不是掉裙子!况且,我用一只手扶着也不影响上课,我决不能浪费孩子们的宝贵时间。我再一看,天助我也,裙子上的扣子刚

13、好是 6 颗,这真是太棒了。于是我清了清嗓子说:“小朋友们看,小扣子说,它见了大家这么开心,这么认真地学习,它也想参加,于是,它索性跳到桌面上,跟大家一起学习。”学生们立即瞪大眼睛,并鼓掌欢迎小扣子。我接着说:“谁能根据刚才的事,用几句话说说。”生:“小扣子也要跟我们学习。”生:“应该详细点,我说,老师的扣子掉了一颗,它想跟我们学习。”生:“我能说得更具体,老师裙子上原来有 6 颗扣子,掉了一颗,还剩 5 颗。”我顺水推舟说:“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其实数学就是这样,就在我们身边,谁能根据刚才所说的三句话,说算式?”生:“615”生:“651”“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说说理由”这是我有史以来在

14、学生面前出丑最大的一次,也是我上的最好的一节课。虽然没用上精心准备的教学用具,但我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这 40 分钟的课堂,好好享受数学。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层面来理解。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其实儿童的说说、笑笑、唱唱,甚至有时打打、闹闹都可能是自然形成、得天独厚的童心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秉持平等精神、民主意识来对待儿童,并创造性地将其“化平淡为灿烂”,形成别出心裁的教育教学机智。2、倾听儿童的声音,因势利导现代教育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吁求课堂应

15、充满儿童的声音。我以为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灵性飞扬的心灵探险的过程,是思维创造能力不断催发、萌生和蕴蓄的过程,而儿童的声音便是这一过程的屡屡足音、粒粒萌芽。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秉具儿童的视野与眼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与儿童心心相印,带着理解和尊重倾听儿童的心声,在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创设一种倾听倾诉的互动平台,能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感觉温馨,更能让他们把心灵的感受与数学学习相结合。肯定鼓励,激发童趣多鼓励、赞扬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多参与课堂群体上来等。正是将这些理念付诸课堂实践,在教学中我时时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不期而至的收获。例如,一个学生在回答“12004”时,心一慌,报出了“3”个答案,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的满脸通红。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这时大家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3个百”,有的说“3 个十”。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大家交流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总之,改变以往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用“情”与学生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共鸣、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触动,数学也会真正成为童心、童音、童趣、童真的自由放飞之地。参考资料: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科学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