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及价值判断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387448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认识及价值判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认识及价值判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认识及价值判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认识及价值判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认识及价值判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认识及价值判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认识及价值判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世界历史研究所 于 沛历史认识不是体验性的感性认识,而是与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的理性认识。就历史学的本质来说,它是一门立足于现实的、关于价值判断的科学。汉司马迁明确表述了他著史的目的:“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这里的“一家之言” ,不言而喻是价值判断的产物, “求真”和“经世致用”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理论联系实际是发展社会科学的根本方针,也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优良学风” ,在历史研究中也是如此。 “以为研究过去对现实没有意义,是不对的。科学地认识昨天和前天,就能对正在运动着的今天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并能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在研究历史时,要有

2、现实的时代感” 。2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自然也不能离开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英国克拉克爵士主编 14 卷本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时说:“一部历史书与仅仅是一堆有关过去的报导之间的区别之一,就是历史学家经常运用判断力” 。 “历史不是人类生活的延续,而是思想意识的延续” 。 “就历史学而言,我们可以断定,如果说它是一门科学的话,它是一门从事评价的科学” 。3显然,评价离不开判断,没有判断,所谓评价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因为判断是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是由历史认识的主体完成的。“主体是人” ,而“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4总之,历史认识主体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有一定社会关系

3、的人,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社会属性,而这种属性,更多的是在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当前在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上,存在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首先需要明确在历史认识中是否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其二,承认价值判断,并不等于由此进行的所有价值判断都是正确的。那么,应该如何遵循科学的路径,求得历史认识正确的价值判断?今天讨论这两个问题,对于提高历史认识的科学水平,更充分地实现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历史认识是和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价值判断的历史认识是不完整的历史认识,因为它失去了历史认识基本的或最重要的功能。在历史认识中,只有通过价值判断才能够使历史

4、认识主体和客体发生密切的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主动性、创造1 汉书卷 62司马迁传 ,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2735 页。2 胡绳全书第 3 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458 页、472473 页。3 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 1 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张文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 22、24、31 页。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3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1 页。2性。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不是、或不可能是通过对“过去”的描述去

5、说明历史,而是通过认识、分析这样或那样的“过去”的意义,来阐释历史的真谛。前者的描述是一种考实性的认识,在通过描述来回答“是什么” ;而后者的阐释,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在回答“为什么”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任何孤立的、单独的文本如果脱离历史认识过程, “并没有自身的价值。它们就像所有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缄默无言的残渣瓦砾一样,只是作为认识历史关系的源泉,即中介材料” 。1 这些中介材料只有纳入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科学价值。否则,中介材料将永远是中介材料。价值判断是历史认识不可或缺的阶段,脱离这个阶段,中介材料不会自发地成为可以阐释历史认识本质内容的科学的历史文

6、献。因此,在历史认识诸多的判断形式中,价值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或影响到历史认识成果的质量。价值判断虽然往往以理论描述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具体的内容。一般说来,价值判断既不是单纯的历史判断或单纯的现实判断,也不是单纯的理论判断或单纯的实践判断,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判断。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虽然是对已经逝去的历史内容的判断,但这种判断中应渗透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作为价值判断结果的理论描述,来自社会历史发展实践和社会现实发展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精神”的产物。历史认识中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明确

7、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一般说来,价值认识应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前提,价值判断则是价值认识的深化、升华和结果。如果历史认识仅仅停留在价值认识的阶段,那就只是认识,却没有结果,就等于历史认识放弃了自己重要的和基本的功能。同样,价值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离开了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就失去了基础、前提和内容,也就无从谈起。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判断,但它应该是体现认识主体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精神的判断,即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判断,不仅有历史感,而且还有时代感。在历史认识中,认识主体正是通过价值判断回答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把历史认

8、识论和社会认识论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一般的社会认识论还是现实的社会认识论。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从另一角度看,人们认识社会,实质上又是人类社会总体进行自我认识的实现形式,因此,社会认识论又是对于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 。2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特别应看到历史认识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在历史认识的过程中,通过价值判断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割裂它们之间原本就存在的内在的联系。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外史学理论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有不

9、少重要的研究成果问世,对当代中国史学的复兴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史学理论研究中也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不仅是史学理论研究脱离历1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 (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第 255 页。2 欧阳康:社会认识论 , (欧阳是中国人,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9 页。3史学研究的实践,而且历史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脱离社会发展的实践,忽视乃至回避现实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史学学科自身发展来看,人为地将历史认识与社会认识割裂开来,忽视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或将价值认

10、识与价值判断相混淆,或使价值判断脱离现实生活,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样,史学理论研究和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认识、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等等,在一些人的著述中出现了脱离学科发展实践或社会发展实践的抽象化、概念化倾向。总之,是在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面前止步不前,从而使历史认识半途而废。这种抽象化、概念化的结果,使原本活泼生动、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历史学和历史学理论,成为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玄学。显然,这些研究无法发挥史学的学术或社会功能。二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它的需求,以及它如何回应时代和社会的呼唤。历史学的意义不在于对历史过程、现象和事实简单直观地描述,而是基于历史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特

11、殊规律,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进行理论的阐述和概括,因此不能没有价值判断。在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是联结历史认识与现实的社会认识的纽带,这是因为人类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过程的社会性与社会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不应也不能视而不见。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不仅体现出历史价值观,同时也体现出社会价值观。此外,历史与现实内在的联系也是客观存在,如果人为地割裂这种联系,就会使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变成没有社会实践内容的抽象的概念判断。正如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密不可分一样,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同样密不可分。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的特点,是历史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正确的

12、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过程,也是逐渐接近客观的历史真理的过程。但是, “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1这表明,在进行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时,历史认识主体不仅受主观的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而且也受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无法逾越时代的局限。就像真理具有相对性一样,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也有相对性。同样,就如同不存在终极的绝对真理一样,也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的历史价值判断。恩格斯说:“如果在人类发展的某一时期,这种包括世界各种联系无论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和历史的的最终完成的体系建立起来了,那么,人的认识的领域就从此完结,而且从社会按照那个体系来安排的时候起,未来的历史的进一

13、步发展就中断了这是荒唐的想法,是纯粹的胡说” 。2这里恩格斯虽是对杜林的批判,但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价值判断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每一时代的历史学家,都是从他所生活的具体时代和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观察、思考、认识历史,而观察、思考、认识的目的,不在于使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重演历史,而是通过1 列宁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96 页。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76 页。4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更清醒地观察、思考、认识今天和未来。包括历史学家在内,任何人都是历史的产物,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都属于一定社会历史范畴,印上鲜明的历史烙印。人是历史的人

14、,既不可能超越历史,也不可能回避历史。20 世纪初,梁启超作为中国新史学思潮的旗手,以进化论、进化史观为理论基础,发起了“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 。他认为“史界革命”是时代的需要,中国史学的陈腐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不能立于世界之林。1在中国史叙论 、 新史学 ,以及后来撰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等著作中,梁启超尖锐地批判封建史学,明确提出以进化史观为理论基础的“新史学”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进化史观不仅是 20 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当时历史认识中进行价值判断的理论武器。20 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出现不是

15、偶然的,它和 19 世纪末以来中国维新和民主的社会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图强御侮,成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先进思想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严复曾夹叙夹议评介了英国学者斯宾塞的名著社会学原理 (中译名为群学肄言 ) ,系统阐释了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原理。与此同时,严复还发表了天演进化论 ,大力宣扬赫胥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问题。中国只有奋起成为强者、智者,才能改变“亡国亡种” ,

16、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现实危险。正如当时进化论和进化史观联系在一起一样,同样是以进化理论为基础的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也联系在一起,在它们直接影响下的社会的价值判断,和史学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可割裂的。进行历史的价值判断时,不可避免地会与社会的价值判断发生联系。现代著名史家陈垣在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以及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史源学、史讳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成绩卓著。陈垣虽致力于古史研究,但他始终强调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自觉地和社会认识的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因此他“提倡有意义之史学” ,使其研究客体虽然是遥远的古代历史,却依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抗日战争期间,陈垣选择抗清思想家顾炎武和其他抗清民族英雄为研究对象不是偶然的,他的研究不是发怀古之幽情,而是在历史研究中将“社会的价值判断”与“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结合起来,通过历史研究同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进行斗争。在此期间,他先后完成南宋河北新兴道教考 、 明季滇黔佛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