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确定度及评定步骤及方法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2MB
约13页
文档ID:19186231
不确定度及评定步骤及方法_第1页
1/13

I目  次1 范 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及 定义 ...................................................................14 产生 测量 不确定度的原因和测量模型化 ...........................................15  A 类相对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26  B 类相 对标准 不确定度的评定 ...................................................47 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的 评定 .......................................................18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19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 ...........................................................1附录 ............................................................................1 1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1 范围1.1 本规范适用于本实验室各种准确度等级的测量。

1.2 本规范主要涉及有明确定义,并可用唯一值表征的被测量估计值的不确定度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397.6-2009《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6部分:准确度值得实际应用》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JJF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3 术语及定义引用JJF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4 产生测量不确定度的原因4.1 测量过程中的随机效应及系统效应均会导致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中的修约也会导致不确定度4.2 测量中可能导致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a)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b)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 (如灵敏度、鉴别力阑、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g)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h)引用的数据或其他参量的不确定度;i)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和假设; 2j)在相同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上述的不确定度的来源可能互相关联对于那些尚未认识到的系统效应,显然是不可能在不确定度评定中予以考虑的,但它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4.3 测量不确定度通常由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和不确定度的传播律来评定由于数学模型可能不完善,所有有关的量应充分地反映其实际情况的变化,以便可以根据尽可能多的观测数据来评定不确定度在 可能情况下,应采用按长期积累的数据建立起来的经验模型核查标准和控制图可以表明测量过程是否 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之中,有助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4.4 在修正值的不确定度较小且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贡献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不予考虑如果修正值本身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比起来也很小时,修正值可不加到测量结果之中4.5 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也必须剔除测量结果中的异常值异常值的剔除应通过对数据的适当检验进行4.6 测量中,被测量 (即输出量)由 个其他量 , ,⋯, ,通过函数关系 来确定,即:YN1X2Nf..................................(1)Nf,,, 21式中, ,是对 的测量结果 产生影响的影响量(即输入量)式(1)称为测量模型或数学模型。

iXYy如被测量 的估计值为 ,输人量 的估计值为 ,则有:iXix..................................(2)Nxfy,,, 214.7 输人量 , ,⋯, 可以是:1X2N—由当前直接测定的量它们的值与不确定度可得自单一观测、重复观测、依据经验对信息的估计,并可包含测量仪器读数修正值,以及对周围温度、大气压、湿度等影响的修正值—由外部来源引人的量如已校准的测量标准、有证标准物质、由手册所得的参考数据等的不确定度是 的不确定度的来源寻找不确定度来源时,可从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人ixy员、测量方法、被测量等方面全面考虑,应做到不遗漏、不重复,特别应考虑对结果影响大的不确定度来源遗漏会使 的不确定度过小,重复会使 的不确定度过大评定 的不确定度之前,为确定yy的最佳值,应将所有修正量加入测得值,并将所有测量异常值剔除 的不确定度将取决于 的不y ix确定度,为此首先应评定 的标准不确定度 评定方法可归纳为 A、B 两类ixixu5 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5.1 由实验数据标准差评定 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由实验数据的标准偏差(贝塞尔公式计算)来评定 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般情况下要求试验数据 5≦n≦9 即可满足要求。

样品标准偏差计算如下: .................................(3)1)(2nwsii式中:—被测物质含量的样本标准偏差;)(ws—被测物质含量的值;i—被测物质含量的平均值则 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表示为如下:..................................(4)wnsuArel)()(式中:—被测物质含量的A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wurel—被测物质含量的样本标准偏差;s—测量次数;n—物质含量5.2 由方法的重复性限(或重复性临界极差)评定 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由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给出的重复性限(或重复性临界极差)反推标准偏差,来评定A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这种评定方法必须是标准(或检验方法)明确规定了重复性限(允许误差)或重复性临界极差的情况下使用A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表示为如下:.....................(5)wnfrwnsuArel )()()(式中:—被测物质含量的 A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wArel—被测物质含量的样本标准偏差;s—测量次数;n—物质含量;— 次平行测量的重复性限;r— 次平行测量的临界极差系数。

)(nf注:“ ”值引自 GB/T6379.6-2009《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 (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 6 部分:准确度值得实 4际应用》中“表 1”见附表一5.3 由试验数据极差评定 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在重复性条件下或复现性条件下,对 Xi 进行 次独立观测,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nR(称为极差),在 Xi 可以估计接近正态分布的前提下,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可按近似的评定这种方法是在产品标准未明确标明检验方法的重复性限(允许差 )、实验数据又少的情况下近似地评定 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表示如下:........................(6)wnCRnwsuArel )()(式中:—被测物质含量的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wurel—被测物质含量的样本标准偏差;s—测量次数;n—物质含量;—实验数据极差;R—极差系数C注:“ ”引自 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4.4 表 1”见附表二5.4 由历史实验数据的标准差评定 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在规范化的常规测量中,如对被测量X i都进行了重复性条件下或复现性条件下的 次独立观测,n如有 组这样的被测量,其常规测量方法的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方法如下:m............................(7)wsmswuiipArel 12)(式中:—被测物质含量的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rel— 组平行测量标准偏差的合并样本标准偏差,psm—被测物质含量;w—被测量数据的组数;—各组实验数据的标准偏差。

2is对一个测量过程,若采用核查标准或控制图的方法使其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则该统计控制下,由该测量过程对被测量X进行的 次重复观测,以算术平均值 作为测量结果,则该结果的A类相对标准nx不确定度分量,按下式计算: 5...............................(8)nskswumipArel 12 )(式中:—被测物质含量的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wurel— 次核查过程测量标准偏差的合并样本标准偏差,psk—被测物质含量;—核查次数;—各组实验数据的标准偏差2is5.5 由实验数据极差相对值的标准偏差评定 A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由同一类检验方法历史实验数据极差相对值的标准偏差评定A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般在测量次数较小时采用该法按下式计算:................................(9))1()(nmswurelArel式中:—被测物质含量的A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wurel— 组 次平行检测数据的极差相对值的相对标准偏差;lsmn—被测量数据的组数;—平行次数6 B 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6.1 获得 B 类标准不确定度的信息来源一般有 :a) 以前的观测数据;b) 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的了解和经验;c) 生产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文件;d) 校准证书、检定证书或其他文件提供的数据、准确度的等别或级别,包括目前暂在使用的极限误差等;e) 手册或某些资料给出的参考数据及其不确定度;f) 规定实验方法的国家标准或类似技术文件中给出的重复性限 或复现性限 。

rR 6用这类方法得到的估计方差 ,可简称为 B 类方差ixu26.2 如估计值 来源于制造部门的说明书、检定或校准证书、手册或其他资料,其中同时还明确给ix出了其不确定度 是标准差 的 倍,指明了包含因子 的大小,则标准不确定度 可取iUixskkixu,而估计方差 为其平方,相对不确定度为 kxi iu2 iBrelxu例:校准证书上指出标称值为 lkg 的砝码质量 =1000.00032g,并说明按包含因子 =3 给出的扩mk展不确定度 =0.24mg则该砝码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0.24mg/3=80ug,相应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9108murel6.3 如 的扩展不确定度不是按标准差 的 倍给出,而是给出了置信概率 为 90% 95%或 99%的ixixskp置信区间的半宽 、 、 ,除非另有说明,一般按正态分布考虑评定其标准不确定度 相90U59 ixu应的置信概率的包含因子为 (见附表三),则标准不确定度 可取 ,相对不确定度为pkixupkUiBrelxu6.4 如已知信息表明 之值 分散区间的半宽为 ,且 落于 - 至 + 区间的概率 为 100%,即iXixaixiaixp全部落在此范围中。

通过对其分布的估计,可以得出标准不确定度 ,相对不确定度为kui因为 与分布状态有关(见附表四)在缺乏任何其他信息的情况下,一般估计为均iBrelxuk匀分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