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163787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师、这堂课的题目是什么?生:寡人之于国也。 师:是否有熟悉之感? 生:没有。 师:初中没有学过吗?那么是否有一个成语熟悉?什么意思? 生:以五十步笑百步。错误的性质一样,程度不同而已。 师:同学们课前应该预习过文章,请说说看,文章是讲谁与谁的故事? 生:孟子与梁惠王。 师:关于孟子,你们有多少了解? 生: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我在初中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 师:他倡导民本思想。 生:孟子名轲,字子舆 生: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师:你的“孟子”加书名号了吗? 生:是指孟子一书。 生:孟子大约生于,死于。 师:“大约”你从何处得知?

2、 生:文章下面的注解。 师:很不错,读文章,看注解,真是一个好方法。 师:将孟子,不得不提到谁? 生:孔子。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 。 师:你看,大家齐心协力,就把关于作者的许多信息都给理了出来。孟子,继孔子后的儒家大师,他主张仁政,接下来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找找文中哪个段落及具体语句体现了孟子的“仁” 。 一、 生自由放声读。 二、 研习课文。 师:声音低下去了,大家应该都有答案了。文中具体表现其仁政思想的段落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语句? 生:第四段。 师:具体从哪个句子开始? 生:“不违农时” 师:到哪里为止? 生:最后。 师:是吗?建议你把你找出来的内容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她朗读的句

3、读及相关字词。 该生读。 师:你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 生:很多地方读不顺,读断了。 师:哪些地方? 生:因为不理解。 师:旁边的那位同学说说看。 生:“鸡豚狗彘之畜”中的“畜”他读 ch,应该读 x。 师:这里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畜养。 师:是一个动词,所以要读 x,名词读 ch。 生:“胜”要读 shng,他读 shng 师:对,在古文中有古字异读现象,这个读音,现已没有,统读为 shng 了。 生:“衣”要读 y,是动词,解释为穿。 师:名词作动词还有一个字? 生:“王” ,读 wng.称王的意思。 师:除了拼音之外,还有那个句子他读得特别难受?生没答。 师:还是让这位同学自己发现

4、? 生:我读的都不好。 师:还是老师来告诉你们。大家齐读“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 师:怎么读出来这种无憾? 生读。师范读。理解词义。 师:“丧“是名词的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 “生”与“死”在这里是什么词? 生:名词。 师:此句译为“供养活人,为死人办丧事” 。同学们再来齐读这句话?。生读。 师:还太快,再缓慢一点, “是”后要稍微停顿一下。生再次齐读。 师:还有一句读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你们来齐读一遍。生读。 师:“然而”与现在的“然而”意思不同, “然”解释为(生:这样) ,因而读时可以有个分开的语气, “然/而”,“未之有也 ”什么句式?对,是宾语前置。你们再来齐读一遍

5、。 师:大家把这一段再其读一遍。 (师本人也参与读,且声情并茂) 师:这部分具体展现了孟子仁政的那两个阶段? 生:王道之始。 师:文中有“不王者,未之有也” ,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说成“王道之”?加一个字。生:王道之成。 师:很好,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极具进步性,即使在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依然有很多政策、主张都有着孟子思想的影子。请同学们说说看,用现代的理念诠释孟子的思想,可以边读边讨论,要用文中的原句来帮助解说问题。 生:“不违农时” ,符合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师:“以时”的“以”什么意思? 生:按照。 生:符合现在新农村政策。 师:你还未说透。要结合文句。 生再说,尊重自然规律,认清自然等。

6、 生:移民。河东凶 师:你跑题了,加速超前了。 生:保护环境, “不违农时” 。 师: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哪些光辉? 生:义务教育,物质丰富后要追求精神丰厚。 师:具体在哪里? 生:“谨庠序之教,” 。 师:谨,谨慎从事。养民,解决了温饱,仓廪实而知荣辱,在百姓“衣帛” 、 “食肉”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施以教化,今天的普九教育的实施与孟子的这一主张有相合之处,还有什么? 生:科教兴国。师:还有呢? 生:三农政策。 (师:为发展农业) 师:要发展农业,农民首先要有什么? 生:田地。 “五亩”更注重对自然的利用,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家庭联产承

7、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 师:由此可见,孟子的政治主张至今影响深刻,我们也学会了从现实生活中去找寻古人理想的影子。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了不起,就要好好读他的文章。 生再齐读此段。 师:如果说孟子的语言,我们只读出他的仁政思想我觉得还不够,换个角度想想,你还可以从中读出什么?请以“从这段话里,我读出了-”这样的表述,再来谈谈。 生:治国。 师:这也是仁政主张。生:不知道。 师: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你还没有深入文本。 生:梁惠王政策不正确,没有做到仁政爱民。 师:也就是说你读出了统治者的残暴。能说说从哪些语句读出吗? 生:五亩,孟子鲜明地主张分田土,说明当时统治者对百姓生存不关心。 师:对。五亩之宅”相

8、当于现在的一亩二分多,八口之家的“百亩” ,人均也只有两亩多,在人口稀少,物产极低的战国时期,这点土地是非常少的。如果连如许少的土地也没有,那百姓的生活如何延续? 生:我读出了孟子的渴望。五亩 师:渴望,也就是孟子的人文关怀。如果孟子走在田间关怀慰问百姓叫关怀苍生,那么孟子在国君前适时以百姓生存为理阐述治国方略,就更是为百姓分忧了。 生:我读出了当时农民的生活。他们是不愿意违农时,都是统治者胡乱要求? 师:很锐利的发现,农忙时节征调百姓,都是为了? 生:打战。 师:从侧面思考,同学们读出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现状。这就有了很好的阅读能力。此文段中内涵极为丰富,在阅读中更要多加揣测。 师:细微处见真

9、情,孟子关怀天下苍生之心跃然纸上。而做为统治者的梁惠王又是怎么做的。刚才那位超前的同学请你来答。请读出原话。生读。 师:“凶,河,然”都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用文中的话回答, “然”代什么?生答。 师:可以看出,发生饥荒灾难,梁惠王也采取了些许政策。移民到安全富裕之地,给百姓粮食不好吗?你如何评论他的做法? 生:他这样做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治标不治本。 师:王平常都在干吗?生:打仗。 “王好战” 。 师:是啊,好战,穷兵黩武,只在某阶段某一特定时局中,给百姓一点小恩小惠,治标不治本。何况移民的艰难,只会对百姓造成更多更大的伤害。王却认为自己?生;“尽心” 。师:焉而已,语气词的作用分析,朗读

10、。 孟子却用一个成语来评价他的所为 生:以五十步笑百步。 师:孟子还用一段评述告诉他如此做法的荒谬性。请齐读“狗彘食人食”生读。 师:由此可看出,雪中送炭,扶危济困,是一时之人文关怀,而为百姓谋求土地,谋求正常生产秩序,谋求百姓的“庠序”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孟子思想的光辉,要真正感受,我们还要从朗读中得以震撼。请你们两位推荐同学读。 女生读:不违农时王道之始。 男生读:五亩未之有也。 师:你们两位自己交流所读的部分,语气该怎样? 生:分条陈述,语气有力,速度应有所缓慢。 生:说话态度要缓和,刚中带柔。 生:因为对象是王,不能过于指责,否则会被杀,但是要劝告王,还是

11、要一针见血。 师:要保持激情、气势是吗?与我心有戚戚焉。有人评论:“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请你总结一下,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文气的? 生:用了很多排比句,整句。 师: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气势充沛。所以读也要鼓足气势。 生读“不违农时” 师:这段排比句中,老师把“也”去掉,用“,则”的句式怎么样?朗读。 生:句中“也” ,体现了一种轻快的语气,坚定有力。 师:所以文言语气词的分层运用也很有用。后面的“矣” ,表现孟子在讲话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态? 生:充满对百姓美好生活的想象。 师:想象美好的图景。再来读读。 师:“衣帛矣”三个字还要再拉长,带上陶醉的情感再读一遍

12、。生读。 师:劝说要有激情,但是光有激情还不够,面对大王,还要讲究一些说话艺术。 生:用了比喻,设了陷阱。 师:对,文中“王好战,请以战喻”一起读。生读。 师:如果我们把最后一段评述“狗彘”放在这里,取代“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 生:这样的话,太直接,太严厉了,很危险。 生: “以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有意设置的一个圈套,诱使梁惠王不自觉地钻进去,从而以子之矛攻之盾。 教师引导学生两段文字比较阅读,指导朗读的语气。孟子已有答案,即:梁惠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一样,但隐而不说,故先设喻,此段应读得从容不迫。 “则何如”句已给对方答案,却故意征询对方意见,故轻读。最后一段语

13、气比较复杂, “狗彘”句读出说话人的义愤;“野有”句语气应严厉, “人死”句读出强烈的讽刺意味。最后劝惠王反躬自省,弃战而施仁政,语气缓和。 师:大师的高明既在于思想的光辉耀眼高明,又在于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有人说过:“没有大师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大师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课余还请大家多多找些文章,读读孟子,读读大师。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

14、”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 课堂实录过程: 教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教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师展示课件: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教师:现在听课文朗读。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教师播放录音两遍。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内容: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

15、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 pi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 w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 t()之义 答案:(1)y(2)涂 t 通假字,同 “途” 莩 (3)t n zh x (4)c g 洿(5)无 w通假字,同“毋” (6) xing (7)颁 bn 通假字,同“斑” (8)悌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教师: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学生:“民不加多。 ” 教师: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

16、答)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学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教师: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教师: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学生:(学生合上课文回答)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教师: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学生: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