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综卷2016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5.10)word版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91213 上传时间:2016-12-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综卷2016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5.10)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理综卷2016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5.10)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理综卷2016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5.10)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理综卷2016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5.10)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理综卷2016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5.10)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综卷2016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5.10)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综卷2016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5.10)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10 月 5 日)一、选择题(共 36 分)1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B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C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D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改变2下面有关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壁、核糖体、叶绿体等结构中都含有糖类成分B在氧气缺乏时,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有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才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

2、信息流既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C- 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4. 二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构筑了二维核糖体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当今医学上很多抗生素类药物都是通过抑制病菌的核糖体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根据以上材料,推测下列有关核糖体的说法中,不止确的是( )A治疗病菌感染所用的抗生素应该对人体的核糖体功能无抑制作用B可川抗生素抑制核糖体功能达到治疗甲型 感的目的C抗生素抑制了病菌

3、核糖体的功能,病菌无法存活D抗生素可能是通过抑制核糖体的功能抑制了翻译过程5下表是实际测得的某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三项生理指标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二项生理指标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都有直接参与B进食后 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体会通过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来调节体温的恒定D. 丙的各项指标测的是人体不同体液的 图 l 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传递基因的情况:图 2 表示该动物的性原细胞在某种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 细胞中染色体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止确的是( )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根据图 l 中生殖细胞

4、的基因组成情况,可以肯定染色体数目变异发生在细胞中B在图 l 中,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则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只有 2 种C图 2 中基因突变发生在 A 点之前D图 2 中在 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和 变化的原因相同7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等食品被氧化,常在包装中放入还原铁粉等B在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属于牺牲阴极的阳极保护法C镀层破坏后,镀锡铁板比镀锌铁板更易腐蚀D,电解熔融 制得金属镁8设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l e 的铁片与过量浓 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3 阴极产生 ,转移的电子数为 有 6 混合物气体中所

5、含原子总数为 39液制备 H)3 胶体:B. H)3 溶于氢碘酸:.4 液中通入 0.3 分反应:t 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镁溶液:列说法正确的是A. H2(g)的燃烧热为 571.6 2(g)和 )完全燃烧, H2(g)图所示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电流强度均能满足电解、电镀要求,即为理想化。为各装置中的电极编号。 闭合时,A 装置发生吸氧腐蚀, 断开时,B 装置锌片溶解, 闭合后,整个电路中电子的流动方向为|; 闭合后,A、B 装置中 变大。13一定量的 足量的碳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反应:C(s) +g) 2g),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

6、图所示:己知气体分压(P 分)=气体总压(P 总 )体积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50时,若充入惰性气体, v 正 ,v 逆 退均减小,平衡不移动B. 650时,反应达平衡后 转化率为 T时,若充入等体积的 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 925时,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 )出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星运行速度总不超过 世昌的博客 ,倾角为 的斜面体 c 置于水平地面上,小物块 b 置于斜面上, 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沙漏 a 连接,连接 b 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在 a 中的沙子缓慢流出的过程中,a、b 、c 都处于静止状态,则 ( ) Ab 对 c 的摩擦力一定

7、减小Bb 对 c 的摩擦力方向一定平行斜面向上C地面对 c 的摩擦力方向一定向右D地面对 c 放着一列已用挂钩链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 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链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 P 和 Q 间的拉力大小为F;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 2a/3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 P 和 Q 间的拉力大小仍为 F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A8 B12 C15 D1817. 如图所示,圆弧形凹槽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其中 以 O 为圆心的一段圆弧,位于竖直平面内。现有一小球从一水平桌面的边缘P 点向右水平飞出,该小球恰好能从 A 点沿圆

8、弧的切线方向进入轨道。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1, 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 B=2C =2 D=在静水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要使船以最短时间渡河,则( )A船渡河的最短时间是 100在行驶过程中,船头始终与河岸垂直C船在河水中航行的轨迹是一条直线D船在河水中的最大速度是 5m/a )所示,小球的初速度为 光滑斜面上滑,能上滑的最大高度为 h,在图(b)中,四个物体的初速度均为 A 图中,小球沿一光滑内轨向上运动,内轨半径大于 h;在 B 图中,小球沿一光滑内轨向上运动,内轨半径小于 h;在图 C 中,小球沿一光滑内轨向上运动,内轨直径等于 h;在 D 图中,小球

9、固定在轻杆的下端,轻杆的长度为 h 的一半,小球随轻杆绕 O 点无摩擦向上转动则小球上升的高度能达到 h 的有( )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出万有引力常量 G,因此卡文迪许被人们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若已知万有引力常量 G,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g,地球半径为 R,地球上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地球自转周期) ,一年的时间 球公转的周期) ,地球中心到月球中心的距离 球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为 可估算出( )A、地球的质量 B、太阳的质量C、月球的质量 D、可求月球、地球及太阳的密度21. 如图甲所示,为测定物体冲上粗糙斜面能达到的最大位移 x 与斜面倾角 的关系,将某一物体每次以不

10、变的初速率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推出,调节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实验测得 x 与斜面倾角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 取 ,根据图象可求出( )A物体的初速率 =3m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C取不同的倾角 ,物体在斜面上能达到的位移 x 的最小值D当某次 时,物体达到最大位移后将沿斜面下滑二、填空题(共 54 分)每空 2 分共 14 分)(一) (6 分)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粗测玩具小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的速度的实验。所用器材有:玩具小车、压力式托盘秤、凹形桥模拟器(圆弧部分的半径为R=。完成下列填空:(1)将凹形桥模拟器静置于托盘秤上,如图(a)所示,托盘秤的示数为 2)将玩具小车静置于凹形桥

11、模拟器最低点时,托盘秤的示数如图(b) 所示,该示数为 3)将小车从凹形桥模拟器某一位置释放,小车经过最低点后滑向另一侧。此过程中托盘秤的最大示数为 m;多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记录各次的 m 值如下表所示:(4)根据以上数据,可求出小车经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为 N;小车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m/s (重力加速度大小取 s,计算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二)(8 分)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 a 与钩码的质量 m 的对应关系图,如图(b)所示。实验中小车( 含发射器) 的质量为 200g,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轻定滑轮,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回答下列问题: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1)根据该同学的结果,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 (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2)由图(b)可知,线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 。(3)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的结论,并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 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 。 12 分) 已知 O、A 、B、C 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的距离为 C 间的距离为物体自 O 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变速运动,依次经过 A、B、C 三点,已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