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120276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声求气吟咏诗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导学一、学习目标1、 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2、 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3、 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情感。培养自主鉴赏能力。二、学习方法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因声求气” 中的“因”解释为,“ 声” 是指, “求” 解释为,“气”是指。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三、学习指导 解“读”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1、定准基调:基

2、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 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 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 气细声粘” 。唐诗、宋词也不外乎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其中程度不同,声音的表现也不同:小喜往往声丽,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小怒往往声愤,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流水 ”;小哀往往声伤,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 ”;小乐而往往声逸,如“

3、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 ”;大喜往往声放,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大怒往往声躁,如“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大哀往往声惨,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 ”;大乐往往声荡,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 ”。2、掌握知识技巧声律知识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2节奏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 、223” 。如: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孤帆/远影/碧空/

4、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快慢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 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抑扬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轻重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

5、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3、情感要求吟诵者所需要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想使你的吟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而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就必须先自己为作品的感情所激动。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 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就称不上是艺术,要想使你的吟诵有一定的艺术性,就必须动真情,有深情。四、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6、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3、修辞手法 :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结构形式 :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将进酒导学案3课题 将进酒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学习目标1、理解

7、诗歌的思想感情。 2、促进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3、探究诗人狂放不羁的内在原由,体会本诗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4、背诵全诗。重点难点体会本诗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领会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奔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学前准备独立思考】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 qing, “请” 、 “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在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李白的

8、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2. 古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 、 “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诗经 )、五言诗(成熟于汉代) 、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音节、格律较自由,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吟等体裁。【课堂研读合作探究 】1. 字音辨识将进酒( ) 金樽( ) 岑夫子( )馔玉( ) 欢谑( ) 沽取( )2、有表情地诵读全诗。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

9、 “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 “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 “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 “人生”一联, “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 “天生”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 “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 “不足贵” “不复醒”用极强音读。 “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 “陈王”

10、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 “五花马”三句当快读, “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 “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3、思考研读本诗4(1)诗的开头“黄河”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当时李白已是两鬓染霜,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江湖,然而他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应如理解这种思想感情?(3)归纳:本诗初读一二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是再读几遍,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只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就好象阿 Q 正传一

11、样,喜剧是其外壳,悲剧是其内核。【当堂检测跬步千里】1、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 脆弱。 来源: 学&科&网B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 “暮”间事 ,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D “天生我 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诗人乐

12、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 遇和渴望用世 的积极思想感情。2、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A 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 ,回应篇首,奔放跌宕。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 、 “千金裘” 、 “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

13、“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拓展延伸更上层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比较,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5阁夜 苏幕遮导学案课题 阁夜 苏幕遮 课型 新授 主备人学习目标1、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欣赏并领会诗的艺术特点。重点难点 读出诗歌的感情【学前准备独立思考】周邦彦,字美成,自号 ,钱塘人,宋 词派之集大成者,有“ ”“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课

14、堂研读合作探究 】阁夜1、这首诗中,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凄凉身世之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做一点具体的分析。2、请找出诗中那几个地方用了典故,试举其中一例分析其用典的妙处。 苏幕遮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6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2、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拓展延伸更上层楼】读范仲淹的词,分析两首词的下阕在抒情上的相似或不同之处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

15、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导学案7课题 李凭箜篌引 虞美人 课型 自主赏析课 主备人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理解词基本意义和思想内涵,感受李平箜篌引中的音乐美2 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3 体会词的艺术特点, 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4 背诵全诗重点难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 【学前准备独立思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啼竹( ) 箜篌( ) ( ) 神妪( ) 蛟舞( ) 虞( ) 煜( ) 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凭中国弹箜篌: 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 只是朱颜改3 文学常识李贺(790816):字 , 代诗人。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生抑郁,27 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 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称其为“ ” 。“ 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