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6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9096926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6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6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6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 2013级高三年级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命题人: 张海波 李林 万代远 审题人:王瑞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 大明律 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

2、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刑”也不完全“一刑独大” , 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 诈伪 杂律四篇,而捕亡 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 。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律 吏律 户律 礼律 兵律 刑律 工律 。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的。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

3、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 “厚风俗” ,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 。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与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 “礼” “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

4、(四库全书提要 )即指此意。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把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变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 ;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 。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

5、公序良俗。更有甚者,刑罚亦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究”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6、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设想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B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而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来威慑。C管仲称“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 ,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古代法典中关于杀人、盗窃、侵害等方面的条款,既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又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B 唐律十二篇中, 贼盗 斗讼 诈伪 杂律四篇

7、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 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C尽管古代律法往往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 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 ,其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而在于让人常有敬畏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刑罚为政教之用, 四库全书提要也说:“刑为盛世所不能废。 ”可见刑罚“正人心” “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B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这表明在唐代立法者要求个人要有道德践履的勇气,个人必须承担社会赋予的道德义务。 C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的

8、条款。实际上违反这一条款的人都不会受到处罚,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条款在设计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D对于亲属之间一些被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历代执法者多持宽容态度。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人告状,官府一般都不会予以追究。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9、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 ,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

10、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 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节选自元史 虞集传 )4下列对

1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B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C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D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乙亥是干支之一,中国古代历法中,十二天干与十二

12、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B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器具,泛指各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时北周始设,隋唐时为六部之一,主要掌管教育科举及礼 仪外交事务。D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的合称,相传为孔子编订。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到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 能记诵经书内容,于是又拜师学习,返回长沙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

13、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C.虞集才华出众,颇受赏识。在赵世延离开后,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在接受皇帝咨询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能委婉地讲明道理。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秦 楼 月向子諲 芳菲歇

14、,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 ,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注】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 1127 年“靖康之变” ,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 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8.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5 分)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 9.“晓风残月”这一意象曾出现在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这一意象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杜甫阿房宫赋中“ , ?”两句有感于秦的奢侈,直接发出质问,指责秦将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