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096071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的特征》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的特征》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的特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二语文必修 5 学案 编号:38 编制: 赵西娟 审核: 于娜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_ 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二)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在此基础上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2.阅读过程中注意抓关键性的句子,以此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全文。3.再读文章,体会语言特点。4.认真限时(30 分钟完成) 、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说明线索,理解文本内容。2、了解文本的结构层次。过程与方法:1、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的讨论,提高探究问

2、题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 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预习案【预习检测】 1.注音。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埋怨( ) 埋葬( ) 翘起( ) 翘首以盼( )点缀( ) 辍学( ) 厦门( ) 高楼大厦( )角色( ) 凤毛麟角( ) 门槛( ) 直栏横槛( )2. 成语迁移运用,请找出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周末2 月 15 日电,在中国,千年之前的人们会在那些优美醇厚的文章中得到精神的慰藉,观照人生中的至善至美,而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得到相应的体验。B. 他们利用“农民讲坛”这个平台,讲解

3、十七大报告精神、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故事,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听得如痴如醉。C. 2008 年高考恰逢端午节的三天假期,教育部发言人称,有可能对原定的考试时间进行调整,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如今的考生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急需要增强的是应变能力,因此不必调整高考时间。D.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公认的本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是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 。歌剧院的正面看上去和旁边的宫殿大同小异,更为特别的是,人们根本看不出这样的建筑内部拥有华丽的音乐厅和容纳 3000 多人的席位。答案:D 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与语境不符,可改为“风格迥异” 。【我的思考】

4、【自主学习指导】多读,多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注重实效,重在掌握。探究案1、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问题设置】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每组找一个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教师点拨】考虑一下修辞手法的运用。【整合答案】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 ”,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 ,但也有它的“灵活性” ,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

5、有独特的个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 ,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 ,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探讨写法 写作指津【问题设置】中国建筑的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内容非常的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学生活动】再读全文,思考交流。【教师点拨】抓住说明顺序。【整合答案】作者按照事理顺序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

6、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 “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不得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采用科学的说明顺序这一写法,对我们写作论说文提供了启示。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语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探究指导】熟读课文

7、,找出关键句作答。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组长做好总结提升,形成小组意见,再在班内交流。仍未解决的问题一定写下来,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高二语文必修 5 学案 编号:38 编制: 赵西娟 审核: 于娜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_ 2明确:观点一 21 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 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作者就是用这些浓烈的抒情句子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观点二 梁思成在

8、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 “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商,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为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失的现象。 ”检测案阅读课文 15-16 两段,完成 1-4 题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

9、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和“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 ,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

10、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建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C “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

11、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在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答:B 解析 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 ”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建筑的文章 ”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B “建筑的文章 ”中,少不了 “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制小品” 。C “建筑的文章 ”中,有纯粹作点缀装饰的 “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D “建筑的文章 ”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中心的几

12、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答:C 解析 “一面横额、一副对子 ”喻指建筑中“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而在此选项中它指真正的文章中的文字,而非比喻性的建筑的“文章” 。3、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种文法 ”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B “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C “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 ”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D “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

13、 “拘束性”和“灵活性” ,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答:D 解析 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 “历史性”和“时代性” 。4、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 ”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不写下自己的收获,在一点一滴中体会自己成功的快乐。 高二语文必修 5 学案 编号:38 编制: 赵西娟 审核: 于娜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_ 3超过 20 字)答: 答案 人们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二、语言段用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山坳里民居样式各异,屋顶上的太阳能装置却是出奇的一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这里起飞。西昌与月亮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正符合这座川西南城市“太阳城”的美誉。23 日,日照下的西昌,明净温暖。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座“太阳城”在历史上就有“月亮之城”的美妙称号。视线延伸到远处,四面都是起伏的山坡。答: 答案: 解析:这段文字可按视角的转换和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含有时间、叙述对象等要素,故应在句首。视线转向山坳,且提及太阳能,故应在后前。得出结论是由由而来的,故应在后。是对全文的总结,故应在最后。【我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