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含解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9071901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石景山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含解析(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 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题。论文雅孙克强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 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 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采,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

2、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 论语雍也记孔子语: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 ”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

3、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 ,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 “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 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 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

4、、浑融一体的。“以俗为雅 ”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 ”“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选自社会科学战线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

5、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B “以俗为雅 ”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2)下列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 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

6、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诗经中“ 风诗”显得浅近野俗, “雅诗”讲求辞采成为 “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B梁启超将诗分为“ 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二、本大题共 22 分。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题。张居正示季子道修书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

7、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 ”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 发之也。 ”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 倒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 ,又合当世之轨辙 ,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

8、,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骜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在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早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者,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 ,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

9、!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注释:钜(j) ,同“ 巨 ”,大。矱(yu) ,尺度,法度。躅(zh) ,足迹。轨辙:指文章的规范。绳武:引祖先之行迹以为戒慎也。(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而俯首以就矩矱也 避重就轻B乃其所造尔尔 登峰造极C了不异人 不了了之D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 求全责备(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长乃懵懵者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B

10、所以贻则于后人者 所以游目骋怀C惑之甚矣!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汝其思之 其孰能讥之乎(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我本来不打算去应考,但你的几位兄长,都来劝我B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还不能够于试场从容作文,悠然夺魁哪C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哪里只是期望你考中科第,用这点功名来光大我们宗族而已呢D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自己行事就荒谬反常,却只推卸说是命运不公(4)请把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5)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用自己的“所得”与“ 所失 ”告诫儿子,请概括他所说的“得”与“

11、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6)根据文意填空:1)请从下到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两个,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自不量力 手不释卷 妄自菲薄 好高骛远 贪多务得在张居正看来,儿子学业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是2)填写恰当的词句。在你看来,张居正是一个(不超过 4 个字)的父亲,理由是 。三、本大题共 20 分.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题。燕山九日作 宋范成大万里汉家使,双节 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 济黄流。亭落桑榆 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 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乾道六年,作

12、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出使期间。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 作者在当时所作绝句燕宾馆自注中说可“至是适以重阳,伴使把菊酌酒相劝。 ”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1)根据阅读经历判断,本词词牌是A永遇乐 B念奴娇 C水调歌头 D定风波(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即写出使金国的大背景,作者走遍当年的都城汴梁,胸中透露出不平的意绪。B “桑榆”“太行”“卢沟”三句点明行踪,也写出了孤身一人、客居他乡的感伤与落寞。C虽然

13、两鬓斑白,作者还是畅饮赏菊以度佳节,且以拟人手法写出菊花绽放带来的喜悦。D本词以北国秋日风光入诗,情感慷慨激昂,悲壮又不失豪放,风格与苏轼、陆游相近。(3)题目中“九日” 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下列与重阳节没有关联的两项是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B云木硫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樽前。C但将酩酊秋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D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E细笔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4)上世纪 30 年代末,学者夏承焘因中日战起, “惧亡国之无日,援取宋人词之足鼓舞人心、砥砺节概者”编著了宋词系 ,其中即有范成大此词。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词何以能够“鼓舞人心。砥砺节概”。(5)在横线处填写

14、相关作品原句(限选其中 6 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季节的变化总能牵动诗人敏感的心灵,范成大于清秋时节一抒怀抱,更有无数诗人因“秋”生情。767 年重阳,56 岁的杜甫一首登高写尽秋悲,其中颔联“, ”二句写出肃穆萧瑟、空旷辽阔的秋景,寄寓着深沉的生命感怀,成为千古写秋名句;元和十二年秋,白乐天写下琵琶行 ,开篇即以“”一句写出送客湓浦口所见清冷秋景,为下文抒写“ 天涯沦落” 之悲奠定了基调,其后又以“” 一句秋江月夜景色烘托出音乐的无尽魅力;北宋范文正公同样善摹秋意, “碧云天,黄叶地, ” ,思乡的愁绪借景透出,不着痕迹。当然,秋景也并非总是一片萧瑟。1925

15、年,满怀革命豪情的毛泽东途经长沙,伫立橘子洲头,眼中则是一派“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的壮丽秋景,呈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境界。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此言不虚。四、本大题共 22 分.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舌尖上的沉思中国人的食物,就像一幅风景画,能表现出四季的流转,变幻万千的色彩;也像部电影,凝聚着人间百味,折射着陈年的乡愁,传递着人性的温度;还像一座博物馆,记录着人与自然的爱恨交战,更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一书写道:“在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客易流失的,便是美食的技艺”,但那纵横在中国人胃里的味道,会一代代传承,留下民族的根。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老厨师的女儿如此理解食物:“我好像没有童年的记忆,除非我把它们煮出来。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吃饭二字,最能表达出本能的欲望。认真起来,饭桌之间能吃出大千世界,冷暖人生。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极端悲伤的小曲,诗人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游子离乡,行行重行行,眷侣即将天各一方,相思之情如万箭穿心。不管有多少颠沛流离,有多少望眼欲穿,最终都落到劝亲人好好吃饭上。人世无常,相逢离别、悲欢喜乐,千言万语都包含在了饮食中。古来的游子,半个世纪漂泊,一推开门,阵阵黄粱饭香。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