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041747 上传时间:2017-11-1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7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版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3版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3版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3版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3版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版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版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共 31 页 第 1 页2013 年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第一章 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2002 年 4 月考题)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

2、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02 年 10 月、03年 10 月考题)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02 年 4 月考题)第二节 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流行时间: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 20 年代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02

3、年 10月考题)2、流行时间:1890 年至 20 世纪 30 年代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流行时间: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 共 31 页 第 2

4、页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坚信人的一切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四、格式塔心理学:1、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2、流行时间:1912 年至 20 世纪 40 年代3、主要观点:心理学研究意识体验,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着重研究人认识事物的知觉层次,提出格式塔知觉定律:相似律、接近律、良好图形原则等。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五、精神分析学派: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reud)2、流行时间: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 50 年代3、主要观点:强调

5、心理学应该研究潜意识(无意识)现象,重视对异常行为的研究,认为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4、方法:精神分析六、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02 年 4 月考题)2、流行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3、主要观点:重视人的意志自由和主观选择,注重人的本性。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4、方法:思辨七、认知心理学:1、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2、流行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3、主要观点: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如动机、思维(推理、决策、问题解决)、情感、记忆、

6、语言、创造性活动。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共 31 页 第 3 页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概念: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02 年 10 月考题)2、特点(02 年 4 月考题):(1)优点: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是客观和真实的。(2)不足:

7、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发生,观察结果难以重复;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二、测验法:1、概念: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03 年 10月考题)2、特点:(1)优点:可用于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可用于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的之间的心理特征的差异。(2)不足:心理测验的科学性是无法完全保证的 三、实验法:1、概念: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02 年 10 月、03 年 10 月考题)有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2、特点:(1)优点: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

8、切合实际;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可以得到精确的研究结果;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2)不足:实验情境带有很明显的人为特点,与社会生活有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四、调查法:1、概念: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有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形式。2、特点:(1)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节省人力物力,但问卷回收率、被试的不认真合作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2)谈话法: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容易掌握。但耗时长,对象少,加上其他主、客观影响被试的因素,可能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

9、识内部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考点小结: 共 31 页 第 4 页1、心理学概念2、心理学诞生标志3、心理学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4、心理学的分支5、心理学研究方法6、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3、生物节律4、睡眠与梦5、催眠现象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1、概念: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02年 4 月考题)2、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二、意

10、识的状态(02 年 10 月考题):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能十分清楚地控制自己的意识去从事某项活动。(集中注意、有意识:精力集中)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人的行为已经自动化,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意识成分少,变成自动化:自动化)3、白日梦状态:低水平的意识努力状态,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有一定意识,与未来活动有关:迷迷糊糊)4、睡眠状态:意识并未完全停止,做梦时有意识活动。第二节 注意一、什么是注意: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02 年 10 月、03年 10 月考题)2、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选择某对象而忽视其他

11、对象(2)注意的集中性:对注意对象的精神贯注与兴奋性提高,并持续一段时间。3、注意的功能(02 年 4 月、03 年 10 月考题):(1)选择功能:指向性的体现(2)维持功能:集中性的体现 共 31 页 第 5 页(3)调节功能:体现在活动的转换过程中。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03 年 10 月考题):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联系:二者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1)可控制意识状态下,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2)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下,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参与成分也少。这是注意分配到其

12、他方向的结果。(3)在白日梦状态下,意识的内容不断变化,这些内容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低。(4)在睡眠状态下,人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注意也基本停止活动,除非受到很强的刺激。三、注意的种类注意种类 事先有无目的 是否需要意志努力不随意注意 无 不需要随意注意 有 需要随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02 年 4 月、03 年 10 月考题)1、不随意注意:引起的原因有(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客观):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能引起不随意注意。(2)主观原因: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影响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形式,引

13、起的原因有:(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越强,越具体,越容易引起随意注意。(2)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3)个体的知识经验:与它有联系并有一定新异性的事物容易维持注意。(4)活动的组织:正确的活动组织影响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5)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良好者有良好的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具有上述二者的一个特点,即有事先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 共 31 页 第 6 页(1 年,28 天,24 小时,90 分钟 4 种)2

14、、日节律: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认为划分 24 小时,实际为 25 小时)(飞行时差导致的困扰并非由于旅途困乏,而是由于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二、睡眠与失眠:(一)睡眠:五个阶段1、过渡期:17 分钟2、轻睡期:1025 分钟3、4、沉睡期:30 分钟1 小时5、快速眼动睡眠(REM):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二)失眠(02 年 10 月考题):1、情境性失眠:主要由生活情境改变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失眠。2、假性失眠: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觉,由睡眠时间的个体差异造成。3、失律性失眠:生物钟受到干扰而无法及时调整造成。4、药物

15、性失眠:饮料、药物引起兴奋或对药物(如安眠药)的依赖造成。三、梦1、概念: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2、梦产生原因:由某种刺激引起特定的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3、梦的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体现自我中心的特性。(2)梦境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一)什么是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16、1、受暗示性:其高低影响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其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对催眠的态度和对催眠者的信任感,二是个体的身心特点与个性特点。2、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02 年 10 月考题): 共 31 页 第 7 页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四)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和斯潘诺斯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引导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次。第一层是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其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层是被掩蔽的,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