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师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01862 上传时间:2017-07-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医师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急诊医师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急诊医师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急诊医师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急诊医师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医师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医师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急诊医师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作者:陈中伟,张茂,罗汝斌,干建新【摘要 】 目的 探讨急诊科医师应用超声在重症监护病房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于 2008 年 2 月至 2009 年 2 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的 91 例危重患者,由急诊科医师行床旁超声检查,其结果与床旁胸部 X 线检查进行对比,以胸部 CT 结果为“金标准” ,判断其临床价值。结果 在 91 例病例中,床旁超声确诊 120 例次,漏诊 13 例次,超声确诊率 90.2%;床旁胸部 X 线确诊 85 例次,漏诊 48 例次

2、,X 线确诊率 63.9%,超声诊断胸部损伤的一致性高于胸部 X 线检查。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的急诊医师利用实时床边超声检查诊断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比胸部 X 线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其快捷、高效、安全、经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多发伤;胸部损伤;超声检查; 急诊;重症监护10 多年来,美国多家创伤中心的外科医师已经成功地操作、诊断及讲述了创伤或重症患者的超声检查1 。我国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也于 2004 年开展了此项业务,对胸腔积气、2积液(血) ,肺挫伤、肺不张,心包损伤积血,腹腔积液(血) ,大静脉插管及股总静脉血栓的诊断方面进行了临床工作。本人 2008年在浙江

3、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访学,期间在重症监护病房对 91 例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的患者常规进行超声检查,探讨急诊科医师应用超声在重症监护病房对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现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来自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于2008 年 2 月至 2009 年 2 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的 91例患者。其中男 76 例,女 15 例,年龄 1285 岁,平均 4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 55 例,高处坠落 24 例,重物挤压 7 例,摔伤5 例。所选病例均由急诊科医师行床边超声检查,并在行超声检查后完成胸部 X 线及胸部 CT

4、 检查。1.2 方法应用机器为 SSD-900 便携式超声机( Aloka 株式会社,日本),病人多为半卧位或仰卧位,首先将探头置于胸前壁锁骨中线约第33、4 肋间,采用探头与肋骨平行的横断面(也可行矢状断面或纵断面交替进行)扫查发现有无气胸,气胸的声像图特征为“肺滑行”征及“慧星尾”征消失2 。第二步在左胸前壁心前区观察心脏及心包有无损伤及积血情况,心包积血声像图特征表现为心包脏层与壁层的分离,内为无回声。第三步在腋后线第 9、10 肋间处观察有无胸腔积液(血)的情况,探头缓慢向头侧移动显示肋膈角处有无液性无回声区,当见到液性无回声后,探头从该区上缘起沿肋间逐一作斜向或横切面观察,胸膜腔积液

5、时声像图特征为胸膜腔脏壁层分离,分离的间隙内为液性无回声区充填,并可以见到低回声的肺“漂浮”在液性无回声中间,无回声区的范围视积液量的多少而不同,在液性暗区的最大深度处定位并测量,可大概估计液量的多少。少量积液仅存在于肋膈角部,显示为壁层胸膜与脏层胸膜以及横膈之间的三角形无回声区,失血量500mL;中等量积液为胸壁与肺组织间液区增宽达 4 5cm 以上,肺组织略受压失血量500 1000mL;大量积液为胸壁与肺组织间液区增宽达 10cm 以上,失血量 1000mL 以上。床边超声检查后 3h 内行床边胸部 X 片及胸部 CT 检查,以 CT 结果为“金标准” ,评价急诊科医师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

6、并胸部损伤的诊断价值。2 结果本组 3 例大量气胸及 2 例胸腔活动性出血患者因病情危急行床4边超声检查后直接急诊行胸腔闭式引流及开胸术,手术证实诊断无误。其余 86 例最终经 CT 确诊为气胸 15 例次,胸腔积液(血) 62例次,肺挫伤 51 例次,心包积液(血)4 例次,创伤性膈疝并胃破裂 1 例次。急诊医师应用超声诊断气胸 13 例次,漏诊 2 例次,原因为气胸量极少;诊断胸腔积液(血)58 例次,漏诊 4 例次,均为少量血胸;诊断肺挫伤 45 例次,漏诊 6 例次;诊断心包积液(血)4 例次,无漏诊;可疑膈疝 1 例次。在 91 例病例中,床旁超声确诊120 例次,漏诊 13 例次,

7、超声确诊达 90.2%。床边胸部 X 片诊断气胸 6 例次,漏诊 9 例次;诊断胸腔积液(血)48 例次,漏诊 14 例次;诊断肺挫伤 30 例次,漏诊 21 例次;诊断心包积液(血)1 例次,漏诊 3 例次;创伤性膈疝并胃破裂 1例次漏诊。床旁胸部 X 线确诊 85 例次,漏诊 48 例次,X 线确诊为63.9%。本组床边胸部 X 片检查对气胸、胸腔积液(血)及肺挫伤的漏诊率分别达到 60%、23%及 42%,床旁超声的漏诊率则为 15%、7%及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胸部 X 线片及 CT 检查目前仍是临床诊断胸部创伤最常用的方法,床旁摄片机的出现为危重患者胸部情况的评估

8、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5具。但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病情危重,拍片时不能按要求行站立位拍摄,多为平卧位或半卧位,再加上床旁摄片机的功率小均可影响拍片的效果,导致其敏感性下降。本组床边胸部 X 片检查对气胸、胸腔积液(血)及肺挫伤的漏诊率较床旁超声的漏诊率高。胸部 CT的分辨率高,能清晰的显示胸腔内的少量气体、液体及占位,对气血胸、肺挫伤、心包积血及膈疝的诊断率较高,并能准确反映气体及液体的数量,为治疗提供方案。但缺点是不能在床旁进行,需要到特定的场所,这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正在呼吸支持的患者来说要冒很大的风险,另外检查及等待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对重症患者有可能贻误最佳抢救时机,虽然 CT 检查的敏感性

9、高,但上述缺点很大程度限制了其在危重症患者方面的应用。多发伤中约 1/4 的创伤病人直接死于胸部创伤,另外 1/4 的死亡与胸部创伤有关,胸部创伤的及时诊断及正确治疗对多发伤病人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急诊医师应用超声独立对创伤进行重点评估(foco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FAST) ,即“FAST 评估” ,其范围包括胸腔及胸腔内脏器(如肺脏、心包腔及大血管) 、腹腔、盆腔积液及大血管损伤等。超声仪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的标准配置设备之一。有人担心超声诊断气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Dulchavsky 等医师研究表明可以成

10、功地利用超声检查外伤患者是否存在气胸,且敏感性达到 95%3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其优点在于:由主管医师亲手操作床旁 B 超,6能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及时做出准确判断,并缩短诊断时间,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4 。本组 91 例病例中,床旁超声确诊 120 例次,漏诊 13 例次,超声确诊率达 90.2%,而床旁胸部 X 线确诊率为 63.9%,超声诊断胸部损伤的敏感性高于胸部 X 线检查,床旁超声检查的确诊率虽略低于 CT 检查,但其等待出结果的时间要优于 CT 检查; 床旁超声检查方便快捷,便携,经济,无创,无放射性,操作时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不需要来回搬动病人及特殊体位,尤其对危

11、重病人不适宜反复搬动者更显出其优点,其对急诊、创伤、心脏科和 ICU 危重患者的快速评估显示出良好的效果5 ;对病情变化的危重病人可以反复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做出相应处理,本组有 3 例大量气胸及 2 例胸腔活动性出血患者因病情危急行床边超声检查后直接急诊行胸腔闭式引流及开胸术;能早期发现各种并发症而得到及时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和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的住院时间6 ;根据病情需要,临床医师可在 B 超引导下行胸腔穿刺,引流,及早清除胸膜腔积血,且引流后可动态观察治疗结果7 ,本组有 46 例胸腔积液(血)患者在 B 超引导下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引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重

12、症监护病房的急诊医师利用实时床边超声检查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的患者,可以及时得到患者病情的诊断信息,将之作为每天查房体格检查的重要补充,可以减少鉴别诊断的时间而立即着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引流、手术止血等。总之,运用床旁超声检查对胸部创伤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具有快捷、高7效、安全、经济的优点,比胸部 X 线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Dolich M,McKenney MG,Varela J,et al.2576 ultrasounds for blunt traumaJ.J Trauma,2001,50:108-112.2Knudtson JL,Dort JM,Helmer

13、 SD,et al.Surgeon-performed ultrasounds for pneumothorax in the trauma suiteJ .J Trauma,2004,56(3):527-530.3Dulchavsky SA,Schwarz KL,KirKpatrick A,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oracic ultrasound in the detection of pneumothoraxJ .J Trauma,2001,50:201-205.4Ernest E.Moore,David V.Feliciano,Kenneth

14、 L.Mattox.Trauma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61.5Ma OJ,Gaddis G,Steele MT,et al.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hysician erperience with the FAST examination in reducing the use of CT scansJ.Emerg Med 8Australas,2005,17(1):24-30.6Han DC,Rozycki GS,Schmidt JA,et al.Ultrasound training during ATLS:An early start for surgical internsJ.J Trauma,1996,41:208-213.7易建华,张茂,沈伟蜂,等. 中心静脉导管和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创伤性血胸的对照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 ( 8):860-8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