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byshi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854567 上传时间:2017-1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byshi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byshi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byshi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byshi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byshi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byshi》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万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byshi(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秘密启用前万州二中 20132014 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一文科历史试题命题人:余定军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 试时间 90 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 级、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答在答题卡上,综合 题答在答题卷上。考 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交回。一、选择题(30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2、” 。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答案】B考点:精耕细作。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题干中的四则材料都是为了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B项正确;A、C、D 三项不符合农书粪田之宜的内容,故排除。2.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

3、经济的封闭保守性 B.小农经济受天灾的危害 C.小农经济对自然的依赖 D.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答案】D考点: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理解。材料说的是炎热的夏天,天气比较干旱,农业受到极大影响,由此可知应是指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3.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 250文。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家庭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采矿业发达【答案】C考点:资本主义萌芽。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不是官营手工业,所以排除 AC两项。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在淄川一地的有矿主采取雇佣方式进行

4、生产并不能表明采矿业发达,故答案选择 C项。4.范蠡曾是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谋臣,后来弃官从商,后世商人尊称他为商祖、经营之神。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的是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上万两白银C.商品交换时使用纸币 D.在瓦子参与娱乐活动【答案】A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仔细读材料,明确答题方向“范蠡可能经历的事情” ,逐一分析备选项。棉布在南宋时才得以推广,而范蠡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 B项。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排除 C项。瓦子宋代出现,排除 D项。范蠡弃官经商而致富说明官府允许私人经商,商人地位有所提高,故答案为 A。5.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

5、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 “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明清时期盛泽镇的发展历程表明A.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B.工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 C.重农抑商政策走向瓦解 D.海外贸易推动手工业兴盛【答案】B考点:明朝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材料内容中并未反映出雇佣关系的内容,所以排除 A项。C 项内容与史实不符合,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是高峰时期,所以排除 C项。D项为无关项,所以答案选择 B项。6.下列文字所描述的古代经济现象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

6、牛)为畎亩之勤”“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 B. C. D.【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本题项主要反映明代江南部分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开始采取牛耕技术。项是陆游描述宋代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的诗句;项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据此选 D项。7.“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 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 23.4。 ”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A.进

7、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B.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答案】A考点:自然经济的瓦解。依据材料所述当时的农民在织布时用的都是进口纱布,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中纺纱和织布相分离,所以 A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所以 B不正确;材料所述传统织布业地位逐渐丧失,所以 C不正确;D 项传统商品完全商品化说法不准确。8.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

8、化 B.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影响的相关问题。AB 两项是错误项,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不符合,故排除 AB两项。D 项与戊戌变法的内容不相符合,所以答案选择 C项。9.下面是 19世纪后期我国创办的商办企业统计表。对于此表格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错误的是新办商办企业 新投资总额年代 数量(家) 年平均增长数(家) 新投资(万元) 平均增长(万元)1872-1894年 53 2 470.4 21.41895-1900年 104 17 2300 383.3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甲午战

9、争后列强对华大量资本输出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答案】D考点:民族工业的发展。D 项明显错误,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材料信息明显不符合,故选 D。ABC 项都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原因。10.观察下列示意图,促成 1919年、1936 年中国民族工业两度出现发展高峰的共同原因是A.国家实现政治统一 B.经济结构趋于完整 C.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政府政策措施推动【答案】D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1919 时的中国旧军阀混战时期,所以A项不正确。B 项与史实不符合,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不完整,不平衡的,轻工业发达,而重

10、工业发展非常的艰难。C 项是 1919年间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符合 1936年的史实,故答案选择 D项。11.据统计,20 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 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 是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D.受到外国资本控制【答案】B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地点上的特点,近代民族工业在沿海多而内地少,所以答案选择 B项。A 项内容与材料内容无关,C 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也是无关项。12.晚

11、清外交家黄遵宪在一首咏物诗中写道:“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诗中歌咏的新奇事物是A.邮政 B.电话 C.电报 D.电影【答案】C考点:通讯工具的进步。材料中的“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表明应该是与通讯相关的的内容,所以排除 AD两项。材料中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表明不是电话,而是电报,故答案选择 C项。13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引起上述社会风貌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答

12、案】C考点:社会习俗的变化。材料内容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在外来经济势力的冲击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逐渐性的,不是短时期能完成的。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表明应该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化现象,这之前的事件后都不存在这些现象,材料中前半部分的现象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经有了,故答案选择 C项。 。14阅读下列近代史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汽车 1883年 190

13、1年 1928年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中国充分吸收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中国近代化进程从沿海向内地扩展交通通讯改变着中国近代城市生活 民族资本主导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A. B. C. D.【答案】B考点: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材料中的表格的内容上海与重庆对近代西方科技的吸收是不平衡,也就说明中国对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吸收的不充分,所以第项中国充分吸收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不正确。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非常不充分,与本国的封建经济和外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力量十分的微弱,所以第项民族资本主导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B项。1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

14、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建国以来,有助于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有关认识、决定或者会议有1956 年中共“八大” 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 年中共“十四大”A. B. C. D.【答案】C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代表大会。注意材料说的是有助于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会议,1958 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错误的总路线,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的损失。16.如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主要年份工业总产值构成示意图。示意图不能反映出的信息是A.工业所有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B.国有经济比重逐渐下降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非国有经济比重显著上升【答案】C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 21世纪初期,材料只是反映了 21世纪前的情况,因此 C项错误,故选 C。17.十四世纪前后如果你是一名葡萄牙商人要到中国去,你最有可能的是A.乘中国人商船一起回中国 B.利用刚发明的轮船前往中国C.乘阿拉伯人的骆驼到中国 D.乘帆船绕过非洲到达中国【答案】C考点:新航路前后的中西贸易交流。十四世纪尚未进行新航路的开辟,更未进行工业革命,因此 BD项错误;此时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