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16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卷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853021 上传时间:2017-1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2016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卷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2016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卷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2016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卷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2016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卷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2016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卷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2016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卷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2016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卷 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南开中学高 2016 级高三(下)3 月月考语文试题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 ,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 “伐病”的功效。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

2、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

3、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

4、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而要使心境“空且静” 。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妙境和远韵。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天工” ,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

5、学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 。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关学追求的最高准则。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苏轼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其政治、哲学思想密切相关。B苏轼认为文章应当重“体用”而轻“华采” ,这与他“有为而作”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是完全契合的,并且反映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C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

6、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以象外”的远韵。D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揭发流弊、拯时救世的社会功能。B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 ,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 ,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C只有处心于静境与虚空,方能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D苏轼

7、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虽然苏轼因诗获罪,然而通过他向皇帝申述自己获罪原因时的言语,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他对诗歌有所劝诫、有补于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坚持。B林逋梅花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梅花枝条和香气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这符合苏轼“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的标准。C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因为,诗与画虽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D孟郊落第所作“两度长安陌,空将

8、泪见花”极尽忧伤,而得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欣喜无比,这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自然之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人。充风韵淹雅,文义见称。初辟大将军王敦掾,转主簿。敦兄含时为庐江郡,贪污狼藉,敦尝于座中称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威称之。 ”充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傍人皆为之不安,充晏然自若。由是忤敦。左迁东海王文学,寻属敦败,累迁中书侍郎。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出为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顗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

9、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由是加吏部尚书,进号冠军将军,又领会稽王师。及导薨,转护军将军。寻迁尚书令,加左将军。充以内外统任,宜相纠正,若使事综一人,于课对为嫌。乃上疏固让。许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谋立康帝,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成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

10、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 ”帝有惭色。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献后临朝。诏曰:“骠骑任重,可以甲杖百人入殿。 ”复加侍中,羽林骑十人。充居宰相,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堑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些重之。然所昵庸杂,信任不得其人,而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亲友至于贫乏,无所施遣,以此获讥于世。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节选自晋书何充传)注:时为琅邪王。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11、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B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C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D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B征士指的是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可见,魏晋以后,选择人才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

12、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还有保留。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D崩,古时指皇帝死亡。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或“驾崩” ,诸侯、皇室成员等之死谓“薨” ,士之死谓“不禄” ,庶人之死谓“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何充风韵深沉高雅,凭借文章德行著称,为人正直,因王敦之兄王含之事开罪于王敦,又因拥立皇帝之事得罪了康帝,故屡遭贬谪。B何充认为一些重要职位应分人统管,这样可以互相纠正错误,否则就会造成让事情专管于一人的局面,而且对此人的考核也难以公正。C康帝病重期间,庾冰、庾翼想立简

13、文帝,然而何充提出了立皇太子的建议,并在康帝驾崩后奉遗诏,立太子为帝,这便是晋穆帝。D何充酷爱佛教,大修寺庙,供养的和尚以百计,浪费亿万而不吝惜。然而亲戚朋友贫困,他却没有任何施舍馈赠,世人对此颇有微词。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2)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三、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

14、国东来渭水流。8本诗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因其意蕴别致被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5 分)9本诗题目咸阳城西楼晚眺还有另一种版本咸阳城东楼 ,但编者大多选用了前者,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话“_,_”来论述要虚心向每一个人学习的道理。(2)苏轼在赤壁赋 中用“_,_”勾画出曹操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

15、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唢呐王宋志军唢呐是我们豫东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风,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我们这里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我们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 ,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 ,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唢呐演奏在过去物资短缺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 ,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