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反应性研究概述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884961 上传时间:2017-07-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反应性研究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反应性研究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反应性研究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反应性研究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反应性研究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反应性研究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反应性研究概述(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反应性研究概述【摘要】 2 型糖尿病(DM2) 是多基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 细胞分泌缺陷及胰岛素抵抗是发病机制中两个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患者中表现各不相同,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患者需终身治疗且降血糖药物必不可少。目前降糖药物种类众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高血糖药十分必要。早期基础应用口服降糖药,积极控制血糖,是减少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的有效手段。本文将运用循证医学提供的证据对口服降糖药物对 2 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反应性做一概述。 【关键词】 2 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 个体反应性2010 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超过 2.85

2、亿人1,直接经济开支达到 3780 亿美元,占全球卫生开支的 12%2。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 9240 万,导致的直接医疗开支占全国医疗总开支的 13%,达到了 1734 亿人民币3。全球被确诊病例中 90%为 2 型糖尿病患者4。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和卒中的危险比普通人群高出 24 倍,同时寿命减少 510 年。在所有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中,有 80%左右与心血管疾病相关, 2-糖尿病的防治形式相当严峻。2现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 2 型糖尿病对不同口服降糖药的具有不同反应性,若采用传统“阶梯式的治疗步骤”,患者的血糖水平将呈“锯齿样”变化,且达标率低。全面综合考虑 2 型糖

3、尿病对不同口服降糖药不同反应性,科学合理运用治疗糖尿病药在患者血糖控制方面具有更积极的意义。药物选择性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并延缓疾病的进展。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早期联合口服降糖药,积极控制血糖,是减少 2 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单药大剂量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有效手段。下面就一些常用药做一阐述。1 磺脲类磺脲类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 30min 服药效果最佳,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强胰岛敏感性, 降低胰岛素抵抗作用,降低肝脏内葡萄糖的产生。常用代表药物有:(一)磺脲类:第一代如甲苯磺丁脲

4、、氯磺丙脲等,现在已经很少应用。第二代 SUs 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3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二) 格列奈类:代表药物为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磺脲类单一治疗或与双胍类联合应用治疗 2 型糖尿病已有半个多世纪,大量研究集中在药物的有效性和剂型。但对治疗后复发风险较高是否存在关联研究较少或存有争议,循证医学的证据显示,该类药物单独使用可能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但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5,磺脲类与双胍类联合使用比单一治疗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Pugh、Peters 和 Davidson 等对磺脲类和胰岛素组合治疗 2 型糖尿病的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疗法与胰岛素单独使用相比对 细胞功能保

5、护更为有利,而只是轻微改善了那些中度肥胖患者病程早期血糖水平,但有一些病人血糖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研究结果使人们对血糖控制更为重视,以防止长期并发症。Janka 等研究了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加口服glimipiride 比 1 日只注射 2 次胰岛素(isophane)对血糖控制水平更为有效6,Bak 等证实格列齐特增加了 2 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的胰岛素敏感性。Kumar 和 Dey 对小鼠骨骼肌的研究再次表明,格列齐特能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Ammarit 等人还发现,亚洲 2 型糖尿病给予格列齐特 30mg 治疗,空腹血糖显著下降,不伴随着空腹血浆胰岛素上升,这可能

6、表明,格列齐特对胰具有额外降低血糖的效应79,具体机制仍不清楚。2 双胍类4双胍类降糖药可以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葡萄糖的来源,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因此它对胰岛功能正常或已丧失的糖尿病人均有降血糖作用,但不能降低正常人的血糖。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二甲双胍在治疗胰岛素抵抗患者对糖代谢影响中是非常有利的10,与磺脲类、氯茴苯酸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相比,几乎不存在治疗后低血糖的风险。可与任何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与新开发药物肠促胰岛素或增强肠促胰岛素类似物联合使用。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 4(dipeptidyl peptidase,DPP-4)或加强人胰

7、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二甲双胍与 DPP-4 和 GLP-1 之间可能存在潜在的联合作用11, 12。重要的是,二甲双胍治疗与磺脲类和噻唑烷二酮类相比,前者治疗后患者体重并不增加而后者体重显著减轻13,14。双胍类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轻微的胃肠道反应,而这通过减少起始剂量(500 mg)或缓释剂型而增加胃肠道耐受性。磺脲类和二甲双胍的组合不会增加死亡风险,相反,与磺脲类单药使用,它能够适度减少这种风险15。英国一项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提供的证据表明,强化联合治疗可以减少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降低

8、糖尿病相关的超重的风险和各种原因的死亡率16。对血糖控制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与维格列汀(vildagliptin)联合使用可获得与格列齐特(gliclazide)相似的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疗效,并极少发生治疗后低血糖,几乎不影响患者体重17。随着时间的推移,口服降血糖药治疗后,52 型糖尿病患者常伴随 细胞功能的逐渐恶化,早期防止 细胞功能恶化可能有更重要的生理意义,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糖尿病的策略目标,基础胰岛素治疗不但可以减轻 细胞负荷,而且与双胍类具有协同使用,能够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保护 细胞功能18。在使用二甲双胍剂量固定剂量未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基础上联合saxagl

9、iptin 5mg/d 可有效降低 HbA1c 水平,疗效不逊于格列吡嗪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 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对糖尿病动物模型 细胞质量和功能的研究中发现,罗格列酮治疗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并部分恢复 细胞功能,减少动物出生时 细胞质量。但二甲双胍除了降低胰岛素抵抗,减少体重的增加外,并没有对 细胞质量增加额外的效果 19。目前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对非肥胖(BMI25kg/m2)2 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为长远的疗效,可能二甲双胍作为一线用药,初始剂量往往较小,通过逐步增加二甲双胍剂量,可有效延缓血糖控制不佳而恶化发生的速度20。Gijs WD Landma

10、n 等研究报告,二甲双胍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患者相比,2 型糖尿病患者癌症死亡率之间存在差异,一般来说,2 型糖尿病患者癌症死亡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研究结果发现,二甲双胍治疗组 2 型糖尿病患者癌症死亡率低于非治疗组,提示二甲双胍具有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癌症死亡率的作用21。Alfonso Perez, MD;Randal Jacks 等在研究二甲双胍与吡咯列酮(Pioglitazone)联合使用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各自单独使用在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炎症标志物及血脂对比研究的结果显示:吡6咯列酮单独使用以及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均可改善血糖代谢紊乱,但二者之间不存在关联。Olivia J,Ph

11、ung 等研究了非胰岛素降血糖药与二甲双胍联合疗法对 2 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血糖控制水平及治疗后低血糖反应的影响,发现所有非胰岛素降糖药物均与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具有一致性,但在体重改变与低血糖风险之间各不相同22。3 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 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类新药。该类药物与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 (PPAR)结合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高糖血症代谢紊乱,与此同时,这一类药物在降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对肾脏的保护方面也显示了作用。临床常用的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2 型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

12、独立风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的患病率升高将因此而增加的是在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23。噻唑烷二酮类在2 型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丰富的临床证据证明了其单一治疗或联合疗法无论在新确诊的疾病或血糖水平没有得到理想控制水平的患者中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联合治疗失败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研究中,结果显示:TZDs 能够改善持续长达 6 年的长期的血糖控制 24。 Thomas E. Delea 对比研7究了服用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与其他降糖药对 2 型糖尿病患心力衰竭风险的影响,发现噻唑烷二酮类药可能增加心脏衰竭的风险,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使用要慎重25。动物实验的研究结

13、果证实烷二酮类可能有助于维护细胞的功能,从而延缓 2 型糖尿病的进展。与二甲双胍、磺脲类及胰岛素联合使用,具有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作用,然而,这些药物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使用会更加频繁,研究证实噻唑烷二酮类具有额外的效果,可改善型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几个大型临床研究提供的报道说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对这些药物具有不同阶段作用25 ,26 。有研究证据表明,罗格列酮可以降低在治疗期间糖尿病的发病率,这种效应被认为是与该药物的降糖效果有关,而与 2 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不存在关联, 2007 年 5 月,Nissen 和 Wolski 研究报告:罗格列酮使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增加 43

14、% (HR 1.43, 95% CI 1.03-1.98; P= 0.03) ,但在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风险并未增加27。随后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研究结果提示:罗格列酮治疗 2 型糖尿病组与安慰剂、磺脲类、二甲双胍组相比伴随着更大的心肌缺血风险28。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罗格列酮治疗与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之间存在关联,Singh S, Loke YH,等荟萃分析研究结果证实罗格列酮能够显著增加心肌梗死(HR 1.42, 95% CI 1.06-1.91;P= 0.02)的风险,但没有证据显示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29。在一项对 28000 名 65 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

15、者的观察研究中, Winkelmayer 等发现使用罗格列酮作为初始治疗的患者与吡格列酮8相比其死亡率超过 15%,因充血性心力衰竭首次住院率前者也明显高于后者30 。有文献报道,炎症因子、C -反应蛋白浓度升高与胰岛素抵抗,2 型糖尿病的发展及心血管并发症之间具有关联性,特别是,炎症因子与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是公认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独立的风险因子,胰岛素抵抗与炎症介质之间确切的关联机制仍不清楚,但是两者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密切关系提示:以此为靶点进行干预可能对减少 2 型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更有益处,噻唑烷二酮类是强有力的胰岛素增敏剂,不但具有强大的降血糖效应,

16、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包括 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除此之外,其胰岛素增敏效应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其他影响因素31。另有学者研究了噻唑烷二酮对2 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已经证实;糖尿病是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噻唑可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从T2D 使用者的骨组织活检直接证实骨皮质变薄,成骨细胞减少32 。4-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代表药物为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位于小肠的各种 -葡萄糖苷酶,使淀粉类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从而减缓9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刺激 细胞分泌胰岛素,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