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二次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884670 上传时间:2017-07-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线二次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双线二次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双线二次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双线二次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双线二次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线二次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线二次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双线二次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 比较前牙冠桥烤瓷修复中单线排龈法和双线二次排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前牙牙体、牙列缺损患者 155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线排龈 75 例,实验组双线二次排龈 80 例。常规行牙体预备、取印模、灌注模型后检查印模、模型的精确性以及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结果 双线二次排龈法较单线一次排龈法的印模、模型的精确度以及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 。结论 双线二次排龈法操作简便,可减少牙体预备时对牙龈组织的损伤及出血,能帮助取得清晰的软硬组织界限,出血少,易于暴露清晰的牙体边缘线,从而提高修复体的精确度。 【关键词】 牙缺损 牙修复

2、牙体固位 牙科印模技术金属烤瓷冠桥修复后产生的基牙牙龈炎和牙周炎是固定修复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它影响牙龈的健康和美观。使用排龈技术对减少牙龈的损伤和维护牙周组织的健康有重要意义。排龈技术又称龈缘收缩技术,是在肩台预备前和取印模前,采用药物、机械性的手段,让龈缘收缩,使龈沟暴露的技术。目的是使牙颈部的预备和印模更准确、清晰1 。笔者对应用双线二次排龈技术后通过观察牙预备体、模型和冠桥修复体的精确度进行临床评价。2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 2005 年 1 月2007 年 3 月在我科就诊的前牙牙体、牙列缺损患者 155 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 80 例(131颗牙),其中男 31 例,

3、女 49 例,年龄 1860 岁。对照组 75 例(109 颗牙),其中男 29 例,女 46 例,年龄 1855 岁。所有病例患牙或基牙的龈沟深度1.5mm。1.2 实验材料 GING-PAK 的各种型号的排龈线(美国) ,专用排龈器,藻酸盐印模材料(登士柏公司生产)。1.3 排龈方法 实验组: 将长约 1cm GING-PAK 的排龈线(比龈沟稍小)在预备龈下肩台之前,置于龈沟底部向根尖部加压35min。再于其上放置一稍粗排龈线 (美国 GING-PAK 的各种型号的排龈线) 510 min 后抽出粗线,完成修复体的龈下牙体预备,使肩台位于龈下 0.50.8mm。牙体预备结束后再次用稍粗线

4、排龈510min,取出以上两根排龈线后按常规制取印模、灌制模型。对照组:对患牙进行牙体预备,取模前使用排龈线进行单线排龈510min 后取出排龈线取印模。以上两组均采用登士柏公司生产的藻酸盐印模材料制取印模、超硬石膏灌注模型。1.4 效果评价 标准如下:A 级: 预备体肩台及龈沟清晰、肉眼3能辨认出工作模型上软硬组织界限、肩台光滑连续不中断、修复体边缘适合性好;B 级:预备体肩台及龈沟不清晰、工作模型上软硬组织界限肩台不清、修复体边缘适合性差。修复成功率是“A 级”的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1.5 统计学处理 用 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2 检验。2 结果双线二次

5、排龈法较单线一次排龈法的印模、模型的精确度以及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均有显著提高(P0.05) ,见表 1。表 1 两组排龈技术的印模、模型和修复体的成功率比较(略)3 讨论排龈法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最常用于口腔固定修复中。而排龈线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一种排龈材料,它是使用排龈线将预备牙的龈缘向唇颊推开,排龈线吸水膨胀后体积增大推开牙龈,得到龈沟内安全的切削空间2 。排龈术在口腔固定修复4中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况:在预备肩台前以及取模前排龈。前者的目的主要是保护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在备牙时不受损伤,保证肩台预备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牙周生物学宽度不被侵犯。后者的目的主要是使覆盖预备体龈下肩

6、台的组织被压缩或水平方向移位,以容纳足够量的印模材料,同时使牙龈止血、软组织洁净干燥,以便获取清晰、准确的印模,为此后制作代型及精确修复提供了条件3,4 。当患牙或基牙的龈沟深度较大时,仅依靠单线排龈未能把牙龈充分推开,致使术区视野不清。单线排龈一方面选用较粗的排龈线较难压入龈沟内,强行压入容易损伤牙龈上皮导致过多出血影响印模精确性;另一方面采用单线排龈技术往往游离龈分开程度不够,取得的印模边缘龈下部分过薄,在灌制模型时容易变形。本试验发现单线一次排龈法虽然止血效果较好,有使牙龈向根方退缩的作用,但推开牙龈效果略差,牙体预备前没有排龈,无安全的切削空间, 牙体预备时对牙龈组织易损伤、易出血,从

7、取出的模型上可以看出牙龈与肩台的分界不够清晰,从而影响龈下肩台制备及工作模型上软硬组织界限的清晰度,进而影响修复效果。而双线二次排龈技术的应用,在较好的防止龈沟液渗出和缘龈反射性出血的同时,尚能机械性地排压缘龈向水平和垂直方向展开。后放置的 GING-PAK 编织排龈线因其具备较好的止血、扩张、干燥龈沟及易从龈沟取出等优点5 ,在龈下肩台制备过程中, 能很好避免牙龈组织受到机械性损伤。取印模之前,施二次排龈术,可使缘龈向水平方向更进一步5地展开,有利于印模材充分流动到龈沟内的各个部位,确保印模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双线二次排龈法较单线一次排龈法更能提高印模的精确度,从而提高边缘适合性,减少

8、修复体不良边缘发生的机会,提高冠桥修复的成功率(P0.05) 。牙体预备前双线排龈减少了对游离龈内侧沟内上皮及下方结缔组织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牙周的生物学范围不受侵犯,从而保护牙龈的健康。Feng 等6研究发现使用排龈线排龈虽然会引起局部致炎细胞因子的水平上升,但是在 2 周内牙龈组织即可达到临床愈合,此后局部致炎细胞因子的水平也将逐渐回复至正常水平,并不会对牙龈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Akca 等7 也通过动物学实验,从组织病理学角度证明了临床常用的 10%的氯化铝和15.5%的硫酸铁排龈液虽然会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及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的组织学改变,但是这些改变在 12 天以后即可恢复正常,并

9、不会导致牙龈组织的永久性损伤。本研究中实验组 80 例患者采用双线二次排龈法,均未出现牙龈退缩等永久性损伤。固定冠桥和周围软硬组织的关系是决定冠桥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牙体预备前排龈可减少预备龈下肩台时对牙龈组织的损伤,为龈下牙体预备提供良好的空间和视野,利于提高肩台制备的质量。由于牙龈组织被推离,减少了车针对游离龈内侧上皮的损伤机会。印模前排龈可以止血,减少龈沟内渗出,保证印模准确清晰,6为此后的代型制作及精确修复提供条件。应用含排龈药物的排龈线是目前最普遍的排龈方法8 ,对龈沟较深的患牙而言,双线二次排龈技术可以为烤瓷冠龈缘预备的合理设计与准确操作提供方便条件,也可以减少在印模、模型及修

10、复体冠桥粘固时的误差,有助于获得合格的印模并利于修复体顺利就位,提高烤瓷冠边缘吻合光滑度和粘接剂去除的干净程度,从而减少牙龈炎和牙周炎的发生。本实验证实双线二次排龈法所获得的印模模型的准确性明显高于一次排龈法,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排龈方法。应用双线二次排龈技术排龈时尚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排龈线,第二次排龈线的粗细可根据患牙的部位及牙周情况来选择。一般情况选择含药物的编织排龈线,因其具备较好的止血扩张、干燥龈沟及易从龈沟中取出等优点。另外,在任何情况下,必须确保排龈线从龈沟取出时是轻度湿润的,以免排龈线与龈组织及血凝块粘连,引起血痂撕裂而出血。【参考文献】1 赵铱民. 口腔修复学M.6 版.北京:人民

11、卫生出版社, 2008:199.2 周皓, 谭桂林 .金属烤瓷冠对龈组织美观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16(1):53.73 陈桂军 .排龈技术对牙周健康影响的临床评价J.口腔医学研究,2004,20(3):331.4 吕渭莉,石红光,等. 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中排龈术对牙龈健康的影响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5):380-381.5 Shilling HT Jr, Hobo S,Whitsett LD, et al. Fundamentals of fixed prosthodontics M. 3rd ed. Chicago: Qintessence Publishin

12、g Co, Inc,1997:132.6 Feng J, Aboyoussef H, Weiner S, et al.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Gingival Retraction Procedures J. J Prosthodont,2006,15(2 ):108-112.7 Akca EA, Yildirim E, Dalkiz M,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retraction medicaments on gingival tissue J . Quintessence Int,2006,37(1):53-59.8 孙学武,孙桂兰,肖丽静. 含不同药物排龈线引起牙龈炎症的比较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1):53-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