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冠脉成像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884651 上传时间:2017-07-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源CT冠脉成像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双源CT冠脉成像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双源CT冠脉成像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双源CT冠脉成像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双源CT冠脉成像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源CT冠脉成像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源CT冠脉成像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双源 CT 冠脉成像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作者:王爱军,赵建国,平学军【摘要 】 目的 了解双源 CT 心脏检查中,不同的扫描方式图像质量、X 射线辐射剂量差异,评价两种扫描方式的优劣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 100 例行心电门控扫描的病例作为甲组,心率小于或等于 70 次分-1 的患者 100 例,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作为乙组,分析两组种扫描方式心脏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患者 X 线辐射剂量,评价两种扫描方式的优劣及应用价值。 结果 100 例甲组患者 ,图像质量积分为 4 者 93 例,占 93%。图像质量积分为 3 者7 例,占 7%。图像质量积分为 2 分及 1 分者为 0;100 例乙组

2、患者中,图像质量为 4 者 92 例,占 92%。图像质量为 3 者 6 例,占 6%。图像质量积分为 2 分的 1 例,1 分者 1 例,占 2%。所有冠状动脉段可评价的图像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甲组总的平均有效剂量(8201 )mSv;乙组(260 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结论 在双源 CT 心脏成像时,对心率70 次分 -1 的患者,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并可减少射线剂量。 【关键词】 X 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X 线剂量;体重指数2双源 CT 的冠状动脉成像是一个准确的无创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

3、法。随着 CT 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心脏 CT 成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逐渐增多。与此同时,随着 CT 使用的增多,对于患者相关辐射剂量的增加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而剂量远远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 ;本文就双源 CT 心脏检查中不同的扫描方式图像质量、X 射线辐射剂量差异进行评价。1 材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在拟行双源 CT 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 100 例行心电门控扫描的病例作为甲组,本组中受检者不受心率、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的限制。 乙组:选取心率小于或等于 70 次分-1的患者 100 例,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本组受检

4、者不受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限制,部分心率较快者于检查前 30min 服用 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 2550mg 以降低心率。2 扫描方法3两种扫描方法所用 CT 机型、扫描范围、扫描长度、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旋转时间、准直器宽度、重建层厚、重建间隔、卷积参数、造影剂注射方案及图像后处理方法一致。主要参数差异如表 1,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不同 BMI 与管电压管电流的配置方案,见表 2。表 1 两种扫描方法主要参数差异(略)表 2 不同 BMI 与管电压管电流的配置方案(略)3 影像质量评价及 X 线剂量计算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从冠状动脉节段的显示数目、三级以上分支显示率、血

5、管边缘锐利度、血管内对比剂清晰度四个方面以 14 分(4 分为优等)进行图像质量评分。4 分:冠状动脉显示 13 个节段以上,三级以上分支可显示,血管边缘光滑锐利,管腔内对比剂显示清晰;三分:四项中一项不符;两分:四项中两项不符;一分:四项中三项不符1 。记录两组分值。X 线剂量通过设备提供的报告记录。4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 115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应用 2 检验比较不同图像质量评分在两组间的差异。应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辐射剂量。4以 P 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图像质量甲组:100 例患者中,图像质量积分为

6、 4 者 93 例,占93%。图像质量积分为 3 者 7 例,占 7%。图像质量积分为 2 分及1 分者为 0。乙组:100 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为 4 者 92 例,占 92%。图像质量为 3 者 6 例,占 6%。图像质量积分为 2 分的 1 例, 1 分者 1 例,占 2%。所有冠状动脉段可评价的图像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2 X 线剂量甲组平均 X 线剂量 CTDlvol 303645 67mGy ,总的平均有效剂量(8201)mSv;乙组平均 X 线剂量 CTDlvol 11961425mGy ,总的平均有效剂量(2 609)mSv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7、 P0 01) 。3 讨论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目前心脏检查最为常用的方法,其优5点是患者的心率不受限制,任何心率都可得到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因此在检查前无需药物控制患者心率,检查方便,成像成功率高。随着学界对 X 线检查中受检者所接受 X 线辐射剂量的关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患者的辐射剂量过高的缺点突显出来,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 X 线剂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有一些通过机器软、硬件来降低射线剂量的方法,如使用心脏前置滤线器、ECG 电流调控、心脏噪声减除滤波器等2-4 ,但效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近来,有学者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组研究

8、结果也表明,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进行心脏检查,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需要,X 线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降低 34 倍。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主要通过两个方面降低 X 线剂量:(1)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根据受检者的 BMI 采用不同管电压、管电流,使扫描方案因人而异,避免了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为保证图像质量均采用较高的管电压和管电流的扫描方法,从而降低X 线剂量5 。 (2)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在扫描过程中整个 R-R 间期均持续曝光采集,而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只在 R-R 间期的 70%时间断曝光采集,因此会使 X 线剂量明显降低。6研究表明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在降低 X

9、线剂量方面效果明显,但在临床应用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患者的心率受到严格的限制,检查时受检者心率须小于 70 次 分-1,因为在采取 R-R间期的 70%单一时相采集时,只有心率小于 70 次分-1 才可得到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对于心率大于 70 次 分-1 的受检者,须提前给予药物减缓心率,增加了检查的难度。 (2)由于只在 R-R 间期的70%时采集一组数据进行重建,当突然的心率变化造成错录时会导致检查失败,因此在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时会增加检查失败的风险。本组中有 2 例因心率变化导致图像质量较差。通过本研究分析,当受检者年龄较轻(50 岁) 、基础心率或经药物控制心率70

10、 次分-1 且心率平稳时,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既可获得高质量的检查图像又可大幅度降低受检者的 X 线辐射剂量,减少 X 线辐射损害。【参考文献】1萧毅,田建明,王培军,等.多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57-361.2高建华,王贵生.ECG 电流调控技术对 64MSCT 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影响及评估J.医学影像学杂志,72007,17 : 1095-1098.3高建华,李剑颖. 后置滤过器 C2 对 64 排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73-76.4高建华,戴汝平,郑静晨, 等.应用后过滤重组降低 64层螺旋 CT 心脏检查 X 线剂量的初步研究 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 : 1014-1018.5王贵生,高建华,李娜, 等64 层螺旋 CT 心脏检查中体重指数与射线剂量关系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 : 473-4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