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721239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复习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猜度的能力。2.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3.掌握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猜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教具:多媒体及幻灯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初中文言文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同学们们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使大家走出这样一个

2、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成为我们语文尝试和探索的方向。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大家掌握方法,使同学们不惧怕课外文言文,做到对课外文言文的真正理解和感悟。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下面交给大家一些实用性强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二、讲授方法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一) 、读所谓读,就是诵读。古语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

3、。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1、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他可以提供许多帮助了解文章的重要信息,例如晏子使楚 唐雎不辱使命题目交代了重要事件,甚至交代了事情的结果。2、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带着“什么人?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些问题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3、读细节,把握人物。中考的课外文言文选文大多

4、是记叙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是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要细心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偷画: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 ”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 “嗤” “挥叱” “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

5、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4、读注释。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提醒大家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二) 、猜所谓猜,就是猜读,根据字形揣摩字义。因为字形和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把文言文字义弄清楚,才能正确无误的阅读文言文,理解

6、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和构想。1、利用字形特点,猜测字义。形声字在汉字里占了约 85,弄懂形声字的字义对我们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我们先弄懂形声字的形旁,它对我们结合句意推断该字的词义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如: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 吕蒙传 “恚”与“心”有关,想去征罚他的应是心里“很生气”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明史 “馔”是“饣”旁,可猜与食物有关。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师旷论学 “昧”从“日”旁,与“日光”有关, “日未”可猜为“没有日光” ,“昧行”就是“摸黑走路” 。又凡从“页”的字,多与人的脑袋有关(“页”是“首”的变形) 。有的是头部各部分,如头、

7、颅、顶、颠、颊、颐等;有的是头的形象,如颓(秃发) 、颁、硕(大头) 、顷、颇(头不正) 、颂(容颜)等;有的是头的动作或感觉,如顿(磕头) 、頫(低头) 、烦(发热头痛)等。又如从从“贝”的字多与财物有关等。会意字、指事字也可以猜其字义,如:间问群臣臧否明史 “间”原指阳光从门缝中照进来。引申为“私下” 。让学生根据字形大胆地猜字义,学生越猜越起劲,简直乐在其中。2、利用组词特点,猜测词义。古汉语构成句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居多,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词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近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即

8、“单音变双音” ,猜读其意义。如: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 郑人逃暑流(流动) ,影(影子) ,移(移动) ,徙(迁徙) ,从(跟从) ,阴(阴影)缜少孤贫,事母孝谨。 范缜笃学少(年少) ,孤(孤儿) ,贫(贫困) ,孝(孝顺) ,谨(恭谨)先组词,再结合句子、上下文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度出句子的含义。3、利用词性辨识,推测词义。汉字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词性不同,其词义往往也是不同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位置,词性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整个句子的成分或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出句子中较难理解的词的意义了。采用词性辨识揣摩词义的方法,既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起到“温故”的

9、作用,又可举一反三,以此贯彼,得到“知新”的乐趣。如:王贤其母,说其义。 韩诗外传 “贤”带了宾语“其母”是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贤明”毋妄言,族矣。 学万人敌 “族”作谓语,可理解为动词, “灭族”又如: 尔何来窃吾所秘?书断 王羲之 “所”字后面跟名词, “秘”应理解为“秘籍”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书断 王羲之 “秘之”中的“秘”应是谓语,是动词,应理为“守秘”3、利用对对称性文句互义特点,猜测词义。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文法讲究语言的工整,这是古文的又一显著特点。那么,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居庙堂之

10、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 “进”与“退”可以参考对称性句子理解, “进”就是“居庙堂之高” ,那“退”就是“处江湖之远”了。总的来说用“猜”方法理解字义虽然不是绝对准确,但是这种方法带给大家一种信息,那就是:学古文我们先不要怕它,把一篇古文分拆成许多字词,一个一个字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就能慢慢弄懂整篇文章。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找到阅读古文的“入口” ,像庖丁解牛一样,找到下刀的地方,找到切割的方法,翻译古文不是一件难事,阅读古文甚至会变得很有趣。提醒大家,猜读一定要关注语境,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三) 、通所谓通,就是疏通文本。为了更好地理

11、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首先,学生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 、 “者” 、 “也”等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其它还有“乃” “为” “非”

12、“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以上这些读懂文言文的方法都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如,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阅读文言文,平日里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就会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而积累字词解释是读懂课外文言文的关键。3、实战演练枭将东徙 郑板桥开场济民 义猴教后反思:同事们普遍反映方法很好,实用性很强,学生也有基本掌握方法。但我个人感觉到我讲得还是多了些,最后的 15 分钟练习,我还是“抱着学生走” ,应该放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在练习中去巩固方法,养成良好的猜读思维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