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重点汇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715566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地理学重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土壤地理学重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土壤地理学重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土壤地理学重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土壤地理学重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理学重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地理学重点汇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名词解释:1. 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具有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2.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水、肥、气、热称为土壤肥力四要素,它们相互联系,不可相互替代。高肥力的土壤应是四者的协调,能稳、匀、足、适地供应和协调作物对水、肥、气、热的需要。3. 阳离子交换量:一般指土壤对阳离子的吸收量,因而也称阳离子代换量(CEC,Cation Exchangeable Capacity) ,用每千克土壤所吸收的全部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即 cmol(+)kg-1表示。4. 盐基饱和度:指土壤胶体上,所吸附的盐基离

2、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5. 腐殖质: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它们或是植物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产物,或是微生物的再合成产物。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0-60%。6. 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7. 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8.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9. 土壤发生层: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土层,称为土壤发生层(soil genetic

3、horizons) ,简称土层(soil horizons) 。10. 土壤层次: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层叫土壤层次(soil layers) 。11. 比重容重:比重:单位体积的固体颗粒的重量与同体积水重之比。即土粒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容重:土壤在未破坏其自然结构的情况下的单位容积中的质量。12. 活性酸度潜在酸度:活性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 H+引起的酸度,用 pH 表示。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 H+和 Al3+所引起的酸度。13. 腐殖化矿质化:腐殖化: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矿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CO2、H2O、

4、NH3、H2PO4-、SO42-的过程。14. 诊断层诊断特性: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特性: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度状况是常用的诊断特性。2、简答题1.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基本观点: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间的相互关系2. 五种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 母质因素2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图过程而形成的。即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性质、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率和方向,母质中的磷、钙、硫、钾和其他元素的最初储量

5、也影响土壤的自然肥力。母质影响土壤矿物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母质部分性质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质影响土壤自然肥力2)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影响有机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可以认为,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地理的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学中,把土壤温度和湿度作为诊断土壤的一种重要指标。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气候影响次生矿物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6、气候带不同,地带性土壤类型不同3) 生物因素影响土壤系统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作用,这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分解者,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其中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及其相应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显著。表现于绿色植物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选择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并把太阳能转变为潜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或进一步的转化,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地丰富起来,产生了土壤肥力特征,改造了母质,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植物对土壤的影响A、不同植被类型形成的有机质

7、数量不同3B、不同植被类型有机质积累方式不同C、被类型不同,形成的有机质性质不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影响既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使生物能世代延续,又参与土壤腐殖质形成,这对土壤形成和肥力均起明显影响。土壤动物对土壤的影响原生动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在某些地区,土壤中动物对土壤形成起了一些特殊的作用,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翻动、搅拌、疏松和搬运土壤。土壤动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肥力指标。4) 地形因素 地形没有提供新物质,和土壤间没有物质与能量交换,是影响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条件。地形通过其他成土因素对土壤起

8、作用,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地形影响母质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地形影响地表径流地形影响土壤发育5) 年龄(时间)因素 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土壤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发育程度。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相对年龄。年龄因素反应了土壤系统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育、演变的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因素。生物、气候、母质、地形等因素在土壤系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均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发展着。各种土壤处于不同环境下要获得同一特性所需的时间是极不一样的。3. 发生学分类(评价 P77)1) 侧重成土因素尤其是生物气候因素,土壤本身属性注意不

9、够;2) 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导致非地带性从属于地带性土壤的偏向,造成土壤带与自然带混同;3) 定量化程度不高;44) 侧重研究中心地带的典型土壤类型,而对过渡带土壤类型注意不够;5) 对耕作土壤重视不够。4. 诊断学分类(评价 P104)1) 分类原则:以土壤本身属性进行分类,仍试图建立在发生学基础上,选择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类的依据;未能完全贯穿发生学原则;2) 定量化程度:指标具体,可观察和量测;基层单元土系的分类指标统一,便于定量分类;指标过于繁琐分散,有些高级分类单元概括过广,还存在混淆不清和有争议的地方;3) 中心概念与边界土壤:规定了各种土壤类型界限的划分标准,要花很多时

10、间寻找边界;土系不反映表土层变化,土系之间也缺乏必要联系;4) 命名:拚音命名,简单明了,可顾名思义;5) 耕作土壤:不重视耕作土壤。5. 灰化土1) 成土条件1气候:寒温带,寒冷,潮湿2植被:针叶林为主 3地形和母质:地形多为山地、丘陵或平原,成土母质多为更新世冰川沉积物。2) 成土过程(灰化层形成过程+淀积层形成过程)1灰化过程A 灰化层的形成 a、碳酸盐分解淋溶 b、代换性盐基分解淋溶 c、铁、铝、锰分解淋溶 d、灰化层形成 B 灰化淀积层的形成2淀积层的形成过程(有机质累积过程)56. 淋溶土1) 成土条件热量 降水量 干燥度 土壤冻层深度暗棕壤棕 壤黄棕壤2) 成土过程(黏化过程+腐

11、殖质积累过程)1粘化过程:土壤中由于粘粒的生成或淋溶、淀积而导致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A 矿物风化的相对阶段简化为:矿物(岩石)水云母(绿泥石)蛭石(蒙脱石) 高岭石Fe、Al 氧化物脱Ca、Mg脱 K 脱Si进一步风化B 主要表现:a 土壤酸碱度和盐基饱和度暗棕壤风化较弱,钙镁得到淋溶但不彻底,BS 较高,中至微酸性反应棕 壤盐基淋溶彻底,无石灰性,BS 较低,微酸至酸性黄棕壤盐基淋溶强烈,BS 低,酸性b 粘粒在剖面中的分布暗棕壤残积、淀积粘化作用较弱,粘粒含量自上而下减少棕 壤剖面上部因淋溶粘粒减少,中下部粘粒淀积。B 层比表层和母质层高 1.5-2倍,有粘粒淀积胶膜黄棕壤粘化作用更深,粘化

12、层深厚,甚至形成粘磐,30%c 铁、锰氧化物在剖面中的分布暗棕壤铁有移动,铝的活性较低,量不大棕 壤增强,游离铁20g/gk,铁锰胶膜普遍,可见铁锰结核2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升高增加减小变浅无6暗棕壤:腐殖化作用强(来源多、盐基丰富)棕 壤:矿质化作用较强,OM 较暗棕壤低黄棕壤:有机质累积不多(分解快)3) 主要形状1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具有淡薄表层或暗瘠表层,黏化层,中度至高度的盐基饱和度,剖面中石灰充分淋溶,PH1.0,灰钙土、棕钙土1.0。C 土壤中钙多,与胡敏酸形成胡敏酸钙,活性小,有利于积累有机质。有机质的累积程度由东向西、 由北到南减弱,厚度变薄,数量变小,H/F 降低。D 草本植物的草

13、根以密集的须根群大量渗入并均匀分布在整个剖面上,有机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3) 主要性状1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诊断表层为松软表层2形态特征: AhBkC3理化性质(会考)A 土壤有机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颜色亦相应变淡。B 土壤一般有石灰反应,土壤中易溶盐含量较少,土壤呈中性至碱性反应。C 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高,并为钙离子所饱和。D 土壤矿物组成中二氧化硅和三氧化物在土体中均匀分布,无重新分配特征(无明显移动)。F 黏土矿物以蒙脱石或水云母为主。9. 初育土1) 分布初育土广发分布于全球各地,分布较零散,与周围其他土壤类型的过渡界线明显,多分布于植被覆盖稀疏、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干旱

14、和半干旱的沙漠地区,热带和亚热带的石灰岩、紫色砂页岩地区,死火山口附近。初育土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等地。92) 成土条件1母质特殊母质或母岩是初育土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某些母质或母岩的性质对土壤形成起很大延缓作用,如风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等的形成都深受特殊母质和母岩的影响。2地形坡度陡峻及高低起伏的地形易于造成土壤侵蚀,不利于土壤的发育而成为初育土。3气候初育土分布广泛,各地的气候条件相差很大。干旱多风的气候有利于初育土的形成;高温多雨、降水变率大的气候也有

15、利于初育土发育。4植被初育土上植被大多较为稀疏,尤其是森林植被的覆盖度更低,有的地方甚至为不毛之地。也有些初育土上的植被生长较茂盛,但这些植被为初育土的有机质积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对初育土的形成起着较明显的作用。5时间成土时间短暂也是形成初育土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土时间短暂使得土壤未能得到充分发育,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6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有可能造成土壤退化,使原来发育较好的土壤演变为初育土。3) 成土过程1幼年性特点初育土的成土作用都很微弱,表现出幼年性的特点,这是初育土成土过程的一个共同特点。幼年性的特点表现为土层浅薄或者土体中母质、母岩特征明显。初育土纲中各土类的幼年性特

16、点不甚一致。2具有地带性的烙印初育土的形成过程仍受地带性因素影响,具有地带性的烙印。初育土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成土时间的增长而加强,成土时间越长,地带性烙印就越明显。初育土的进一步发育仍然有可能形成地带性土壤。4) 主要性状101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初育土发育很弱,土体分异很不明显;初育土可以有厚度薄的腐殖质类表层,或有机物质表层,或发育很弱的认为表层,但一般缺乏诊断表下层。2形态特征初育土的剖面分异很不明显,一般来说,表层发育很微弱,厚度很小,土体的颜色随母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全剖面均显示粗骨性。3理化性质初育土一般土层浅薄,土壤的颗粒组成以粗颗粒为主,黏粒含量较少,矿物风化程度低,土体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土壤有机质含量(OM)和阳离子交换量(CEC)一般都很低,养分含量少,肥力条件差;但有些初育土因受母质和植被的影响,某些养分含量较丰富。3、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