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用的语言与文学用的语言的区别问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91759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科学用的语言与文学用的语言的区别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科学用的语言与文学用的语言的区别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科学用的语言与文学用的语言的区别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科学用的语言与文学用的语言的区别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科学用的语言与文学用的语言的区别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科学用的语言与文学用的语言的区别问题1 “理解”与“感受”是不同的东西,理解基于逻辑,而感受依赖于语言、心理、想象等;2 科学翻译允许新造名词,并且加入详尽的注释或定义,而文学或哲学似乎常常只能找一个相近的词代替;3 科学体系中的概念是相互定义的,一般不容许歧义出现;4 科学教材所要求的理解层次较低,文学还需理解其深意。举例来说就是对于交集与并集符号,我知道其定义与运算规则即可,而对于贾宝玉与贾政,我虽然可以从翻译中清楚地知道他们的生物学关系,却更希望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他们对待彼此的态度、感情等等;5 科学语言的活力在于其精确性,而文学语言的活力在于其可延展性;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使用领域往往

2、有着很大的言语差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语体特征。显然,用于科学陈述的语言不同于文学创作的语言。这里所说的科学语言,是指用于科学著述的语言,也包括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的语言。我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实用的而后者是审美的。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递信息与传递情感科学语言仅为了传递信息,而不传递情感。对于科学语言来说,情感效果是不重要的,写作者应力求排除主观情感因素渗透到写作对象之中,力求客观科学地陈述。科学的陈述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真实性,科学的陈述之所以是一种真实的陈述,就在于它符合客观事实。而文学语言侧重于表达情感,它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对事实作出客观的报道。如李白

3、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从科学陈述的角度看,这显然是荒谬的,但李白主要是为了传达一种面对北国大雪的惊叹之情,而不是报告发生的事实。文学的陈述本质上是非逻辑的非推理的,即使出现逻辑推理现象,它也是从属于情感意义,用于激发情感态度的。在科学陈述中所使用的词语是客观的中性的,不含主观感情色彩,也不带形象色彩。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就词的意义而言,有些词语除了具有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形象色彩。例如,“卑鄙”一词除了表示“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之意外,还带有表示厌恶的感情色彩;“翱翔”一词的理性意义是“飞行”,但还含有一定的形象色彩和赞叹之意。显然这类带有形象色彩和

4、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不宜用于科学陈述。文学创作则不然,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带有情感色彩和形象色彩的词语,造成一种审美效果。因此,在科学陈述中语言仅仅传递信息,体现词语的理性意义,而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传递信息又传递情感,但以传递情感为目的。二、程式化与独创性科学语言强调实用,要求用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信息。因此用于科学陈述的语言多为程式化的语言,科学论著,行政公文都要求规范化,不仅格式要规范化,语言也要规范化。语言的规范化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求严格遵循语法常规,打破常规则被视为语病;其次是术语与专门用语的大量使用。术语与专门语都是规范化的,不能任意创造,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科学论述中的专门用语,如“

5、综上所述”、“举例如下”、“理由如下”、“略加分析”、“由此可知”等都是程式化的语言,甚至常用的句型句式也是程式化的。公文中的“拟”、“予以”、“准予”、“不得”、“兹有”、“业经”、“为荷”等等也都是专门用语、相对固定,不能任意翻奇创新;同样,公文中的句式、标题形式、语气都是程式化的,可谓“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科学语言的程式化是与它的实用目的相适应的。文学语言则相反,它强调的是创新而不是遵循程式与规范。文学创作往往以追求新颖独特的语言个性为目的,这就势必导致超越语言规范。许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里,常常可以看到不合乎通常的语言习惯、不合乎一般语言规范的句子。有时甚至并不是因为诗歌格律的限

6、制,诗人仍要有意去冒犯语法习惯。例如杜甫秋兴之八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并不存在平仄的限制,诗人为什么要把宾语提前,造成一种奇特的句式呢?这是出于表现独特思想感情的要求。作者在此的主要目的不是运用语言符号报告已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渲染一种气氛、暗示一种心绪。在文学家那里,这种对语言常规的偏离现象是常见的,即使在小说中也是如此。许多现代小说有为了真实地表现人物复要的心灵世界,常常大量使用偏离语法常规的句子,甚至显得颠三倒四,语无伦次。而这种现象在科学陈述中是不允许出现的。即使在遵循语言常规的情况下,文学家在用词造句上也是刻意创新的。文学家不同于科学家,他没有现存的明确的概念工具可

7、供使用,不能用程式化的语言进行情感描述,为了表现他独特的感受,他必须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言语形式,正如韩愈所说,作家应“言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三、符号功能与审美功能在科学陈述中,语言仅起一种符号的作用,即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来传递信息。除这种传递功能之外,它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价值。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除了具备传递信息与情感的媒介作用之外,它本身还有独立的意义,这就是语言的审美功能。语言本身的形式美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沉溺于语言的锤炼工作之中,因为他企望自己的诗作的语言形式能够惊动读者的视听,而不仅仅是传达了独特的内容。文

8、学语言讲求节奏美、韵律美、音调美,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为了追求语言形式的审美效果,文学家通常创造性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而科学的语言以“辞达”为目的,不追求语言的修辞与文采,即使出现审美的效果、也是从属于实用目的的。四、意义单一与模糊多义美学家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指出,词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直指意义是载在字典里的,是固定不变的,而联想意义则是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起的种种关系,它是游离变化的。科学的语言讲求精确,越是限于直指意义就越精确,而文学的语言还要追求联想意义。词的联想意义含糊不定意蕴丰富。在科学陈述中,语言的意义仅由它的文法结构和逻辑结构所唤起,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意义不仅由文法结构和逻辑结构所唤起,还从对它的联想中被唤起。语言的文法意义和逻辑意义是相对固定的单一的,但它的联想意义却是因人而异的,而且对同一个读者也是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历来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往往讲求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作者往往运用隐喻、暗示等手法,造成语义的模糊朦胧,难于确定。科学的语言则必须做到意义单一精确,避免含糊朦胧现象的出现。在科学陈述中如果出现朦胧多义现象,那是表述不准确的结果,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