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常见文言虚词(江苏12个)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91587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录一:常见文言虚词(江苏12个)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附录一:常见文言虚词(江苏12个)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附录一:常见文言虚词(江苏12个)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附录一:常见文言虚词(江苏12个)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附录一:常见文言虚词(江苏12个)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录一:常见文言虚词(江苏12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录一:常见文言虚词(江苏12个)(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7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十二个文言虚词一、而1 用作连词。(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 “和”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石钟山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才” “接着” ,或不译。城入而璧留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祭十二郎文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2、。可译为“但是” “却”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谏太宗十思疏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六)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史记项

3、羽本纪 )3复音虚词“而已” ,语气助词,表示限止,相当于“罢了”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齐桓晋文之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 )二、何1用作疑问代词。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 “什么” 。译时, “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

4、琶行)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楼记 )2用作副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怎么”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二 )3复音虚词“何如” “何以” 。(一)“何如”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何以战?(曹刿论战 )三、乃1 用

5、作副词。(一) 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 “这才”等。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1997 年全国高考试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2001 年全国高考试卷)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2001 年全国高考试卷)(二)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 “竟(然)” “反而”等;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三)可表示对事物范

6、围的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羸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毅怪视之,乃殊色也。 (柳毅传 )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 、 “至于” 、 “如果”等。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四

7、、其1用作代词。(一)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 “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愚溪诗序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的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 “它” ,不能加“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其闻道”作主语。)秦王恐其破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赤壁赋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作定语或小主语,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8、。 (勾践灭吴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那个” “那里” “那样” 。其后楚日以削,几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 “难道” “还是” “可要”等,或省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9、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表测度。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表测度。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 ,表反诘)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表反诘。)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表婉商。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表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表期望)2 用作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表假设)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 ,表假设)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

10、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表选择)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也?(祭十二郎文 ,表选择)五、所1用作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 “所的事物” 、“所的情况”等。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祭十二郎文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赢闻如姬父

11、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1 复音虚词“所以” 。表示原因或表示手段或凭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六、为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等。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 “给”等。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12、。可译为“为着” 、 “为了”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4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柳毅传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用如“乎” ,可译为“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

13、遥游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七、以1、用作介词。(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 “拿” “凭借” “依据” “按照” “用(凭)什么身份”等。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愚溪诗序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永以书抵幕府。 (1996 年全国高考试卷)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1998 年全国高考试卷)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14、。 (1996 年全国高考试卷)俅以幸臣躐躋显位。 (1998 年全国高考试卷)(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由于” 。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 )毋以此贾祸。 (1996 年全国高考试卷)(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在” “从”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祭十二郎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

15、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 “跟” ;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2002 年全国高考试卷)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基本相同,但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 “又” “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而” “来” “用来” “以致”等。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谏太宗十思疏 )以资觞豆之费可乎?(1996 年全国高考试卷)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出师表1999 年全国高考试卷)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1999 年全国高考试卷)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2001 年全国高考试卷)(四)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