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诗经》教师用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57084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诗经》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诗经》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诗经》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诗经》教师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诗经》教师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诗经》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诗经》教师用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两首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氓1.故事和人物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

2、他也不是出于轻信。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有时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它暂时中断叙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

3、,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2.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全诗以叙事为主,不过,女主人公在回忆中的感情变化不时打断叙事,加入一些感慨和议论。例如,当她讲到两人由恋爱到结婚时,就中止叙述,用形象的比喻劝告女性不要过于相信男子的爱情,表现了她后悔、痛苦的心情。第四章讲到婚后男子行为蜕变的时候,她怨愤地骂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最后一章则全是女子的感情表白,抒情性强。

4、采薇1.丰富、复杂的感情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阅读 鉴 赏诗经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

5、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2.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

6、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二、问题探究1.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

7、,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

8、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

9、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关于练习一背诵氓。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设题意图: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进而对这个人物产生自己的认识。参考答案:早早受下去的,她想:既然“ 氓”不念旧情,无情无

10、义,那就算了吧!女子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很复 杂的。 诗里颇为详细地写 “氓”直接鲁莽的求婚方式、两人订下婚约的经过及两人充满浓情蜜意的约会等, 这表明她 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因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女子在心里珍藏着这些美好片段,它们在记忆里留存着鲜明的印象,连小细节都没有忘掉,女子从中感 觉到幸福、甜蜜。然而,想起婚后生活,女子的幸福感渐渐被破坏掉了。贫苦、劳累对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丈夫的变心,整个人和从前不同了。而雪上加霜的是,自己娘家的亲人也不同情她,反而嘲笑她。想到这里,女子伤心极了。伤心到极处,不由对“氓”产生怨愤的心理,伴随着一种受骗的感觉,因为她和“氓”

11、小时候就是玩伴,相处得很融洽,长大成人后对“氓”也非常信任,根本没想到他有一天会变心,这也就是当年她很快地答应他求婚的原因。思前想后,她对“氓”反感到极点,只有和他断绝关系了。2.暗示了女子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参见“ 课文研讨 ”。二熟读采薇,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设题意图: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了解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参考答案:1.采薇的抒

12、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由于意识到是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狁满怀怨恨,在对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 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2.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三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其他采用了这种手法的诗经里的诗歌,说说这种手法

13、有什么特点。设题意图:注意诗歌形式方面(这里是章法结构) 的特征。 参考答案:重章叠句的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此外,关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 处,可以 让学生结合当代的一些歌 词来谈一谈。教学建议一、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氓这首诗。指导学生背诵时,可让他们有意识地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来记诵。此外,可以采取“化整为零”法来背,即先背一些容易背下来的诗句或段落,然后再贯穿起来背整首诗。二、可稍微讲一点关于赋、比、兴的知识,但不要求学生判断诗歌里哪些是赋、比、兴,只要求学生能找出使用了比兴(比、兴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因此一般笼统地称“比兴”)手法的句子即可。三、对于

14、这两首诗中人物情感的把握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从具体的诗句入手,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硬贴标签。四、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复关”“尔”“士”等,称呼的变化源于感情的变化,教学时可注意这一点。有关资料一、诗经的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六诗”又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

15、,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15 国风,共 160 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 105 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 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 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

16、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共 40 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 599 年)之前。二、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