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54358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汉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一) 打招呼和告别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 Hello 或 Hi,但如果照字面译成 Have you eaten yet?或 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 ”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发生过这样的事。有

2、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 ”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 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

3、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 ,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 Good noon。而 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 。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 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 Its nice meeting you 或 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

4、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人们分手时通常说 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 Goodbye 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走好” 、 “慢走” 、“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 Stay 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 Go slowly, Walk slowly 或 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

5、就可以了。 (二) 各种称呼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 等) ,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 Mrs Howard,Miss Jones 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 Joe,Ben ,Helen ,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

6、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 、 “三姐”、 “四婶 ”、 “周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 Dad,Mom,Mum,Mother 等,称祖父母为 Grandpa,Grandma 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 Aunt Mary 或 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

7、相称, ,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 或 Sister Mary 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 “林经理”、 “马校长” 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 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 ,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 ,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 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 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 Governor和

8、Mayor,但往往只称 Governor 或 Mayor,省去其名;Professor 一词也有类似用法。应该指出,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 “郝团长”、 “梁排长 ”等。在英语中则用姓加军衔,不用另加职务,如可以说 Captain Johnson(约翰逊上尉) ,却不说 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约翰逊连长) ;可以说 Admiral Benjamin(本杰明海军上将) ,却不说 Fleet Commander Benjamin(本杰明舰队司令官) 。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常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G

9、randpa,“姑姑” 译成 Annti,“嫂子” 译成 Sister-in-law,讲英语的人听起来不顺耳,实际上也不完全对应。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例如,如何称呼教师,就一直是个问题,是直接叫 Teacher 老师) ,还是叫 Teacher Zhang(张老师)?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称老师为 Comrade(同志)或 Comrade Li(李同志) ,合适吗?Comrade 一词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大用。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杨太太)或 Miss

10、Fei(费小姐) ,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再有就是“ 师傅” 、 “警察叔叔”、 “解放军叔叔” 等称呼。把师傅”译成 master,就带有“主仆关系”的味道,不是目前汉语 “师傅”二字所表达的意思。更难办的是,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称“师傅” 。把“ 解放军叔叔” 译成PL AUncle ,把“ 警察叔叔”译成 Uncle Policeman 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 PL A.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象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还有一种

11、现象也很有趣。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 就可以了,现在更时髦的是叫“师傅” 。碰到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这要根据情况而定。按英语习惯,有时可以说 Excuse me, Pardon me, I say there(英国英语)等用语,显得比较客气。有时说Hey;或 Here;或 you,there 等用语,但不大客气。实际上,人们常常不用任何称呼,不用任何语言,就靠清清嗓子,或随便哼一声,或做个手势,以引起对方注意。 (三)祝贺和赞扬听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关于这种差

12、别,可以再多谈几句。请看下面几个例子:1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当别人对她说: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这位中国青年妇女很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 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国国内买的。 ”2一位中国学者刚到美国,到一所大学去参加招待。女主人是他的老朋友。两个人正在谈话,女主人的一个熟人走过来。她对那个人说:“罗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陈先生,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 ”陈先生同刚走过来的人握手,看看女主人,笑着说:“叫我脸红呢,还是跟他说您只是开个玩笑呢?”在这两个例子里,两位中国人的回答都可能被人误解。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

13、说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那位姓陈的物理学家的回答,如果不是带着笑,别人可能认为他的意思是:“你这么说,不过是表示客气,不是真心话。 ”第一例中说对方鉴别能力差,第二例中说女主人言不由衷。二者都有责备赞扬者的意味,说话人的意图和所传达的信息之间有很大差距。在称赞什么人的问题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历次提级,得到奖励,等等。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学习成绩怎样好,在集邮小组里多么积极,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等等。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俗气。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家里的人。中国

14、人还忌讳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许多中国人认为说“你的妻子真漂亮”这样的话近乎下流,对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却很自然,被夸奖的人颇为欣赏。 (四)其他社交礼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 、 “对不起” 、 “请” ,英语里的 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 等。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英语里的 Thank you 和 Please 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

15、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 you 和 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对方说了 Thank you 或“ 谢谢”之后,英语的回答是 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 或Youre welcome;汉语的回答是“没什么”或“不用谢” 。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 Thank you 后怎么回答呢?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 It

16、s my duty, 就会含有下列意思:服务员或导游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委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m glad to be of help 或 Its a pleasure 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 ”之类的客套话。人们往往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 Please。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 please,一般都说 After you。 (初学英语的人常用 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 )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 ,也不用 Please。在求人办事或打断别人的话时,先得笼统地说一声 Excuse me(对不起) 。但汉语中这个笼统说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求别人办事时,一般用“劳驾”;请别人让路时一般用“借光”或“请让一让” ;询问某事时一般加“请问” 。不懂这些区别的外国人常常在一切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