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历史风范创一流台站记南京基准地震台74年的发展与成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654108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6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历史风范创一流台站记南京基准地震台74年的发展与成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扬历史风范创一流台站记南京基准地震台74年的发展与成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扬历史风范创一流台站记南京基准地震台74年的发展与成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扬历史风范创一流台站记南京基准地震台74年的发展与成果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扬历史风范创一流台站记南京基准地震台74年的发展与成果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扬历史风范创一流台站记南京基准地震台74年的发展与成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历史风范创一流台站记南京基准地震台74年的发展与成果(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箍墨鲞箍2翅2006年6月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f college of Disas缸Prevention慨hrIiques、,018 No2Jun2006扬历史风范创一流台站记南京基准地震台74年的发展与成果刘广宽1王海云2(1南京基准地震台,江苏南京210014;2江苏省地震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14)南京基准地震台是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管理的最早地震台站之一,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南京基准地震台地处著名的南京市中山陵风景区内,周围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环境得天独厚。台站设有测震、地磁、地电、形变、短水准观测项目,是一个综合型的地震监测台站,并承担着全球大震速报、全省地震速报、地震

2、前兆监测任务及与国际、国内资料交换的任务。在南京基准地震台的历史变迁中,始终把地震监测、科学研究放在第一位,留下了珍贵的地震观测资料,为我国地震事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1 南京地震台发展史南京基准地震台测震台始建于1930年4月,由金泳深先生负责组建,1931年3月落成,台址在南京城内钦天山山顶,命名为中国南京北极阁地震台(如图1),属中央研究院,当时在台上工作的仅有金泳深和孙儒范两人。同年10月安装了德国产维歇尔地震仪,该仪器质量为17峨,当时世界上如此大的地震仪器只有三台,除德国和墨西哥外,中国是第三台。该仪器当年安装完毕并投入观测,至今仍运行于南京台地震科学馆内。图1 南京北极阁地震台 图

3、2李善邦、秦馨菱、谢毓寿、孙庆煊在一起研究工作1932年7月,南京北极阁地震台开始出版地震季报,至1936年7月共计出版地震季报四卷十六期。1933年逐步开始与国内外四五十个地震机构和台站交换观测资料,其中包括美国uSGs,日本JSA,法国Stmsbourg和ISS等。金泳深根据南京北极阁地震台仪器记录和宏观资料,撰写了民国21年12月25日甘肃西北部地震述略一文发表在科学17卷8期(1933年)上,孙儒范所作过去两年南京所到之地震发表于科学19卷7期上。1934年4月,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引进爱沙尼亚产的伽利清魏立浦水平地震仪二分向,由金泳深完成安装并投入观测。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止观

4、测。作者介绍:刘广宽(1958一)男,汉族,专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及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06420第2期 监测台站风采一一南京基准地震台 291937年8月,日军飞机大举轰炸南京,南京北极阁地震台被迫停止工作。1937年秋,北极阁地震台实施搬迁,两台伽魏式地震仪拆卸后借留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维歇尔地震仪只得隐匿在原地下室内。1941年一1946年抗日战争期间,北极阁地震台随气象研究所西迁至重庆北碚,并命名为北碚地震台,属于中央地质调查所。当时在北碚地震台工作的只有四五人,即李善邦、秦馨菱、谢毓寿等,图2为李善邦、秦馨菱、谢毓寿、孙庆煊在一起。北碚地震台在李善邦先生领导下,研制成我国

5、第一台机械式地震仪,为纪念地质调查所老所长翁文灏(字咏霓),便以其名字命名为“霓式地震仪”。根据地震记录,北碚地震台实际工作期为1943年5月14日至1946年5月18日。三年时间共记录到109次地震,编写单台观测报告四期。北碚地震台成为战时国内唯一工作的地震台站。抗战胜利后,1946年秋,中央地质调查所从重庆北碚迁至南京珠江路,当时定下两项计划:(1)全力恢复地震观测和研究;(2)发展应用地球物理,以实验仪器开始。首先安装李善邦先生由北碚地震台带来的霓式地震仪,又找回抗日战争前夕的伽利清魏立浦式光电记录地震仪,同时还将台湾省气象局赠送的全套大森式机械记录地震仪和全套小型维歇尔式机械记录地震仪

6、安装并投入观测。直至1948年完全恢复了观测,取名南京水晶台地震台。在李善邦先生的领导下,在全体科技人员的积极努力下,水晶台地震台的观测工作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47年,因战乱停机了10年的大型维歇尔地震仪,在北极阁地震台也修复并正常运转。南京地磁台是我国自行建造、管理的第一个地磁观测台,1931年由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丁梁林所长负责筹建,台址选在紫金山西北坡,1936年底竣工,命名为中国南京紫金山地磁台。地磁台配有仪器装置8套。因抗日战争而搬迁停止观测。1945年抗战胜利后,地磁台随物理研究所迁往上海,1946年并入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回南京,但因紫金山地磁台在战乱中毁坏,已无

7、法修复,乃于钦天山北麓山腰重建一座全木结构之简易地磁台,1948年冬又随气象研究所迁往上海。1949年春夏,南京、上海相继解放,地磁台再度迁回南京。1950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北极阁地磁台划归地球物理研究所,1954年随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往北京。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1月份,人民政府决定组建中国科学院,1950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南京组建地球物理研究所,内容包括气象、地震、地磁和地球物理勘探等四个部分,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后,1951年四五月间,地球物理研究所决定将北极阁和水晶台两处的地震仪器集中在一起,均搬迁至鸡鸣寺,成立鸡鸣寺地震台,台站工作主要由谢毓寿先生

8、负责,资料分析质量由李善邦、谢毓寿把关,日常的资料分析、编辑地震报告、对外资料交换及震情值班等工作由孙庆煊、王振声担任,仪器维护由张奕麟、许绍燮担任。1952年5月30日,鸡鸣寺地震台正式投入观测,先后有51式、伽魏式、维歇尔式、基尔诺斯式和64型等五种仪器投入观测,1953年,由许绍燮、张奕麟共同研究、制造了铁木铜补偿摆的标准授时钟,该钟日钟差为05秒,并应用于地震仪器系统。1971年,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将南京地震台移交给南京地震大队(后改为江苏省地震局)。1975年南京地震大队开始为南京基准地震台做筹备工作,1976年4月17日正式动工新建,1976年1

9、2月26日,南京基准地震台落成,并将鸡鸣寺地震台的观测仪器搬迁到新台。1977年1月1日新台开始观测记录,与此同时,运行了近25年的鸡鸣寺地震台停止了观测工作。新建的南京基准地震台基本形成了以测震学科、磁电学科、形变学科为骨干的综合性地震台。有测震、地磁、地电、地应力、短水准测量五类观测项目共15套观测仪器。除地应力为省内区域台网观测项目外,其余均为国家基本台网观测项目,台站人员也由几人增加到二十多人。2观测与成果南京台在江苏省地震局的领导下,在省局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监测、预报和科研相结合。经全台人员共同努力,1978年,南京基准地震台荣获“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1979年

10、李渭30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8卷滨等根据多年记录的典型震相,整理出版了震相集,受到全国台站的欢迎和好评。1981年至1984年连续四年在全国对外交换资料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首先捧回了全国测震资料评比最高奖“张衡杯”。1979年至2005期间,完成了多项中国地震局的“三结合”课题和省局的“青年基金”课题;有15个观测项目在全国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获得前三名,有22个观测项目在省局的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获前三名;年度会商报告从1999年至2005年在全省地震趋势会商台站组连续多年获得前三名;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和省局科技进步奖及观测成果奖10项(见表一)

11、。1980年,以李渭滨台长为首编辑的震相集,其成果荣获江苏省政府嘉奖。1983、1984年,我台测震组被江苏省地震局记集体功二次并连续两年浮动工资一级。1985年测震组被国家地震局授予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1997年南京台被江苏省人事厅、江苏省地震局授予“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度获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报优秀集体称号。表1 南京地震台获奖一览表3在南京台工作过的专家金泳深我国现代地震观测奠基人之一,南京地震台创建者。192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30年至1937年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测候员,并负责筹建南京北极阁地震台。1932年3月完成安装大型维歇尔地

12、震仪,1932年7月开始编制和出版地震季报,至1936年6月,共出版地震季报四卷十六期。他还发表了民国21年12月25日甘肃西北部地震述略、地震问题谈(翻译美国地震学者文章)、民国以来之中国地震等文章,为我国早期地震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善邦地震学家,中国现代地震事业奠基人之一。1937年李善邦随地质调查所由南京搬迁到重庆北碚,1942年,李善邦在重庆北碚重新开始地震观测研究工作,他研制成功一台水平向机械地震记录仪(命名为霓式地震仪),1943年正式投入地震观测,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地震仪器的研制和地震学研究跨入了新时代。1946年李善邦随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建立了水晶台地震台,将霓式地震仪、

13、台湾气象厅赠送的三套地震仪、伽一魏式地震仪安装在水晶台地震台同时进行地震观测。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第2期 监测台站风采一一南京基准地震台 31究所在南京成立,李善邦历任研究员、地震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继续主持地震研究工作,他把南京水晶台地震台和北极阁地震台集中在一起建立了鸡呜寺地震台。秦馨菱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空间技术专家,是我国第一批地震和地球物理勘探学家之一。1942年,秦馨菱积极配合李善邦研制地震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地质调查所派秦馨菱去美国学习地球物理探矿和地质学。1946年回国,先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1947年,应中央研究院

14、气象研究所赵九章所长之邀,和谢毓寿一起,将因日寇侵略已停止观测近10年置于北极阁地震台地下室内的大型维歇尔地震仪修复,使它恢复了记录。谢毓寿地震学家,我国工程地震学奠基人之一。1938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44年,他毅然舍弃甘肃科学教育馆副总工程师的高职厚禄,进入重庆北碚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师从李善邦先生,作为李善邦的得力助手,他主要负责维护地震仪器的正常运转、地震图分析、地震报告编制、地震观测资料交换等工作,同时负责管理简陋的小型车间,研制改进地震仪器。1946年谢毓寿帮助李善邦建立了水晶台地震台。1947年,谢毓寿应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赵九章所长之邀,负责修复南京北

15、极阁地震台的大型维歇尔地震仪。新中国成立后,谢毓寿仍在李善邦领导下从事地震研究工作,他们把分设于水晶台地震台和北极阁地震台的地震仪器合并迁入鸡鸣寺,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地震台。孙庆煊地震学家。1942年毕业于上海市东南中学(高中普通科)。1947年9月他跟随李善邦先生、秦馨菱先生、谢毓寿先生学习并从事地震观测工作。1950年他随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部分人员合并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2年5月,他参加南京珠江路水晶台地震台台址系统迁移,到新建的鸡鸣寺地震台工作,任技佐。张奕麟地震学家,江苏省吴县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南山职业学校机械科。1951年4月考入位于南京鸡鸣寺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

16、理研究所,被分配到地震组工作。1953年,张奕麟与许绍燮共同研制成功地震观测用标准授时钟,填补了中国地震仪器记录方面的一个空白。许绍燮 中国工程院院士,地震学家。1951年4月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地震台从事地震仪器维护和研制工作。19511956年曾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物理系听课学习。1953年与张奕麟共同研制成功地震观测用补偿摆标准授时钟,该项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陈宗器地球物理学家,是我国地磁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25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后任中学教师、校长、清华大学工程系助教。1935年负责正在紫金山西坡筹建的地磁台的工作,并带队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地磁测量。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自然科学院专攻地球物理学;1940年回国,被任命为副研究员,负责地磁研究工作。1944年被任命为研究员,兼地磁台主任。陈志强地磁科学家,我国地磁科学开创人之一。陈志强先生早在1936年就开始在南京紫金山地磁台从事地磁学的观测与研究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