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2教案苏教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53258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2教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2教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2教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2教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2教案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2教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2教案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十册17.月光启蒙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 ,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本课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是上节课的延伸,更是本单元主题展示。本课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是篇激发学生学会感恩的好文章,也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优美的文段和动听风趣的发歌、童谣,认识祖国民间文学的丰厚博大,在今后的生活中,主动吸取多种优秀文

2、化,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教学对象分析:我从教学校位于我市主城区的外围学校,学校氛围团结、向上。五年级的学生大都他们和亲人朝夕相处,对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有一定的接触,因此课文内容对他们而言富有吸引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并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对于亲情和母爱孩子有一定的理解和实际生活经验。但是本课中母亲唱得歌谣、民谣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接触较少,另外对于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环境分析学校有学生机房,但孩子基本没有网络环境上语文课的体验,加上本课教学内容需要师生共同协作,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

3、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所以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把握民歌、民谣的内蕴美和特点。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祖国民间文学的丰厚博大,在今后的生活中,主动吸取多种优秀文化,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珍贵,培养感恩之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品味朗读文章的基础上,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情。用心 爱心 专心 2教学难点:体会把握民歌、民谣的内蕴美和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二、

4、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感悟童年月夜的美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光启蒙这课,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美妙的童年夏夜,走进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去感受作者孩提时代最美的时辰。 (齐读课题)开始创设情境 感悟童年月夜的美媒体播放 出示课件师生研读文本品读歌谣感悟“启蒙”师生研读文本补充资料 领悟母爱媒体播放 出示课件 师生交流练写升华 感恩母爱媒体播放 出示课件师生交流小结全文 布置实践作业 结束用心 爱心 专心 32.看图片,听歌谣。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美、动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变抽象为具体,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响,激活学生的思维,

5、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其形、声、光、色并茂,更易于学生的接受,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易于唤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可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研究。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 ”以情境激励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的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阅读期待心理的产生。 (二)品读歌谣感悟“启蒙”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美妙情境的?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说)师相机点拨:为什么作者认为童年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美在哪?为什么?从“搂”字你又读出了什么?(读出“美、静、

6、情” )指名读、齐读。2.从母亲唱的歌谣中,你又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引读出第 4 自然段:甜甜的嗓音 三月的和风是什么感觉?(轻轻的、暖暖的、舒服)小溪的流水是什么感觉?(缓缓的、轻柔的)“芳香的音韵”怎么理解?(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美丽的童谣,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童谣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文本会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由于学

7、生入情,被童谣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真正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儿时的我,虽然不理解歌谣的内容,但那“芳香的音韵”却久久的留在我幼小的心里。 ()从歌谣中懂得: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指名说)3.母亲的嗓音甜美、深情,宛如花般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如果此刻,你就是那个在月下篱笆小院里被母亲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你深情地吟唱歌谣时,你想说什么吗?(指名说:幸福)4.是啊!所以作者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引读)5.介绍作者孙友田的家乡当时因黄河常年改道而造成的土地贫瘠,物质生活匮乏的情况。 (简介黄河的改道:作者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省

8、。我们知道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的原因,黄河经历了多次的改道,曾经黄河就从作者的家乡安徽的北部流过。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泥土用心 爱心 专心 4十分贫瘠,自然就长不出丰盛的五谷来。 )6.出示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里面的两个“长”字是一样的意思吗?指名说。 (生长和孕育、流传的意思)语文是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的一种最基本工具。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就要教学语言文字,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读、写、听、说能力。再在这基础上培养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

9、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但孕育了华夏儿女,还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7.母亲会唱歌谣、讲故事除了是家乡环境影响外,还有哪些原因呢?(天资聪明、家庭熏陶)指名读。8.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母亲又在美好的月夜把它传给了我。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里“混沌的童心”指的是什么?(单纯、幼稚的心)()怎么理解“豁然开朗?” (单纯幼稚变得成熟、懂事)9.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

10、天河相会的故事,母亲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呢?(发挥想象)指名说,通过这些故事我又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10.理解“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指名说。()选择个形容词来形容这座雕像?(美丽、慈祥、端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 11.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母亲美丽的形象中,陶醉在母亲讲得故事中。母亲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

11、谣,让我才有趣的谜语,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 1017 小节,想想童谣和谜语的特点,可以和同座位同学互相合作。 (指名表演读)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的设计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也让学生充分接触到了文本。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这种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汇报用心 爱心 专心 5读书成果时,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从这些童谣、谜语中,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蒙?(勤劳、诚信、生活的常识)12.母亲的歌谣、古事、童谣、谜语使我的童年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混

12、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所以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因为“是母亲用那,所以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因为“她让明月星光,所以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因为“她在月光下,所以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三)补充资料 领悟母爱1.同学们,通过细细地品味,我看到了一个虽不识字,但却聪明、勤劳、疼我、爱我的母亲,通过她的童谣、故事、歌谣让作者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受到了启蒙教育。然而时间的车轮飞速地旋转,带走了母亲的青春,我的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在月光启蒙的原文中,作者这样写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

13、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出示原文及图片(师深情诵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并且教材已并非只指教科书,教材实际上就是一种工具,是语文教师教授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审美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

14、德情操,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的工具。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只把教材当例子,人为地局限教学范围,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内容的拓展与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传统的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变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式的教学互动模式,把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时空上的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2.读到这里,面对这样的母亲,作者的心里会怎样想?他又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3.是啊,我们要谢谢母亲,同学们用上“谢谢您,母亲”的句式,分组起立读文章最后的三句话。 (出示背景音乐)再全班齐读。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

15、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用心 爱心 专心 6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四)练写升华 感恩母爱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藏着母亲无尽的牵挂和关爱。这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灵最深处,她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这份爱,让你肆意的索取却不求回报,这个人就是母亲,这份就是母爱。2.作者在原文的结尾中这样写到:微风吹乱了母亲满头的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与启蒙,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发挥想象练写)望着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望着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望着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展开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小结全文实践作业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学完了这课,同学们你也一定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对她说点什么?请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对母亲说说你的心里话。课标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