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52996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苏州园林的形成及特点 .2二、何为诗情画意 .3三、诗情画意在苏州园林中的体现 .4四、诗情画意的景观对现代造园意境美形成的影响 .5结语 .6参考文献 .61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及其对现代造园意境美的影响张洁重庆三峡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 08 级 重庆万州 404000摘要 本文从苏州园林由春秋时期到现代的形成过程,及其整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四大特点,分析了诗情画意在苏州园林建造艺术中的体现,进一步分析了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对现代造园意境美的影响。关键词 意境美 苏州园林 造园2一、苏州园林的形成及特点

2、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 514 年) ,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从春秋时期到现代,苏州造园史延绵悠长,苏州园林发轫于春秋时期吴国的苑囿、离宫。苏州私家园林在血与火交织的魏晋期初成规模。顾辟疆的“辟疆园” ,当时号称“吴中第一私园” ,以美竹闻名,也有“怪石分相向”与之齐名的是刘宋时名士、艺术家戴颙在苏州齐门内的园林,聚石饮水,植林开涧,有若自然。盛唐吴画家张璪在所著的绘境中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成为包括园林在内的艺术创作的

3、圭臬。宋代诗画渗融的写意式山水园林走上了静雅一途。苏州是宋元文学的中心,文人以诗画入园,私家文人园有 50 多处,园林中的一丘一壑自风流,一草一木皆有情。其中大多数属于“归来”主题:蒋堂的隐圃、叶清臣的小隐堂、程致道的蜗庐、胡元质的招隐堂、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史正志的渔隐朱长文有别业“乐囿” ,苏舜钦筑沧浪亭自此以后,隐逸文化精神始终成为苏州园林的主旋律。元末,在统治者“以功诱天下”的政策的激励下,苏州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远离战火的苏州城镇士人园得以发展。明初,苏州园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明中叶以后再度掀起高潮。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虽闾阎下户,

4、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于是乎, “城里半园亭” ,有明一代,苏州园林先后有 271 处,其中就有如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私家园林拙政园、留园、艺圃。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艺术大总结的趋势。苏州经济继续繁荣,大批文人参与构园理论著作层出不穷,构园名家巧手迭出。清道光年间, “欧美风雨”席卷而来,殖民文化开始强行驻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苏州园林依然是传统与蜕变并有,而且大多以传统为主。根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苏州园林共有 130 出,著名的有耦园、怡园、退思园、曲园、听枫园等。民国建立前后,在“三民主义”治国纲领和“自由、民主、博爱”等旗帜下,苏州城镇的公园也应运而生,如,苏州

5、公园、亭林公园、吴江公园、虞山公园、太仓公园等。解放以后,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若干传统古典园林,如双塔影园,木渎的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太仓南园等,直到 20 世纪,苏州园林尚存大中小园林、庭院169 处。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苏州传统私家园林一脉,又开始延续。 苏州园林的最大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

6、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 “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3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 ,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1、苏州园林的整

7、体特征(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 ,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 ,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

8、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4)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

9、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 1342 年) 。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 。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 15 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二、何为诗情画意苏州园林宋后逐渐形成地方文化特

10、色,最主要的是:小巧而静雅。 “小”指面积小,是在咫尺天地里再造乾坤, “芥子纳须弥” ;“巧”是善于运用艺术手段分割空间,使之峰回路转,庭院深深,别有洞天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精”是精致,叠山理水,建筑陈设,花木配置,无一不精,表现出高超的营造技艺;“雅”指文化含量高,苏州园林是雅俗兼有,但以表现士大夫雅文化为主,融文学、戏剧、哲学、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4炉,积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名士风流,是士大夫文人思想和精神的凝聚,文化忧患心态的物化,寄托自我超越心绪的乐士,集中反映了文人们对道德境界和审美理想境界的刻意追求。苏州园林一切景语接情语,需要细细品味。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

11、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 ,也要“动观” ,即在游动、进行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艺术。苏州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观,熔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三、诗情画意在苏州园林中的体现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古典园林出于能诗善画的文人的目营心构,属于诗画艺术载体,中国的文学、艺术乃至传统习俗

12、无不以含蓄为美,它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而作为综合性艺术的古典园林;则是体现含蓄美的典范。匾题和对联既是诗文与造园艺术最直接的结合而表现园林“诗情”的主要手段,也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它们使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情于景” ,随处皆可“即景生情” 。因此,园林内的重要建筑物上一般都悬挂匾和联,它们的文字点出了景观的精粹所在;同时,文字作者的借景抒情也感染游人从而激起它们的浮想联翩。优秀的匾、联作品尤其如此。苏州的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的匾题为“远香堂” ,另一处为“留听阁” 。前者得之于周敦颐的“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李商隐“留的残荷听

13、雨声”的诗意。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物镜虽同而意境则殊。苏州园林处处洋溢着清香甘冽的书卷味,充满氤氲的文气和文人气息,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南宗文人山水画,似一首首隽永的山水田园诗。而苏州园林是其代表,徜徉园中,能感受到诗境、仙境、禅境和画境。陈从周以诗文境界品苏州名园:网师园若晏小山洞,清新不落套;留园秀色夺人,犹如梦窗词;拙政园中部,清空骚雅,如姜白石词风:沧浪亭蕴涵哲理,耐人涵咏,则具宋诗神韵;怡园仿佛清词,集萃式的传统词派的模拟苏州园林举目入画:拙政园远香堂北平台北望,是一幅平远山水画,室内一扇扇窗户构成一幅幅尺幅画;网师园琴室是峭壁山和摇曳的紫竹构成立体浮雕画;留园的

14、花步小筑的古藤、石笋和壁上钱大昕题匾,组合成一幅款识的文人画不胜牧举。大自然就像一本百科全书般的大字典,艺术家们从中拣出片石勺水,在深切领悟自然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美的规律进行了艺术再创造。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 在自然美中融进社会美,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升华成“人化自然” 。比如,苏州网师园的彩霞池蓝本是虎丘

15、的白莲池,池面不值荷莲,池周建筑体量娇小,小小水面,象征渔夫活动的又有烟水,寄托回归江湖之情,彩霞5池经东南角的引静桥和西北角的平桥一架,顿呈“龟”状:池西北角的大水湾恰似龟首,东南之窄涧形似龟尾,中部池岸略呈方形,则如龟身。这一首一尾,一湾一涧,增加了池的层次,又具有龟呈示的吉祥意蕴。将苏州古典园林称为“城市山林”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虽处闹市,却能“隔尘” 、 “隔凡” , “逍遥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 。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都是以山水为创作对象的,汪菊渊先生曾经这样概括:“文人园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 ”远离人世喧嚣的山林,是王权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因为也就成为各类隐逸之士的自由乐士,积淀着士人的高雅和风流,并衍化为中国士大夫高雅的文化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