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47700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 楼 中 心 学 校 集 体 备 课单 元 教 学 设 计 基 本 板 块 内 容 ( 一 )教 材解 读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枫林披上火红的外衣,苍翠的松柏绿得更加浓郁,秋天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景色宜人,是个多彩的季节。苹果挂满了枝头,棉花张开了笑脸,高粱举起了火炬秋天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硕果累累,是收获的季节。本组教材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内容十分丰富。整 体目 标1、使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2、通过学习本组教材,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3、

2、会认 55 个生字,会写 42 个生字。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引导学生按偏旁给熟字分类,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4、引导学生自主策划秋游,自己画秋天、写秋天,并动手利用树叶等制作书签、贺卡。5、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学 情分 析本组教材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秋天的图画,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秋天。在识字部分,提示学生去找秋天,画秋天,搜集有关秋天的资料;在语文园地里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秋天,乐于观察,善于欣赏,勤于动手,善于表现。 重 难 点关 键 点1、会认

3、55 个生字,会写 42 个生字。 2、通过学习本组教材,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教 法选 择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比如图文对照、结合自身体验理解词语、猜谜语法。资 源准 备多媒体课件高 楼 中 心 学 校 集 体 备 课单 元 教 学 设 计 基 本 板 块 内 容 ( 二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包括课时安排)识字 1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该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积累,同时,课外引导学生积累秋天的词语、句子、段落、诗歌、古诗,要贯穿于整个单元的

4、学习全过程。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了。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这一设问,把我们的思路从山野引向人们,从丰收的景象引向丰收的原因,于是对勤劳人们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黄山奇石本课图文并茂,学习时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从题目到内容这篇课文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活泼清新,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我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要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

5、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去了解植物王国、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注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古诗两首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歌唯美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老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接着让学生自己模仿读、小组合作读,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中启发想象、感受意境、体会诗情,最后引导学生背诵。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315 课时。校本教研材料之一高楼中心学校教研活动记录时间 2010、8、28地点 办公室 参加人员刘芳张俊华主持人 刘芳 中心发言人 张俊华 记录人 刘芳主题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本过程内容记录张俊华说:我们这里还很热,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秋的凉爽,所以开头的导入一定要切入实际,又有趣味,才能使学生进入情境刘芳说:词语意思太深了,怎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环节还要加工。张俊华说: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这些成语,朗读指导要到。刘芳说:要适当延伸一点秋的信息,例如有关描写秋天的词语可以再多背一些,为将来写话做好积累。活动小结充分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师生的对话、活动、交流中进入真情交融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