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居a

上传人:oq****t 文档编号:1864562 上传时间:2017-07-15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民居a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西民居a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西民居a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西民居a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西民居a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民居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民居a(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民居,制作:厉文青 25演说:石婷婷 10 11级环艺五班,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及历史,目录,一、山西民居简介,三、山西民居建筑的环境特征,四、山西传统民居的类型,五、山西民居地域分类,六、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组合,七、山西民居建筑的认识体会,八、民居图片展,一、山西民居简介,山西的村落无论大小,很少没有一个门楼。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围墙,但是在大道入村处,必须建这种一座纪念性建筑物,提醒旅客,告诉他又到一处村镇了。河北境内虽也有这种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 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财主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殊之点,值

2、得注意的。但限于篇幅及不多的相片,只能略举一二,详细分类研究,只能等待以后的机会了。,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及历史,1、山西民居建筑概况2、远古及早期的山西民居3、明清时期的山西民居,2.1 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北山西,南皖南”与皖南民居齐名,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数量多、保存好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方便研究传统民居。,2.2 远古及早期的山西民居,利用自然,原始聚落黄河中游,土地肥沃疏松,自然资源优越促进原始经济的起源;挖穴藏身,掘土构屋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

3、社会,黄土的柱状或垂直节理最易先为民用长时间,大范围窑洞,新石器时期,中华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砖木结构,发展迅速唐宋时期,发展和经济繁荣,山西民宅逐步有了木结构,砖瓦房屋。,唐代合院民居院落陶器 ( 引自中国民居建筑),2.3 明清时期的山西民居,鼎盛时期、形成特色明清两代,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山西民居发展鼎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种民居形式:烧砖技术的空前发达,砖广泛应用创造砖砌窑洞和木构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多集中在晋中商业繁荣,大兴土木商人致富后在家乡建造大宅,比大争阔,追求繁丽装饰,高墙深院、雕刻精美。雄霸一方,盛极一时。,山西祁县渠家大院十一踩木制牌

4、楼院,三、山西民居建筑的环境特征,1、自然环境特征2、社会环境特征,3.1 自然环境特征,黄土覆盖、山地高原黄土高原的东部,地表覆盖深厚黄土,断层切割,整个高原岭谷交错。气候极端严酷,建筑封闭风沙较多,空气干燥 ,建筑形式尽量减少外界接触,外观较为封闭。窑洞用主,木结构从属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主要形式,综合山区地形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形成多种地域特色,有效解决地形限制。,3.2 社会环境特征,山西文化演变北方四合院明、清以来形成的晋商文化与儒家文化,在传统北方四合院基础上形成风格。 院落式民居、古建顶峰中国现存最普遍民居形式,材料使用和结构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最多样的一

5、种类型主次分明、和谐统一 中轴线布局,“中和”思想,“仁”、“礼”的完美统一,内外分明、尊卑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四、山西传统民居的类型(按建筑材料),1、窑洞式民居2、木架结构体系民居3、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窑洞式、木构架结构体系、砖木混合结构体系,几种类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窑洞式民居:一种是在黄土高原挖进去的窑洞,主要在山区,或保持原样,或内砌上一层砖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一般是一明两暗。另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分全砖、全石、全土坯和砖石混合砖坯混合几种),在山区、平川都有分布。,4.1-3山西传统民居的类型,木构架结构体系民居:用木构架(或砖墙)作承重结构,在木构架外围多砌有厚重

6、砖墙,梁架大都为抬梁式,适应屋面厚重、荷载较大的特点。平面以四合院为主,院落一进到三进,形成较窄长院落。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以砖石独立结构(砖石窑洞)与木构架独立结构混合组成,由砖石窑洞与前部木构架插廊或窑洞顶部又附设的木构架结构建筑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体系。,五、山西民居地域分类(按照地理分布),1、山西民居地域划分2、晋北民居3、晋西北民居4、晋中民居5、晋东南民居6、晋南民居,5.1 山西民居地域划分,根据地理分布不同进行民居分类就是基于对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因素的考虑。由此, 将由于地形、山势气候、人文所带来的从北到南山西民间的多种居住方式划分为: ( 1 ) 晋北民居 ( 2 ) 晋

7、西北民居 ( 3 ) 晋中民居 ( 4 ) 晋东南民居 ( 5 ) 晋南民居,5.2 -3 晋北、晋西北民居,晋北民居:以砖木结构及御寒性强的厚层土坯屋为主,多平顶,正面多木柱式满面开窗, 采光较好。一座一座的房屋毗邻排列。呈非常整齐的“一”字形布置 ,别有特色, 故有排排房之称。晋西北民居:因盛产木材、主要存在两种类型:山窑洞,在垂直崖面上开掘横向穴洞;重檐木楼,首层层高较低,但二层相对较高,因为当地雨水较少,屋顶做得平缓。主房坐北朝南,前部多设上下前廊。,5.4-5 晋中、晋东南民居,晋中民居:以四合院为主。院落一进到三进。多由大门倒座、过厅、垂花门、正房及各院厢房组成。厢房后墙与正房、过

8、厅、 倒座山墙平齐,形成窄长院落。较大的院落由几组院落并列而成。晋中地区建造技术的水平也最高极具代表性。晋东南民居: 晋东南住房变化较多 , 各种民居形式多样,如瓦房、砖房、 平顶房、窑洞房,最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一层一般是居室,二层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院落采用独院或四合院。,5.6 晋南民居,晋南民居亦多四合院,为土木、砖木结构的建筑为主,少数地方盖有二层楼。丘陵地带则以“地窨院”窑洞为典型。因地制宜,实用精巧【地窨院】平地直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坑(7m*l5m*l8m),坑壁四周掏挖窑洞,主窑开挖在北壁上,其他三面挖几个小窑,同样讲究坐北朝南,院角某处

9、打隧道通向地面作为出口,称门洞,有很陡的斜坡,出地面处建小门楼。院中央或一角再下挖一口大深坑排放污水和雨水;窑顶则为平坦场地,为秋收打粮之处。主要分布在运城市平陆县、芮城县、闻喜县。,5.6 晋南民居,【四合院】平原民居,形式多样,平民百姓人家多建一面或两面房,形成“一”字或“L”形院落;较富裕人家才建三合院或四合院,一般以单檐硬山顶为主,院落形制严整,规模宏大,代表了晋南民居的最高水平。这些民居多由一至两座甚至多座四合院组成。较与山西其他处,院落布局更为讲究,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南房均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房规模尺度严谨,装饰亦有分别。正房体量最大,也为装饰重点,檐下有彩绘或精美木雕;厢房

10、与倒座装饰朴素,庄严典雅。屋顶多为硬山坡顶,起隔热及排水作用。山墙多采用五花山墙式样,又叫防火墙,既美观又有防火功能,这是晋南民居独特之处。,六、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组合,1、山西民居的主要特点2、山西民居的总体布局,6.1 山西民居主要特点,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4、5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御性。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都是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6.2 山西民居总体布局,山西明清时期的城镇较多的采用棋盘式的格局,民居

11、建筑多采用四合院(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集中设在街坊内,院落一进到三进,各进院落形成独立的狭长空间,各户之间并列布置,互不干扰。山西民居村落的布置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类型。地势平坦的地区较多采用集中式布置,一般布局紧凑、整齐。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民居建筑多应地势而建,大多集中布置在山或坡的阳面,形成台阶式的院落,入口位置因道路走向而定。,七、山西民居建筑的认识体会,1、防御性强2、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3、总体布局讲究寓意4、“三雕”装饰应用广泛,7.1-2 防御性强、布局合理,防御性强山西四合院的建筑外立面造型都较封闭,楼高院深,墙厚基宽(由于自古战事频繁,商人的防御心理,春

12、冬季风沙大、西北风又较强),防御性尤为突出。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院落式民居布局最主要的特征: 封闭,中轴对称,主次、内外分明。建筑多为单坡顶,向院内倾,正房两层,厢房一层,院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建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外院横长,内院开阔,不像北京四合院正方开,大多是偏长方形的。,北京四合院结构布局,山西祁县渠家大院结构布局,7.3-4 寓意、三雕,建筑总体布局讲究寓意:山西四合院式民居建筑极尽高大奢华,不仅结构严谨、疏密有致,在总体布局上也含有一定的寓意,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人生、对事业、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和追求。“三雕”装饰特色:木雕、石雕、砖雕应用非常广泛。木雕面积一般不会太大,但位置醒目。其木质平常,但镂铭精细。石雕则主要集中于柱础、栏杆、门墩几处,多数图案为阴纹线刻型。只有砖雕遍布于建筑上下、构架内外,有深雕、浅雕、圆雕之别,是山西民居装饰之主体。,渠家大院的木雕门楣,渠家大院的石雕柱础,渠家大院的镂空砖雕,八、民居图片展,乔家大院平面图,王家大院平面图,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