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月迹学习导航 苏教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864558 上传时间:2017-07-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月迹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月迹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月迹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月迹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月迹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月迹学习导航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月迹学习导航 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七月迹高手支招 1 阅读导航读前要热身中国文化与月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中国人对月亮向来情有独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在国人心目中,月亮就是美和善的象征。古往今来,状月咏月的诗词何可胜数?其中的佳词丽句,倾倒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 ,可谓道出了天下人珍视亲情的共同心声。无论是圆月与弯月,人们凝望着她那皎洁如银或玲珑似玉的面容,每每会勾起心中无限波澜。 状月生动形象能唤起人的美感,而咏月述怀言志则能引动人的心弦产生共鸣。若写月中能融进理性内容,则诗词的思想蕴涵又

2、更进一层了。王阳明的哲理诗蔽月山房就是一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此诗为王年幼时所作,揭示的是立脚点的高低,眼界的宽窄,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李白把酒问天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句,不仅表现了人生有限,岁月无穷的感悟,还隐含着无论是古人、今人乃至后人,都接受着同一个月亮的审视与见证,生命渺小,历史永恒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淘宝路标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知识应储备作家作品贾平凹(1952) ,当代作家,原

3、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 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 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 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 姐妹本纪 天狗 ,长篇小说商州 州河 浮躁 废都 白夜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 心迹 爱的踪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字音识记1.字音款款(kun) 面面相觑(q)倏忽(sh)嫉妒(j d)袅袅(nio)酥酥(s)锨刃(xin) 掬水(

4、j)粗糙(co)2.多音字用心 爱心 专心 2字形辨析文题解读“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文章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高手支招 2 感受鉴赏文本需精研月迹贾平凹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这句话是作者构思全篇的文眼,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下面的叙事、绘景和抒情都是紧紧扣住“新鲜”和“不觉满足”而展开的。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 ,作者先从平静处起笔,很快推进到情绪高扬处中秋节的夜晚,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 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

5、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缠缠磨,纠缠。】奶奶说故事。 “缠”既表现了孩子们听故事的浓厚兴趣,也表现了孩子们和奶奶的亲密无间。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这是一句传神之笔。原来讲故事的奶奶也在开小差,一样关注并恰恰是她首先发现了月亮,使文章初现情趣。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款款缓慢。 】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童心的想像力多么奇妙。 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

6、呢。 从痴情的期待,到专注的神态,凸现出孩子们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作者细腻逼真地描绘出月亮由“进来”到“走了”的整个变化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月亮由圆而亏,并匆匆而去,孩子们的情感也由“高兴”而“失望” 。这是全文的第一个曲折。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第一部分(第 14 段):写月亮的匆匆来去。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

7、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玉玉的,银银的”把月光与“玉”与“银”联系起来,符合孩子们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又有色彩。这里作者还巧妙地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连在一起,使得天上人间浑为一体,营造了一个用心 爱心 专心 3丰富而深邃的意境。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想像更显奇特。 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是树,孩子。 ”奶奶说。“什么树呢?”“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面面相觑互相看。

8、 】了,倏忽【倏忽忽然。 】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 ,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作者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近旁存在。 第 510 段,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神奇缥缈的“院中寻月图” ,写孩子们在院子里欣赏美丽的月色。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嫦娥。 ”奶奶说。“嫦娥是谁?”“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

9、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月亮里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纯真的童心,美好的想像,神奇的境界。 “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与嫦娥化为一体,独享月亮,引起争执,越表现出对月亮的热爱。 第 1121 段,由月中“嫦娥”引出关于月亮属于谁的争执,这是全文的第二个曲折。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羡慕因喜爱而希望得到。 】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嫉妒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 】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

10、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杯中“饮月”月亮在“心里” ,童心的体验力极为独特。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第 2226 段,奶奶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月亮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奶奶是孩子们追求美的领路人。奶奶给每人倒了一杯甜酒,说:“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

11、找吧。 ”奶奶以质朴的语言启迪孩子们:天上的月用心 爱心 专心 4亮只有一个,而人们心中的月亮却有千千万万。美好的东西应属于大家。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力,并且都可以找到美。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第 27 段,孩子们一旦发现这悄没声儿的月迹移到了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锹刃儿上时,又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惊喜。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粗糙毛糙,不精致。 】 ,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

12、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第 28、29 段,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河沿寻月图” 。作者紧紧抓住孩子们瞬间的纯真的感情,把寻到月亮时喜悦心情,借助于优美动人的画面,诗情画意般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都证实了奶奶前面所说的话,孩子们也接受了奶奶对月亮的认识。奶奶简洁而含蓄的话语,启迪了孩子们的心智。 第 30 段,眼瞳见月

13、。皎洁的月亮叠映在孩童晶体般的眼瞳之中,该是怎样光洁有神,烁人眼目,寻月至此达到高潮。第二部分(第 530 段):写寻月的过程。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掬两手捧(东西) 。 】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这句话含着喜爱,含着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拙朴而又诚挚。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

14、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像力。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表现出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第 3135 段,沙滩议月。月亮是按在天上的“印章” ,可见童心的创造力有多高超。作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表达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天空有了月亮,天空就不会黯淡无光了;生活有了美,生活就会多姿多彩。月亮照亮了广阔的天空,美点燃了我们的生活。月亮千万年来一直高悬在天上,它是永恒的;美是人们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东西,所以,美也是永恒的。那个悬挂在天空的月亮“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是孩子们积极追求美的见证,是孩子们追求美

15、好事物、理想和未来的执著信念。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相依相偎互相紧紧地挨着靠着。 】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第 36 段,以一幅憨态可掬的“月下沙滩小睡图”来收束全篇,真是神来之笔。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孩子们追寻月迹的结果“都觉得满足了” ,这与开头一句的文眼“不觉满足”遥相呼应。作者精心用心 爱心 专心 5描绘的这幅充满诗意的“小睡图” ,令人心醉神迷。第三部分(第 3136 段

16、):写沙滩议月。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学后须品味主旨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文法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内”“院外”的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失望”“嫉妒” “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像力发展的线索:“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