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效果观察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864499 上传时间:2017-07-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效果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效果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效果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效果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效果观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效果观察【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上腔静脉综合征也称纵隔综合征,原因是上腔静脉或周围病变引起静脉阻塞,致使上腔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上肢及面部水肿、紫绀及静脉曲张。其中 75%为肺癌,15%为淋巴瘤,7%为转移癌引起1。治疗方法有:化疗、放疗,常用的是化疗的办法。但化疗时人们常常习惯采用穿刺上肢静脉的方法,故易加重水肿、形成血栓和静脉炎。自 2005 年至今,我们对 160 例患者随机分组,其中 70 例为穿刺上肢静脉, 90 例穿刺下肢静脉,其结果进行了对照,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160 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中肺癌 120 例,

2、淋巴瘤28 例,食管癌 9 例,胃癌 3 例。男 124 例,女 36 例,年龄在2676 岁,平均 51 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90 例穿刺下肢静脉;对照组:70 例穿刺上肢静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选择好静脉,穿刺上肢静脉时,一般选择手背、前臂、肘窝等上肢浅静脉;穿刺下肢静脉时,一般选择内踝、外踝、足背等部位的浅静脉等,且从末梢静脉开始选择,并注意保护血管。如果病人有水肿,则将选择好的血管部位向两侧推开,受压部位水肿暂时减轻,显露静脉及其行经方向,扎止血带,2常规消毒皮肤,穿刺成功后固定。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来表示。 2

3、 结果 见表 1、表 2。 表 1 化疗时实验组 90 例与对照组 70 例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 3 讨论 上腔静脉综合征时,由于各种原因压迫上腔静脉,使血液回流受阻上腔静脉压力增加,导致奇静脉、乳内静脉、胸外侧静脉、椎静脉、椎间静脉形成侧枝循环,造成结膜水肿,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痛、视觉障碍和意识改变。从解剖位置看,上腔静脉固定于上纵隔的右前方,在胸骨后紧邻右主支气管和升主动脉,被淋巴结链包绕,上腔静脉前有纵隔淋巴结,后有右侧或气管旁淋巴结1。其主要属枝奇静脉易被肿大的淋巴结压迫,另外上腔静脉管壁薄、压力低,易发生阻塞。因以上原因,化疗时若选用上肢静脉尤其是右侧上肢静脉,药物在血管里停留的时间延长,加重了对血管的刺激,加重了水肿,促进了静脉炎、血栓的形成,长期上腔静脉阻塞常可导致不可逆性静脉血栓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部并发症。本统计表明,穿刺下小肢静脉,使药物直接由下腔静脉回流入心脏,避免了穿刺上肢静脉,特别是右侧上肢静脉,可显著减少因血流缓慢而致药物刺激加重,避免或减少了水肿及静脉炎、血栓3的形成。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华治,叶欣主编.血液病危重病人诊治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052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