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乌衣巷》教案 鄂教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863992 上传时间:2017-07-1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乌衣巷》教案 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乌衣巷》教案 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乌衣巷》教案 鄂教版(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心 用心 专心 1乌 衣 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首句 “ 朱雀桥边野草花 ”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

2、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 “ 一石三鸟 ” 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 草花 ” 前面按上一个 “ 野 ” 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 “ 万户千门成野草 ” (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 “ 野草 ” 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 “ 野草花 ” ,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第二句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

3、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 “ 斜照 ” 解的 “ 斜 ” 字,同上句中作 “ 开花 ” 解的 “ 花 ” 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 夕阳 ” ,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 “ 斜 ” 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 “ 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 (孙元宴咏乌衣巷)、 “ 无处可寻王谢宅

4、,落花啼鸟秣陵春 ” (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 旧时 ” 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 寻常 ” 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 “ 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 ”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 “ 王谢堂前 ” 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爱心 用心 专心 2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