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场 深 处 发 现 木 客 大 冢2011 年 03 月 25 日 09:58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古越宝地,谁的大墓千百年来屡遭盗 扰精密的布局、绝妙的防腐谁的身后酝酿着卧薪尝胆,预示着霸 业的沉浮?继河姆渡、良渚之后春秋越地又一考古大动作绍兴林场植树造林 印山大墓初露端倪古城绍兴地处长三角南翼,自古便是吴越春秋君王争霸之地,公元前 490 年,越国大夫范蠡奉越王句践之命,在会稽山与杭州湾之间的沼泽平原上择地建造越国新都于是,范蠡按照“坐西朝东为尊” 的周制,依山水形势、据四达之地,建成了绍兴古城,开始了这座城市的历史2010 年春夏之交,古城绍兴为自己建城 2500 周年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典作为纪念,绍兴市以上个世纪 60 年代于湖北楚国墓葬中出土的“越王自作用剑”为原型,在城市中央竖起了一把青铜古剑雕塑,用以纪念这里的第一任城主:越王句践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一直以自己是越人子孙而倍感荣耀然而,对于他们的祖先,对于吴越春秋的那段或叱咤风云、或苦辣心酸的历史,作为后人,他们却知之甚少史料上有关吴越两国的文字寥寥几笔,现实中有关越国时期的考古实证也几乎空白,过去与现实之间的那个巨大的时空隧道因为缺少科学的路径而变得格外飘渺和不真实。
直到上个世纪末叶,这片古越宝地的地层之下,历史才意外地露出了端倪印山,位于古城绍兴西南约 13 公里,在书法圣地兰亭镇西南侧,这里四周千余米外群山环抱,中间形成了一个自东北向西南的宽阔走廊地带就在这片走廊之上,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 5 座大小几乎相同的小山,而印山,便是最东的一座印山本身是一座小山那么我们为什么称它印山,就是当地老百姓一直在称它是印山因为它这个山有点接近方形,那么顶上有一个大墓,墓顶上有一个大的封土,10 米高,70多米长的一个封土包,好像是个印钮,那么看上去有点像古代扣印一样的,所以老百姓一直把这座山称为印山依据山形稍加判断,印山上面似乎确实存在着一座巨大的墓葬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时候,就发现因为它地面封土很高大那么反正至少就给人一个感觉,这是个大墓,不是一般人的墓大墓就是人的身份,墓主身份肯定不是一般老百姓啦,我们再讲的通俗一点,当时他是个官,统治者,那么这个统治者究竟是皇帝,还是什么大官,还是什么身份,这个东西一下子明确不了的1973 年,绍兴县林场在平整山地、植树造林时,在印山封土的南半部发现了断面中有人工夯筑的痕迹,这就给“印山之上有大墓”的说法提供了确凿的考古证据。
那次之后,绍兴县文物部门隐约意识到了印山大墓的重要性,他们随即请考古队对印山地区进行了多次的现场勘查,并且将此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到 1996 年的春天,一场意外,将印山文物部门悉心呵护了 20 多年的沉寂和宁静彻底打破,在春节过后的一次常规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在印山顶部发现了三处巨大的盗洞盗墓贼盗掘印山大墓 越国王陵横空出世上来一爬上山顶就看到这三个大盗洞三个大盗洞,大家吓了一跳,非常惊讶因为它这个山,当时这个山的树木非常茂盛,底下,即使上面有人,白天下面望上来,人看不见的,它躲在树丛里封土顶端的盗洞长 1.4 米,宽七八十公分,三个盗洞顺封土走向由东向西一字排开盗得很深,有的已经十几米深,上面大量土翻出来,把墓里面的填充的木炭都翻在地面上有些里面木头挖出来也是翻在地面上当时这个盗洞发现以后呢,大家觉得盗洞很深从地面上翻出来的木炭啊,木头看,肯定它那个中心部位已经直接盗了,那么最后商量一下,当时就是我们绍兴县文保所的所长,姓梁的所长就是说这个洞究竟有多少深,它现在盗到底下究竟是什么状况好像是总想下去看个究竟,大墓里面的情况,让绑着粗麻绳,冒着危险,顺着盗洞爬下去的梁志明所长大为吃惊。
首先,顺着墓壁爬下去七八米才碰到木炭层,木炭层很厚,足有一米多深再往下,漆黑一片,深不可测,据后来梁所长回忆,他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座大墓建造之初工程量之大,规模之巨难以想象他在内心暗暗坚定了此处为越国王陵的猜想其次,大墓被盗严重,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基于以上情况,绍兴县文保所将印山大墓的情况向国家文物局做了汇报随即,一个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绍兴县文保所组建的联合考古队成立,并且果断制定了一套考古发掘方案保护性发掘,就是发掘的时候,要考虑到发掘以后的保护、开放、利用、参观,向社会展示,向群众宣传我们发掘的时候,也是在按照考古常规的情况下,尽量能够留下一点给以后展示用的东西,1996 年 9 月 1 日,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考古队对墓葬外部封土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调查这个封土有 72 米长,36 米宽,最高有 10 米,一层一层的夯筑起来,从大的分,它可以分上下两大层,那么下面一大层封土堆筑的特别讲究,一层有 7 公分左右,7—8 公分,夯实 7、8 公分,非常的讲究,它是一层比较粘的黄土,一层的碎石,夯实夯得非常实,我们做的夯层,一层一层的都会剥出来的如果夯得夯工不精,夯得不仔细,不精的话,这个夯面是绝对剥不出来的。
封土夯筑得如此讲究,规格体量如此巨大,究竟是谁,能拥有如此规模的豪华墓葬,考古队员们此时内心的期待蠢蠢欲动他们暗自希望,在这一层层紧密夯筑的封土里,可以出土哪怕是几件有价值的文物,也好解开心中的谜团考古队发掘印山大墓 意外发现 7 个盗墓洞封土里面也发现一些保护文物,有些陶瓷器的碎片,那么有一些就是当时工具,就是当时造这个墓,凿坑,这个墓是石头凿出来的石坑,那么当时这个工具主要是青铜工具,最好的工具是青铜工具青铜锄,发现于墓葬封土之中,发现时,已有残破这样的青铜工具残骸和部分陶器瓦片的发现,虽然数量不多,保存也不完整,但是他们却给墓葬的发掘标注出一个明显的时代信息这些遗物的年代基本上一致的,有一部是早,有一部分比较晚,但是最晚也就是到春秋晚期,春秋晚期,没有很晚的东西,这样的结论令考古队异常兴奋既然这里曾是越国古都,那么这座大墓莫非就是越国的贵族墓,或者难不成就是一座越国王陵?为了能获得更多的有效讯息,考古队加紧了对封土的清理,然而,接下来的发现却让他们大吃一惊整个封土纵剖面剥出来以后,就发现了几个,一共有七个古代大盗洞封土上面,一字形的东西向排开盗洞之间也没有打破,规模也相当大最大的盗洞上面开口有 8 米,从分布情况,从盗洞的形态看,是同一次的。
清理盗洞的痕迹,花费了考古队大量的时间,经判断,这七个盗洞系同一时间所为,盗掘的程度和规模令人发指封土挖掉,墓坑平面出来,两个盗洞还在,就是封土顶上发现的盗洞,等到封土挖光以后,墓坑出来以后,墓坑平面上的,墓坑里面,填土里面,七个盗洞的痕迹还在那么这个,我们在发现这么大的墓坑,兴高采烈的同时呢,还是前面一开始挖掘封土,发现盗洞时引起的这种担忧还是存在,因为墓填土平面上的墓坑盗洞还存在那么说明至少盗洞还在盗下去,到这里没有消失考古队航拍印山大墓 888 米长隍壕形似护城河清理印山 M1 号大墓的封土花掉了考古队 4 个多月的时间四个月后,一个长约 46 米,宽 14 米的巨大墓坑呈现在考古队员面前它这种墓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挖的好的,当时生产工具也很有限,那么它这个南方雨水多,再加上岩层本身石质有些地方比较松散,它在挖掘过程中,有时候也要塌方的,现在我们现在施工也要塌方的,有的地方,我们当时封土挖掉以后,首先先暴露出这个墓坑,墓坑非常惊人,46 米长,14 米宽非常的大呀,非常的惊人,再加上东面有墓道,墓道有 56 米长,加起来就是有 100 米就是整个墓的规模平面有 100 米长,这个非常的大,出现这么大的墓坑,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大的,至少在浙江地区没有,那么附近的这些省,这个时期这种大墓规模也没这么大。
那个时候隐约感到这个大墓非同一般,不是寻常人的墓,就有可能是个越国王陵1997 年 1 月,基于考古发掘的初步结果,考古队请来了专业摄影组,利用氢气球对印山工地进行了航拍,也正是这次航拍,使得他们将印山大墓与此前的另一个发现紧密联系到一起整个印山实际上就是个墓地,那么它印山角的四周,大墓挖的有壕沟,就是我们称隍壕四周,每个角都是矩尺型的每一面都有,那么就每一面正中的有一段是没有挖通的,通到四面的通道那么这个隍壕也很宽,有的地方有五六十米宽,整个隍壕我们围起来有888 米长那么这个隍壕挖出来起什么作用呢?它一个是明确了这个墓地的明确的界限,隍壕一挖,这个里面就都是墓的范围,这是一个第二它实际上起种了防护、保护作用,象征性地类似护城河一样的意思实际上中间一段实际上没有挖通,但是它的意思是这么个意思,是维护对大墓起维护作用,这种做法一般也没有,实际上它这样一做以后,整个平面一看以后,就这个墓葬的气势就不一样,气势雄伟,威仪,护城河很宽大串场 3:1996 年仲夏开始的那四个月的考古工作,几乎一步步地印证了考古队早期的预期,抑制不住兴奋情绪的队员们互相肯定着说:没问题了,这一定是越国王陵,而且应该就是《越绝书》里记载的“木客大冢”。
事实上,早在考古发掘前,绍兴县就已经用“木客大冢”四个字来命名这个重点文物保护区了木客大冢”,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越国三大墓葬之一,越王允常墓允常,越王句践的父亲,在各类相关文献的记载中不难发现,他几乎被史家看作是越国历史上第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是越国霸业活动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那么,眼前这个巨大的封土之下,被隍壕簇拥着的大墓主人,会是允常吗?显然,在确凿有力的物证被发现前,谁也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印山大墓地处南方湿地 墓主建起木结构墓室1997 年春节过后,考古队开始了新一轮的清理墓坑、墓道和填土的工作那么这里是墓道,那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正好就是印山的最东面,也就是我们这个大墓墓道的朝向,是向东的,就是东坡,东面这面印山周围的环境它是这样,南、西、北都是大山围起来的,那么印山所处这个里面,好像小盆地一样,那么东边有点小山,总体来说,好像三面环山,东面好像是个大缺口一样,就是我们整体这个墓葬朝东,风水很好,就是东方太阳出来的地方,这个墓葬朝着东方太阳出来的地方,所以当时这个风水选择上也是非常讲究,相当好显然,这是一条依山开凿的平底墓道这个墓道底部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在这个底就是原来的底,总的来看就是里面稍微高一点,外面稍微,就是跟山坡稍微有点相应,这跟一般中原地区看到的大墓的墓道不一样,大墓墓道它是往墓坑里斜进去的,我们这个大墓王陵,它的墓道往外面斜的,几乎是平底的,这也是很有特色的一个东西。
这些原来都是墓道的边,没有多动过,我们清出来都是这样,就都保留,保护起来了墓道两壁手工雕凿的痕迹十分明显,当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付出可见一斑如果不是允常的大墓,又有谁有这样的实力,能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呢?这里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到那头就整个就是墓葬的主体部分,就是墓坑这个墓坑也就是都是从山顶上的岩层里挖下来的,你看都是这个石壁,这边是后来砌起来的,深色的石壁就为外面这个墓坑相当的巨大,坑口量东西长有 46 米,宽度有 14 米,深度有十多米深,整个都是从上到下都是岩层里挖出来的,规模非常巨大为了在南方湿地能够有效防止地下水的侵蚀和雨水的渗透,整个墓坑外部设计令人惊叹这里实际上也是平面关系木结构墓室,外面先放树皮,然后树皮外面有一些木炭,木炭外面贴青膏泥,这是平面,这是平面关系所谓青膏泥它是结构分子非常细的一种粘土,它这个粘土结构很细,富有粘性,把它凿实,一干烧以后非常坚硬,非常地紧密,结构非常紧密水渗不下去,空气进不去,就起到了一个密封隔绝的作用青膏泥之内,是厚度约一米六七、具有强力吸水防潮功能的木炭层木炭层下,墓室之外,包裹着一层敲打极度紧密的树皮层,这些树皮厚度不足 20 公分,却足足有 140 层。
它假如水有点渗下去,渗到墓坑里,它首先遇到青膏泥给它挡住了很厚的,几米厚的青膏泥给它挡住,青膏泥还挡不住,接下去它下面的木炭给它渗掉了难得地下的那点潮气,木炭又给它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