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司姓的由来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11929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姓——司姓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百家姓——司姓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百家姓——司姓的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百家姓——司姓的由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百家姓——司姓的由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家姓——司姓的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姓——司姓的由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百家姓司姓的由来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后世司姓族人经考究确立司成为: 司姓始祖。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溯源考证 司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关于司姓的来源,说法不一,

2、但皆认同是来源于官名。 左传上说,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司成。在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司姓是郑国司臣之后,望族出于顿丘。而尚友录上则说,程伯休父在周担任司马,周天子赐以官族,因而得姓。此外,根据世本的记载,司姓是卫灵公之子公子郢的后代,郢的子孙当了卫国的司寇,因此就以官为姓氏等。据姓氏考略的考证,司氏的最早繁衍中心,是古代的顿丘,这个地名曾经出现过诗经之中。在春秋时代,顿丘是属于卫国的一个邑,到了战国时代又改为隶属于魏国,位置大约在今河南省浚县的西方,这是司姓子孙的发祥地。司姓族人主要分布在山东滕州、安徽含山、江苏、湖南、河北、辽宁等地。还有一支司姓也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

3、司臣,其后世子孙也把“司作为自己的姓氏。司轲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泄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并称为“三良,因为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的方城一带)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神农属下专事占卜的司怪,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元命苞记载:“神农为上古部落酋时,有司怪。 ”司怪,就是专职从事占卜祸福、解释当今、预测未来的祭司,是古代荒朦时期人类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一种职能行为。在司怪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怪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怪氏(圣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成,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左传

4、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为司成,其后以先为姓。 ”司成,即大司成,为商末周初即设有的官位,为专职教导世子(王族子弟)之官,职如先秦乃至两汉时期的祭酒。在典籍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 。朱彬在典籍礼记训纂中也注解:“大乐正、小乐正所教者仪文器数,别设大司成一官专讲说义理。 ”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古称“司成馆” ,改祭酒称为大司成,不久又恢复原称。从此,司成便成为祭酒的别称。在司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成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成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

5、朝官吏司臣,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臣,是春秋时期晋国始设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外事,即负责晋国对其他诸侯国的涉外事务,如同当今的外交官。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以祖官为姓,称司臣氏。 ”其后,各诸侯国皆有仿设,司臣遂成两周时期各诸侯下属之官称常例。在司臣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臣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臣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马,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马,为西周时期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负责掌管军政、庶赋(后勤)、战争,一如当今军制中的司令员,最

6、高长官称大司马。据史籍尚友录的记载,西周时有伯爵程国,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周天子赐为官族。不过,楚国称司马之官为令尹,后称柱国,大司马称上柱国在秦朝、汉朝时期,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隋、唐时期的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职掌兵事,或为贬谪及闲散官员之位。司马一称,一直沿用至两宋时期。在司马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马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寇,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寇,亦称司隶,是西周初期由周公旦设置的一种官位,先为中央王朝政

7、府专制,是负责掌管司法和治安的行政长官,甚至可以据法诛戮大臣,如同当今的司法部、公安部。后来伯爵以上诸侯国亦设司寇之官,职能相同。据史籍世本记载:“春秋时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司寇。 ”后来著名的司寇亥就是公子郢的后裔。到了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周王室孱弱,因此各诸侯国多逾周礼。到了战国时期,连子爵小国、甚至无爵方邑也仿周制官位,是谓“雀小脏全” ,许多方圆仅五十里的小方国也都设置了全套司官,周王室毫无办法, “作假未知” ,就是假装不知道。从此,历朝历代陋习沿滥,官制重叠,机构庞臃,并一直波及至今且愈演愈甚。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政权下著名骈文家、政治家徐陵(公元 507583 年)早就尖

8、锐提出了“精兵简政”之说,然而至今渺无其效。司寇一称,在西汉朝时期曾改称司隶,官秩两千石,东汉朝时期称司隶校尉,且一直沿用至宋、元之际。在司寇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寇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空,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空,亦称司工,原为两周时期中央政府中掌管建筑工程的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部长,隶属于冬官府司管辖。在史籍后汉书百官志司空中注释:“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

9、疑、谏争,与太尉同。 ”汉承秦制,秦沿周礼,当可窥一斑。在司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空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另外,在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武公名叫子司空(公元前 765前 748 年在位),其后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司空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者。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德,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德氏,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是中央王朝中专职负责掌管各诸侯国各级官吏的督察、考评、教化者,有向君王提请用人的建议、策略等权力,但没有任免实权,权大无柄,大致相当于如今人事局、检察院、督察局、反贪局、纪检委一类官

10、署的行政长官。由于司德职能特殊,史籍甚少记载,但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将司德归入御史类,改称为监察御史,世人方真正了解司德一职的厉害所在。在司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德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德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官吏司功,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功,就是司空,为春秋时期宋国掌管建筑工程之行政长官。春秋时期,宋国因为宋武公名叫子辨空,即位之前任司空,因此又叫子司空(公元前 765前 748 年在位)。为避先君名讳,继位的宋宣公子力改司空之官为司功,由此产生了以该官称位姓氏的司功氏,其后裔子孙中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

11、氏、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第九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徒,亦称司土、土司,为远古唐尧时期时期即出现的官职,还在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帝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司土、土司,即土司官署的最高长官。从此,舜帝的后裔子孙中就有的以其职官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徒氏。司徒在西周前期的金文中,都作“司土” ,后期“司土”与“司徒”并用,与司马、司空合称“三有司” 。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在文物阖鼎中记载:“令汝作司土,官司籍田” 。在文物曶壶中记载:“作冢司土于成周八堆” 。在文物免簋中记载:“作司土,司奠还(苑)、林吴(虞)、

12、牧。 ”三有司在西周时期为王朝重臣,诸侯国与卿大夫以下也都有仿设。司徒之官执掌国土,并负责划分和监管各州、郡、县、邑、田、甚至诸侯国的边界,如同现今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在司徒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徒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第十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王朝晋国官吏司城,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城,就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司徒、春秋时期宋国的司空。西周时期的晋倍侯,又称晋釐倍侯,就是晋釐侯姬司徒(公元前 840前822 年在位),为避先君名讳,因此继位的晋献侯姬籍改司徒之官为司城。东周春秋时期,宋国因为宋武公名叫子辨空,即位之前任司空,因

13、此又名子司空(公元前 765前 748 年在位)。为避先君名讳,继位的宋宣公子力改司空之官为司功。到了宋文公执政时期(公元前 610前 589 年在位),又改司功之官为司城。之后与宋国为邻的曹国也随改为司城。其后宋平公执政时期(公元前575前 532 年)的主政上卿就是司城子罕(乐喜),其孙乐祁以司城为姓氏,称司城子梁。在司城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城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城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会,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会,是西周初期即已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王室财产及其入赋支出,也就是王朝财政,隶属于

14、天官腐司管辖。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司会,天官之属。掌财政。 ”后世所称之“财会” ,就是由司会所之称演变而来的。在司会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会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会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吏,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吏,就是商周之击就出现的一种小官吏,专职负责文案书写工作,别称刀笔吏。早期的司吏以刀为笔,在竹、木简上篆刻文字,然后再填以颜色使之醒目。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笔了。那时的笔像只小竹刷子,且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 ,燕国叫“笰” ,楚国叫“幸” ,秦国叫“聿”。在

15、司吏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吏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禄,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禄,亦称班禄,是西周望时期即设有的官位,专职掌管各级官员的俸禄,在指定时间按级别颁发俸禄,称“班禄” ,就是颁禄,也就是发工资和奖金,不过多按年度颁禄,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司禄,地官之属,掌班禄事。 ”在司禄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禄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禄氏者,世代相传至今。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狱,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狱,亦称司监,是

16、春秋时期逐渐完善的掌管监狱的国家机关,最高长官就是司寇,下属有司狱史、司狱典、司狱士、司狱吏、司狱卒等,负责管理囚狱。在司狱的诸多官吏如司狱史、司狱典、司狱士、司狱吏、司狱卒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狱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第十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令,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令,最先是两周时期军制小吏,专职掌管传递君主、各官署最高行政命令,即传令,后成为掌管政令的官吏,地位逐渐提高,在民国时期最终成为一个独立军队集团单位的最高首领称谓。在司令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令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令氏者,世代相传至今。第十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官吏司事,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事,在先秦时期至元朝时期,长期为历朝历代各级行政主官的下属小吏,负责庶杂事务,甚至包括主官的生活起居等杂事,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