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610994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二、文献综述(附参考文献并在文中标注)三、选题依据(课题来源、理论依据、技术依据)四、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材料、方法和技术及可行性分析五、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六、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场地、仪器、设备) ,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七、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基础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八、论文计划进度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仰研究关键词:民办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者 教师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民办院校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民办院校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办院校为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输送了大批的实用型人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2、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信仰状况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虚无主义的信仰现状,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院校学生的素质水平,我们有必要对民办院校的教育者进行调查,民办教育者的信仰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民办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民办教育事业的兴衰和成败,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和发展乃至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民办教育者的信仰状况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努力探索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式和途径,积极开展有效地马克思信仰教育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好民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仰教育工作是关系到我党教育事业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1、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较强随着

3、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民办高校教育者根据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并依照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状况和办学的培养目标,运用合适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内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灌输和传授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和行为道德规范,并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学生言论、行为和表现的过程环节,作为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比较强,所以研究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仰能够推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提升民办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2、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多数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随着科技

4、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的进步,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日益在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出现了信仰缺失,信仰危机等严重问题,市场经济使人们更加注重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忽视人的精神追求,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逐步盛行,在片面物质化的条件下,不少人日益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失去生活的乐趣。而作为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原因使得其岗位流失率在逐步增长,究其原因是和教育者的信仰状况息息相关,所以了解民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仰状况,采取合理的措施能够保持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3、思想政治教育的

5、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的终极目标即是信仰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同属于精神范畴,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表明 这样一个浅显而质朴的道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没有这样的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 ,民办高校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必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大学期间正处于价值观尚不稳定的动动荡时期,所以民办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仰状况对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培养合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有必要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仰进行研究。4、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仰的研究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

6、主义信仰生命力和影响力受到严重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以宣传马克思主信仰的理论和意义为目的劳动,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我们全面的认识和自然,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各种现实情况的冲击,当代马克思主义应当积极克服消极成分,重视个人德行修养,以利于当代人接受。5、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仰的研究是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得阶级性,不仅这一实践活动的实施者(教育者)代表一定得阶级意志而且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意志,而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的一部分,是代表执政党的意志。所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

7、信仰如果与执政党的意志一致,将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我们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否则,将阻碍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步。二、 文献综述2.1、有关信仰的研究2.1.1、信仰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中,“信仰”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ides”,意为“确信”、“虔信”。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认为。某物是真实的,或认为与确信相关的一个判断有主观效应,可分为意见,信念和知识三个层次。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认为“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的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快乐,因为他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 现代汉语辞海将信仰解释为人们“对某人或某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

8、说文解字中对信仰的解释是:“信,诚也,从人言,仰,举也,从人,从卬。”合而言之,信仰就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的相信达到了经验的程度。虽然西方文化对信仰理解更侧重信仰的对象,而中国文化对信仰的理解更注重于信仰的主体,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愈深,信仰一词在中西文化语境中语意逐渐趋同。至今,人们一般认同辞海对信仰的解释,即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有关学界对此含义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探讨。(1) 宗教神学解说谈及信仰,人们不禁想起宗教,特别是在西方,没有宗教信仰会被认为没有信仰、没有道德。这是长期的宗教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误解。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强调:“永恒的真理,真

9、正的爱,可爱的永恒!你是我的天主、我日夜向你呻吟。我认识你以后,你就提升我,使我看到应见而尚未见到的东西。”可见想,信仰是是对上帝的忠贞,而理性不过是为信仰服务的侍从。蒂里希坚持将“垂直维”(生命的深度)审判“水平维”(生命的宽度),使“每个历史时代都处于垂直维的审判之下”,然后又经过对“垂直维”的超越而最终通向信仰的彼岸-上帝。”托马斯阿奎从维护信仰的立场区分了“信仰”与理性,认为“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其他科学”神学可能凭借理性来发挥,但不是非要理性不可。可见信仰就是神学,是关于上帝的知识。所以,在西方宗教文化中,人们把信仰等同于神学。在中国,宗教信仰在社会文化中没有像西方宗教信仰那样占

10、统治地位,中国古代有神灵信仰,如北京山顶洞人和江西仙人洞遗址,古代文献记载中也可以找到与神灵相关的材料,山海经列子等书中“人、神合一”的情况出现,远古时代的传说表明,神灵世界的神多是自然神。中国民间信仰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其核心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即崇拜先贤,护佑民众。(2)认识论的领地此观点认为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又是人类最古老、最繁杂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现象。康德认为从判断的主观效力看,人的认识分为“意见、信仰、知识”。他认为信仰就是一种自任确信的观念,根据此他把讲信仰分为“实用信仰、学说信仰和道德信仰,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黑格尔认为:“信仰是认知,只不过是特

11、殊形式的认知”信仰只能是对“绝对理念”的一种认识,对真理的坚信。从认识论理解信仰,拓宽了对信仰的研究,但是使信仰屈从于认识论,成为认识的方法,显然无法表达信仰的确切内容。从认识论领地来看,信仰是一种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性立义,但是,这种整体性立义的基础并不是可以随意设计的,而是依存于人的理性认识与现实生活。总之,任何一种信仰都是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不论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信仰),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性和自身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不同,信仰也就不同。人的认识越接近规律,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性认识越理性,信仰也就越科学、越能激发人们不断地去追求。(3)本体论的追寻该类观点认为由于信仰作为人类精神

12、世界的深层结构,体现着人之为人的特征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终极关怀,宗教多元主义代表约翰希克,对信仰做出了本体论的解释。他认为由于人类自身特点、环境的不同、文化差异,人们可能选择不同的信仰,但不同信仰包括世俗人道主义都是人类对同一终极实在的回应。信仰终极实在是一种原理论(meta-theory)实际上希克将信仰上升到了本体的高度,。作为一种终极实在。而西方的本体论主要是解释世界的本原,不一定解释世界的意义,而中国本体论不同,不仅要说明世界的本原,还必须说明世界的意义。我国的儒学信仰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视伦理道德生活,通过“心”,“理”等方式实践“道”、“仁”,追求君子、,圣人的人格,积极追

13、求人的自由境界,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在大学一书中,诚的这种与信仰相近的用法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在大学中, “诚主要不是指天道之诚,而是落实在人的主观意念上的人道之诚即“诚意”。“诚意”指的是把关于事物的知识变成内心的虔诚信仰,接下来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的无非是用信仰来规范内心,指导行动,并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诚”作为中国古代的信仰概念,所体现和代表的主要是信仰的精神境界。(4)价值论的阐释万俊人教授认为:“约略而论,信仰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下的个体,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期待之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15】”荆学民教授认为:“信仰

14、的问题是一个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信仰的形态纷纭复杂,但归纳起来却是两种类型:个人人生与社会理想信仰。【4】【5】” 。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价值目的的表达形式,信仰实际上代表了人类文化地、精神地存在意愿和意义。在一种非宗教意义上,信仰和信念为入类生活提供了价值追求的动力和目标,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经验时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方式而存在的信仰是实践的产物,但它

15、又能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能动性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功能。2.1.2、信念、信仰、理想的辨证关系2000年8月,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讨论了信仰与信念、理想、价值观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信仰、信念、理想都具有超越现实的特性,是对现实肯定性的否定,顺应性的批判,信仰是以信念为基础,同时信仰又是理想的根基。信仰、信念、理想不仅是“应当”对“是”的超越,而且是更高层次“应当”对“应当”的超越。因此,信仰、信念、理想是比一般价值观念更高的价值观念,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然而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并未对信仰与信念、理想做出明确

16、区分。我国当代学者王玉樑认为在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一文中指出:“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 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他还认为“信仰以信念为基础,信仰本身也是一种信念,是一切信念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居于统摄、支配其他信念的最高信念”。【14】这种观点较好的说明课信仰与信念的区别和联系,是从事实和价值相统一的视角理解“信仰”的。综上所述:信念是指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观念的相信和信奉,而信仰是用来表示对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观念的信奉和相信。而理想是人们追求的远大价值目标,是对自我的超越。理想为一种实践力量,一种行动指南。毛泽东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有动摇过。信仰是对确定价值的追求,信仰不同,人生的价值追求也就不同。”2.2、信仰危机的研究美国著名哲学家,神学家保罗蒂利希感慨地说:“在我们的时代对怀疑与无意义的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