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03117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瑶族,我国一个古老而命途多舛的山地民族,没有文字,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承,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得以留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瑶民像候鸟一样不断地迁徙,在南方的山地里寻找适合他们的领地,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2001 年 10 月 8 日,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布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中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学研究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药姑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的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

2、千家峒传说相吻合”;“ 确认龙窖山(药姑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现留存的 吴氏族谱记载:宋宁宗年间,千户长吴六公进山护瑶。亦可证明瑶民祖居药姑山。2002 年 4 月 10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国家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领队来到药姑山考察,确认临湘市的龙源乡部分村寨和通城县大坪乡大风塝属于瑶寨故址,并认定为古瑶寨千家峒的组成部分。作为通城大坪人,今天有幸参加了武汉都市圈杂志驻咸宁记者站,大坪政府组织的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千家峒” 采风活动,本人也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亲眼所见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千家峒” 古迹。大风塝这是一个完全由片石垒起来的山寨,四周皆是高俊的山崖,寨口不及丈宽

3、,且用巨石砌起石堪,将山寨与外隔断。整个寨子呈梯级分布,大房套小房,据说这就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在离寨不到两百米的一处山崖边,还遗存着瑶族先民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神台久历风雨而不蚀,狗头虎爪的雕刻栩栩如生。药姑山,古名龙窑山,山高林密,石奇涧深,环境优美,总面积 10 万余亩,跨越湖南临湘和湖北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境,系李时珍采药的“江南药库”,明代以前,瑶民在此居住长达千余年之久。同时,药姑山区在大革命时期是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和县苏维埃所在地,留有红军医院、 “割耳坡”等遗迹。1982 年,武汉大学和咸宁博物馆组织教授专家在通城一侧的药姑山联合发掘瑶家陵文化遗址。1983 年,第 3

4、 期江汉考古杂志在国内外首次独家披露瑶家陵文化,引起考古界的震动。2000 年 12 月,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邓有志会同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赵延光莅临药姑山区临湘市龙源乡和通城县大坪乡实地考察了瑶族历史文化。2001 年 4 月,全国人大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 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瑶族)亲自深入临湘、通城两县接壤的龙窖源和大风磅严密考证。2001 年 9 月,中国瑶学会召开专家论证会议,确认“龙窖山能与瑶族传说中的千家峒相印证,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2001 年 10 月,中国瑶学会发出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 ,确认龙窖山(药姑山)是瑶族先民的发源地。2002 年 5 月,湖南省人

5、民政府公布药姑山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通城县虽系龙窖山所跨湘鄂两省四县市之一,但在诸县中,是距龙窖山最近的一个,仅 30 里,临湘、崇阳、赤壁县城分别距龙窖山 120 里、70 里、70 里,湘、桂瑶学会考证的通城县大坪乡大风磅瑶民古墓,就是内冲村 8 组村民胡金花家自远祖至今仍在祭拜的祖坟。除 1982 年武汉大学发掘时获取的各种石器和鼎、盘、碗、罐等 300 多件具有 5000 年历史的新石器文物外,通城县博物馆还有在通城县大坪乡的窖竹场、刘家场、三仙坦、桂竹源等屋场收集到 100 多种银佩饰、脚箍、银牙件等瑶族特色文化。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由于历史原因离开了药姑山区,如今两三百

6、万瑶胞繁衍在海内外。对瑶文化的挖掘,湖北省早兄弟省份近 20 年。近年,通城也在药姑山修复白云寺、新建白云山庄,但毕竟财力有限,旅游开发还需要上级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建议:一是将药姑山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织专家进一步考证和发掘;二是将药姑山列为市级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以瑶文化和药姑山区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为结合点,让通城这个打响秋收起义暴动第一枪、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革命老区更加魅力四射。三是将药姑山风景区对接市旅游公路。目前,随着“两高一铁”过境通城,杭瑞高速出口离药姑山仅 10 公里,药姑山的可通达性大大改善,对接杭瑞高速和市旅游公路已迫在眉睫。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对于千

7、千万万的瑶族同胞来说,寻求失落的家园千家峒成了他们毕生的追求。而根据考证发现,药姑山就是瑶民心中的千家峒圣山。近期在通城举行的龙窖山瑶族发源文化研讨会,再次确认被史学界称为 “东方吉普赛人”的瑶民,在不断迁徙中迷失了家园。寻找祖先遗址 “千家峒”,成了各地瑶民共同的心愿 瑶族,我国一个古老而又命运多舛的山地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他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家园,像候鸟一样,在南方山地里寻找适合他们的领地,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吉普赛人”。没有民族文字,靠口头流传历史的瑶民,在不断的迁徙中迷失了家园。通过世代传唱的盘王歌 ,他们依稀记得“千家峒”才是他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千家峒”是怎样一个地方?“

8、日头出早照青山,千家洞口雾纷纷。云雾飞散日当照,牯牛犁田早出门”;“人去担禾屋背晒,日落石岭禾回厅”;“日落白石岭背庄,姊妹齐齐过莲塘。莲塘水面白净朵,手捧莲子四行香”祖祖辈辈受尽官府打压和欺侮的瑶民在歌中唱出了他们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数百年来,分布在各地的瑶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寻找到祖先失落的家园千家峒。然而,在漫长的漂泊生涯中,千家峒的确切地理位置迷失了,而千家峒的传说越来越神奇,在祭祀和舞蹈活动中,瑶民总要回顾千家峒的历史,歌颂千家峒的祖先,把千家峒视为圣地。瑶族子孙不管飘泊到哪里都要回千家峒团聚。瑶族人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寻找千家峒的“寻根”活动。据文献记载:1931 年,广东连山、

9、连南等地的瑶民曾前往广西、湖南等地寻找千家峒。1933 年,湖南省江华县瑶民赵明绿等人发起组织 15 人的“先遣队”,变卖家产,带着行李、粮食住进一处认为是千家峒的地方生活了一年,但所种下的作物毫无收成,最后不得不离开。此后,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瑶民于 1940 年掀起了一次百余人寻找千家峒的行动,1941 年,广西大瑶山周边数县瑶民更是不堪官府欺凌,组织起来发动了“杀回千家峒”的武装迁徙,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寻根活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千家峒”的归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国内瑶族聚居地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瑶裔史学者不断调查考证,发现药姑山隐现古老

10、瑶风:狗头狮身的雕刻栩栩如生,青石男性生殖图腾傲然挺拔2000 年 4 月,几位瑶裔史学者跋山涉水爬上了药姑山。在药姑山,他们看到了瑶族先民留下的生活痕迹。用条石砌就的梯田;在山脊蜿蜒伸展的寨墙墙基;在药姑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腰、山坡、山沟到处都遗存有一排排石屋、山寨、石墓的遗址,散落有石门、石缸、石磨和陶罐等生活用品。竹铺沟遗址仍可以辨认出山寨古拙原始的风貌。这是一个完全由片石垒起来的山寨,四周皆是高峻的山崖,寨口不及丈宽,且用巨石砌起石堪,将山寨与外隔断。整个寨子呈梯级分布,大房套小房,据说这就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在离寨不到两百米的一处山崖边,还遗存着瑶族先民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神台久

11、历风雨而不蚀,狗头狮身的雕刻栩栩而生。一根傲然挺拔的青石男性生殖图腾,护佑着瑶族子孙生衍不息。朱楼坡遗址被认为是龙窖山保存最为完整的瑶族先民遗址,当地百姓称之为夜合山。相传两山每夜相合,白天开启。山矶壁立于深谷之上数十米,突兀奇险。山矶上,两棵千年古松直插云宵,苍劲盘旋,三棵数百岁的铁稠树,枝叶交错,自成林荫。据说,山矶上原先建有一座二十余米的石塔,后毁于文革之中,现在仅存一处残石断垣。1982 年,考古专家联合发掘药姑山瑶家陵文化遗址。发掘得到了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等石器和鼎、盘、碗、罐等陶器文物 300 多件。通城县文化博物馆曾在药姑山下的北港镇南港村收集到一批窖藏出土的银佩饰,有脚箍、

12、银牙件、首银佩饰等 100 多种富有瑶族特色的佩饰文物。瑶乡盛情款待官差,官府却残暴血洗瑶寨,瑶民被迫亡命他乡五百年后,他们记不清回家的路一件件史料都充分表明,至少在明初以前,有瑶族先民盘踞在药姑山。那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被迫离开了这块土地的呢?相传瑶民在药姑山耕种自乐,民风淳朴。一次,一名官差进入瑶乡,热情的瑶民家家杀鸡宰鹅盛情款待。公差乐得忘返,一连停留数日,没有回去交差。残暴的官府以为瑶民杀害了官差要造反,不分青红皂白举兵血洗了瑶寨。瑶民难敌官兵的暴行,四处逃散。临分手时,瑶族头人将牛角劈成十二截,将祭祖的香炉劈成六掰,交给十二姓瑶人。相约只要牛角对成形,香炉复了原,500 年后,在“千

13、家峒”里再相会。然而,几百年后,瑶民却记不清了回家的路。2000 年 12 月 22 日,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邓有志、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赵延光等瑶学专家,来到药姑山实地考察瑶族祖源遗址;2001 年 4 月 9 日,广西自治区副主席、国家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亲自领队来到药姑山考察,确认了临湘市的龙源乡部分村寨和通城县大坪乡大风磅属于瑶寨古址,认定是古瑶寨千家峒的组成部分。同年 9 月 24 日至 27 日,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召开瑶族研究专题会议,讨论千家峒等中心议题,组织与会 40 多位学者实地考察。2001 年 10 月,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出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千家峒是瑶族同

14、胞传说居住过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族研究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千家峒相吻合”;“确认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药姑山药姑山又名龙窖山,从东而西横亘湘北鄂南,属幕阜山余脉,地跨临湘和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总面积 200 平方公里,主峰海拔 1261.6 米。这里峰峦叠嶂、峒深涧幽,有“三关九锁之险,七十二峰之秀”的美誉,风景十分秀丽旖旎。由于昼夜温差大,雨水充沛,日照光足,又形成了丰富

15、的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中药材相当丰富。明时, “药圣” 李时珍曾到此采药,称其为“ 江南天然药库 ”。故此山自明始,以药命名为药姑山,取代原名“龙窖山”。药姑山地接吴头楚尾,横隔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平原之间,是赣北鄂南进入江北的重要通道。宋、元以前,是瑶汉杂住区。瑶 族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山地民族。人口 213 万多人(1990 年第 4 次人口普查) 。瑶族人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 、 “过山瑶”等 30 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

16、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 布努” 语,属苗语支。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历史记载瑶族先民曾在药姑山,即龙窖山一带活动,史籍多有记载。史记正义:“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江州鄂州岳州也”。即今湖南岳阳、湖北武昌及江西九江一带。 岳阳风土记:“龙窖山(药姑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此代通城隶属崇阳)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禽为业,诽市监茶不入城市邑,亦无项赋,盖山瑶人也。 ” 大明一统志:“龙窖山,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境,上有龙湫因名,又有雷洞、石门,山瑶所居。 ”清康熙通城县志:“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幕阜山余脉,白云缭绕间,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有一风景奇佳地,曰龙窖山。龙窖山,又名药姑山,属五岭山系幕阜山余脉,位于临湘市东南的羊楼司镇,联湘鄂两省,跨湖南临湘湘,湖北通过、崇阳、赤壁四县,蜿蜓百里,面积 200 平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