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鉴赏》复习资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598384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曲鉴赏》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戏曲鉴赏》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戏曲鉴赏》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戏曲鉴赏》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戏曲鉴赏》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戏曲鉴赏》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鉴赏》复习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戏曲鉴赏复习资料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 1898 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现代音乐相对而言的概念。新音乐指 20 世纪初学堂乐歌产生以来,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体现中国人思想情感的音乐,主要包括专业音乐作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音乐作品;现代音乐指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学习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音乐,主要包括活跃在国内外的华人音乐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二、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

2、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戏剧表演密切配合。三、戏曲音乐继承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长。(一)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1、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2、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二)剧种与声腔:1、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

3、的戏曲种类。2、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三)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1、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2、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四、昆曲艺术与昆曲音乐(一)昆曲艺术昆曲原称昆山腔,是元代后期产生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由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进2行改革,改革后的昆腔委婉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 ,现又被称为“昆剧” 。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对中国戏

4、曲影响深远,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它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基础深厚,剧目丰富。2001 年 5 月 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昆腔有南昆、北昆两大流派。南昆流行于江南、浙北一带,北昆流行于北京、河北的保定、高阳一带。南昆风格柔美秀丽,多用于爱情题材,北昆风格豪放激昂,多用于刻画英雄人物。(二)昆曲音乐1、四大声腔:(1)明代南曲系统的四大声腔:余姚腔(浙江) 、海盐腔(浙江) 、弋阳腔(江西) 、昆山腔(江苏) 。(2)清代前期地方戏曲四大声腔:昆山腔(南方) 、弋阳腔(北方) 、柳子腔(东部) 、梆子腔(西部) 。(3)

5、明清以来影响最广泛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2、主要板式:昆腔有散板、干板(1/4)、一眼板(2/4)、三眼板(4/4)、赠板(8/4)等板式。3、伴奏乐器主要伴奏乐器有笛、箫、笙、唢呐、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后加入高胡、二胡等拉弦乐器。4、作家、传奇(1)第一部昆腔传奇是明代梁辰渔的浣纱记。(2)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 、 还魂记 (牡丹亭) 、 南柯记 、 邯郸记 。(3)洪昇的长生殿 。(4)孔尚任的桃花扇 。(5)李玉的千忠戮 (千忠禄) 。(三) 牡丹亭1、概况牡丹亭创作于 1598 年,原名还魂记 ,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临川

6、四梦”之一,描写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和贫寒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超过元代杂剧名作西厢记 (约创作于 12951307 年间) ,据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原剧共 55 出,后为适应昆腔演唱,汤显祖同年进士吕玉绳按3昆腔音律作了改定,遭到汤显祖多次异议。但近代以来流行演出版本多为改本。汤显祖(15501616) ,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他的艺术贡献享誉世界,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他强调“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主张文章要有灵性。2、欣赏版本青春版牡丹亭,由当代旅美著名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作为主要组创

7、人员。全剧根据汤显祖“情至” 、 “情真” 、 “情深”的创作理念和线索,将 55 折原本精致删减为“梦中情” 、 “人鬼情” 、 “人间情”三本共 27 折。由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青年演员沈丰英饰演杜丽娘、俞玖林饰演柳梦梅。 五、京剧艺术与京剧音乐(一)京剧艺术1790 年,徽班(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后留在北京,吸收京腔、秦腔、西皮等各种声腔,形成京剧。经过众多艺人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努力,逐渐成为表演体系较为完善、行当流派异彩纷呈、唱腔音乐精致考究、保留剧目丰富多样、传播盛行大江南北的“国粹” 。1、三次合流(1)徽秦合流:乾隆年间,徽班(徽调二黄)吸收京腔和秦腔,是第一次合流。

8、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合春。(2)徽汉合流: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兼唱西皮与二黄的“楚调”与徽剧融合,是第二次合流,西皮与二黄结合,称“皮黄戏” 。(3)京剧形成:同治、光绪年间,著名演员对皮黄戏进行改革,吸收昆曲、徽调、汉调、秦腔、京腔等因素,唱腔细腻华丽,表演上文武兼备,不断形成各行当的流派纷呈、风格各异。2、行当划分:(1)生: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2)旦: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3)净:铜锤花脸(正净) 、架子花、武净、武二花、油花;(4)丑:文丑、武丑。3、京剧发展史上的几位著名演员:(1)程长庚(安徽) 、张二奎(北京)余三胜(湖北) 。(2)谭鑫培(老

9、生) 、王瑶卿(青衣) 。(3)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4)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4*周信芳(麒麟童)(二)京剧音乐1、主要声腔“皮黄腔”: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的戏曲声腔,兴起于安徽、湖北一带,清代中叶流传全国。西皮曲调风格刚劲、高亢,旋律起伏大,节奏丰富多样;二黄曲调风格流畅、平和,旋律、节奏较平稳。2、辅助声腔:吹腔、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等。3、主要板式:原板、慢板、流水板、散板等。4、主要伴奏乐器:京剧文场“三大件”是京胡、京二胡、月琴。(三) 白蛇传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0 年拍摄,创建国以来戏曲电影观众上座率最高记录。该片于1981

10、 年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并被文化部评定为最佳戏曲片奖,即荣获国家的最高政府奖。编著:田汉(1898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原籍湖南长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导演:傅超武(19211992),著名导演,电影艺术家,山东昌邑人。 主演:李炳淑(1942 ),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安徽宿县人,被誉为“国戏后起之秀”、“六十年代涌现出来的杰出梅派青衣”。方小亚(1945 ),上海京剧院的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专攻武旦,文武兼备。一、评剧艺术与评剧音乐(一)评剧艺术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 70 年的历史。最初源于河北滦

11、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 ,流行于河北农村。后来又吸收东北地区的“蹦蹦腔” ,故早期也称为“落子” 、 “蹦蹦” 。早期为二人对口演唱。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河北梆子的“武场”音乐和滦州影戏、乐亭大鼓以及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 ,后称为“奉天落子” ,20 世纪 30 年代后称为“评剧” ,即“平腔梆子戏” 。在评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民间演员、剧作家成兆才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一百多部剧目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东路在今天较为盛行,主要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西路又叫“北京蹦蹦” ,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其腔调高亢,板式丰富,别具一格。

12、目前濒于绝迹。1、行当划分:5基本与京剧相同。2、著名演员:白玉霜、小白玉霜(白派) ;喜彩莲;爱莲君(爱派) ;新凤霞(新派) 、赵丽蓉、张德福、魏荣元等。3、经典剧目:(1)传统剧目:花为媒 、 秦香莲等。(2)新编剧目:刘巧儿 、 杨三姐告状等。(二)评剧音乐1、唱腔、板式: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2、伴奏乐队:评剧的伴奏乐队是 2030 人左右的小型民族乐队编制,主要伴奏乐器为板胡。(三) 花为媒原著成兆才(18741929) ,电影版剧本改编吴祖光(19172003) ,由中国评剧院一团演出。主要演员有新凤霞(饰演张五可) 、李忆兰(饰演李月娥) 、赵

13、丽蓉(饰演阮妈) 、张德福(饰演贾俊英) 。七、越剧艺术与越剧音乐(一)越剧艺术越剧,形成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 。1906 年(清光绪 32 年)演变为戏曲形式,称为“小歌班” 、 “的笃班” 、 “绍兴文戏”等,主要在农村演出。演员主要是半农半艺的男性,故也称为“男班” 。1925 年(民国 14 年)9 月 17 日,在上海新闻报的演出广告中首称“越剧” 。1928 年(民国 17 年) ,全部由女性演员组成的“女班”在上海迅速走红,至 1941 年(民国 30 年) ,女子班社数量猛增达 36 个,男班最终因传人匮乏而被女班所取代。之后,越剧在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

14、得到了较高程度的提高和发展。1950 年4 月 12 日,上海在解放一年后,成立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成为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1955 年 3 月 24 日,正式成立上海越剧院。同时,一批民办剧团也活跃在上海的越剧舞台上,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 世纪 50、60 年代,是越剧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广泛培养越剧后继人才,1954 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开设了演员训练班,之后改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招收越剧男女学员 60 人。1959 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1956 年,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越剧音乐班。文化大革命期间,越剧未免于难。一些著名演员和剧界人

15、士遭到四人帮迫害,越剧被迫停演。6文革后,越剧得到复兴。培养出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越剧演员,编演出一大批经典的剧目,出访世界各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1、著名演员:旦角:施银花、姚水娟、筱丹桂、袁雪芬、傅全香、尹桂芳、王文娟等。小生:范瑞娟、徐玉兰等。2、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 、 红楼梦 、 西厢记 、 孔雀东南飞 、 碧玉簪等。(二)越剧音乐1、唱腔:越剧唱腔是板腔体,主要有尺调腔、弦下腔、六字调等。2、伴奏乐队:越剧的伴奏乐队是 2030 人左右的小型民族乐队编制,主要伴奏乐器为越胡。二、 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3 年底拍竣

16、。当时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记录。影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演出,主要演员有由袁雪芬(饰演祝英台) 、范瑞娟(饰演梁山伯)等。八、黄梅戏艺术与黄梅戏音乐(一)黄梅戏艺术黄梅戏,旧称“黄梅调” ,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的安庆地区形成,其后不断吸收青阳腔、徽剧即以当地民歌的精华。黄梅戏用安庆地方语言演唱。曾与越剧、锡剧并列为华东三大剧种,现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小戏。随后,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和徽调中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形成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的过渡形式,称为“串戏” 。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