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潜夫论》散文之“潜”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559738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潜夫论》散文之“潜”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潜夫论》散文之“潜”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潜夫论》散文之“潜”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潜夫论》散文之“潜”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潜夫论》散文之“潜”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潜夫论》散文之“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潜夫论》散文之“潜”(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潜夫论散文之“潜” 1李晓敏(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王符潜夫论散文之“潜” ,即为一种含蓄、冷峻的散文风格。具体表现为其冷静理性的陈述句群、张弛有度的论述节奏、辛辣冷峻的嘲讽式叙写、 “曲终奏雅”的结尾模式。王符这种散文风格的形成,既是其自身遭遇及个性使然,又是其接受儒家诗教温柔敦厚文学观念熏陶的结果,同时也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心态的一种折射。A probe into the profound style of the prose QianfulunLi Xiao-mi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of Li

2、beral Arts,HubeiWuhan430079,China)Abstract: Wang Fus prose Qianfulun has an implicit and sober style, which is concretely manifested in the calm and rational declarative sentence groups, a degree of relaxation on the writing rhythm, the pungent and sober sarcasm-type narration, and the grand finale

3、ending mode. The style of Wang Fus prose was formed as a result of his own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lacid literary concepts of Confucian poetic education, and it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scholars mentality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关键词:潜夫论 ;含蓄;冷峻;形成原因Keyword: Qia

4、nfulun; implicitness; sober; reasons东汉著名思想家王符,历来以潜夫论著称于世。学术界关于这部著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各方面思想价值的探讨及王符思想史坐标的定位。然而, 潜夫论所收三十六篇文章,其实还是极其优秀的政论文。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就曾说:“王充、王符、仲长统,皆东京之矫矫者。 ”116后汉书本传中范晔曾认为王符“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 ” 21360,实际上这些文章除了具有一般政论文“指讦时短,讨谪物情” 21360的特征外,在美学风格上还表现得含蓄、冷峻,对潜夫论之“潜”在文学风格上做了极好的注脚。本文拟就潜夫论散文这种风格特征之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5、进行探讨,以求就正于方家。一、冷静理性的陈述句群在潜夫论的文章中,论述主体为陈述句,使文章显得冷静、理性。据笔者统计,潜夫论全书三十六篇共 2250 句 3,其中陈述句 2025 句,占总句数的 90%,感叹句和疑问句之和为 225 句,仅占总句数的 10%。其中如务本 、 衰制 、 巫列等篇甚至全文为陈述句式。可见,王符虽然在说理时也偶会使用感叹、反问等句式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但是大量陈述句群的使用,明显对文章这些激越情感是一种消解,感叹、反问等句式表现的情感波澜,常常为冷静、理性的陈述句群淹没。我们以遏利一篇的开头一段1作者简介:李晓敏(1983-) ,山西太原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

6、研究生,主要从事汉唐文学研究。为例来进行考察。其首段曰:世人之论也,靡不贵廉让而贱财 利焉,及其行也,多释廉甘利。之于人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将为利人也。知脂蜡之可明灯也,而不知其甚多则冥之。知利之可娱己也,不知其称而必有也。前人以病,后人以竞,庶民之愚而衰暗之至也。予故叹曰:何不察也?愿鉴于道,勿 鉴于水。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匹夫无辜,怀璧其罪。呜呼暗哉!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短短的一段文字,王符使用的“也”字达到了 10 次,其中作为陈述句语气词的有 9 次,本段的说理主要使用的是陈述句式。以首句为例,王符用以“也”为标志的两组陈述分句,将“世人”之“论”和“行”进

7、行对比。这样的描写似乎不带有强烈的感情,但正是这种陈述句和对比手法的有效运用,使王符的文章具有了一种冷峻的风格,把“世人”的这种言行不一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达到了辛辣的嘲讽效果。其后的类比说理同样以“也”为标志的陈述句展开,句式节奏看似舒缓,但却批判深刻。文章中虽然出现了“何不察也”的反问和“呜呼暗哉”的感叹,但是其后马上紧接“愿鉴于道,勿鉴于水。 ”和“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两句,笔锋一转,把将要激起的情感波澜重新归于平静。王符就是这样,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虽然偶尔也出现难以抑制的激愤,但是每当情感如潮水般即将袭来之时,他就会有意克制,以一种理性的思考来阻断感性的语流。所以,我们在王符的文

8、章中很难看到作者有强烈的情感迸发。本段其后的一段文字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财也。天之制此 财也,犹国君之有府 库也。赋赏夺与,各有众寡,民岂得强取多哉?故人有无德而富贵,是凶民之窃官位盗府库者也, 终必觉,觉必诛矣。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得无受 祸焉?邓通死无簪, 胜、跪伐其身。是故天子不能违天富无功,诸侯不能违帝厚私劝 。非 违帝也,非违天也。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功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文中难得一见的诸如“民岂得强取多哉?”等三个问句表达的情感

9、激流,也被作者使用的大量陈述句淹没。可见,理性的分析总是占据了王符论述的主要内容,从而使整个文章风格显得冷峻、含蓄。二、张弛有度的论述节奏王符在文章中非常善于掌控论述的节奏。他常在文中使用大量的排比句式造成充足的语势,然后运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将其打破,张弛有度,作者要表达的含蓄情感就包含在这种节奏之中。就此,我们也可以从其贤难一篇来加以分析。其文中一段为:夫国不乏于妒男也,犹家不乏于妒女也。近古以来,自外及内,其争功名妒过己者岂稀也?予以惟两贤为宜不相害乎?然也,范睢 绌白起,公孙弘抑董仲舒,此同朝共君宠禄争故耶?惟殊邦异途利害不干者为可以免乎?然也,孙膑修能于楚, 庞涓自魏变色,诱以刖之;韩非

10、明治于韩,李斯自秦作思,致而杀之。嗟士之相妒岂若此甚乎!此未达于君故受祸邪?惟见知为可以讲信乎?然也,京房数与元帝论难,使制考功而 选守;晁错雅为景帝所知;使条汉法而不乱。夫二子之于君也,可谓见知深而宠爱殊矣,然京房冤死而上不曾知,晁错既斩而帝乃悔。此材明未足卫身故及难邪?惟大圣 为能无累乎?然也,帝乙以义故囚,文王以仁故拘。夫体至行仁义,据南面师尹卿士,且犹不能无难,然 则夫子削迹,叔向缧绁,屈原放沉,贾谊贬黜, 钟离废替,何敞束缚,王章抵罪,平阿斥逐,盖其轻士者也。本段主要论述现实社会的嫉贤妒能。纵观潜夫论 ,对贤才不遇的愤慨应该是王符的主要论题之一,也是王符自己身世共鸣的感发之言。王符一

11、生怀才不遇,长期的精神压抑使得他在谈到这一论题时本应该表现出强烈的批判和控诉。结合本段的文字,王符一连串的设问和排比,形成了很强的气势,将黑暗社会中嫉贤妒能的丑恶行径批判得淋漓尽致。但作者并未让这种语势一泻无余,在文章的最后一句,王符仅仅使用了“盖其轻士者也”的一个短陈述句,加之“盖”表达的推测语气,将嘲讽的意味表达到了极致。最后的这个陈述句,与所举的八位贤士形成的排比,似乎把前面蓄足的语势一下舒缓了下来,给人一种感而不发的印象。短短一句,将前文大肆排比形成的强烈的语势全部打破,形成了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一张一弛之间,读来令人称奇。当然,这样的例证在王符的文章中并不是个例,我们还可以在其他的

12、篇目中找到大量这样的句式。再举本篇另外一段来看:且闾阎凡品,何独识哉?苟望 尘剽声而已矣。 观其论也,非能本闺阁之行迹,察臧否之虚实也;直以面誉我者为智, 谄谀己者为仁, 处奸利者 为行,窃禄位者为贤尔。岂复知孝悌之原,忠正之直,纲纪 之化,本途之归哉?此鲍焦所以立徒于道左,徐衍所以自沉于沧海者也。本段一上来就用递进词“且”领起,表达递进一层的论述,这就使得整个文章显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气势十足。反问的句式,将“阎闾凡品”作为一种批判的对象,实际上是就上段中所谓的“大圣群贤”而发,在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语意递进。所以其后的“何独识哉?”的反问就显得更加的辛辣有力,而“苟望尘剽声而已矣” ,也可以

13、看出王符对这种人的批判和蔑视。其后的三个句式也很值得注意, “观其论也,非能”这是否定句,也就是反面对这些人进行描述。其后加“直以”这是肯定句,是正面描述。从语义上来看,前面的否定句否定的是作者肯定的内容,后面的肯定句肯定的是作者否定的内容,这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以此来突出这些人的无耻行径。 “岂复知”是一个反问句,在语意上表达的却是递进,这就更加深一层对这些人进行批判。总之,这些句式的搭配使用,给整个文章造成了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作者的愤懑之情也溢于言表,似乎有不可遏止之势。但是,结尾的“此鲍焦所以立枯于道左,徐衍所以自沉于沧海者也。 ”用陈述句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冷静,也就是情感上的调节。

14、这句也是步步为营的结论,只不过这种结论是用例证说出,其实质已经在控诉统治阶级的尸位素餐者不懂得取贤。但是这样的两个陈述的例证,将前文蓄积的对这些“闾阎凡品”的蔑视和控诉之势全然消解。作者只是冷冷地抛出两个例证,他对待这种贤者受难的社会现实是多么冷静,但同时也是一种深深地无奈。可见,王符正是很好地使用了句式之间的搭配和交替,张弛有度地掌控了论述的节奏,形成了自己文章冷峻的风格。三、辛辣冷峻的嘲讽式叙写王符论政,使用大量的历史及现实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例证的叙写,也颇可见作者之匠心。 潜夫论文章之“潜” ,正来自于作者对论述中的例证常是用一种冷峻的嘲讽态度来叙写。王符常常将他要批判的对象轻

15、描淡写地陈述于读者目前,但是讽刺的意味却要读者自己细加体会。如贤难篇中:今世主之于士也,目见贤则不敢用,耳闻贤则恨不及。虽自有知也,犹不能取,必更待群司之所举,则亦惧失麟鹿而 获艾豭。王符的这段论述仅仅只是一种简短的陈述,值得注意的是“不敢用”和“恨不及”两个词。身为“世主” ,明知是贤才却表现出“不敢” ,听到有贤才却又表现得“恨”不及,不能为自己所用。正是这前后两句形成的强烈的对比效果,揭穿了“世主”的愚昧和求贤的虚伪。作者并没有使用多么情感强烈的言语,但正是这简单的陈述形成的对比效果,将作者的嘲讽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将“世主”及执政者的不能任贤,嘲讽得体无完肤。除此之外,王符在他的文章中还

16、经常使用“反言见意”的春秋笔法。这种反话正说的叙述方式,也极尽嘲讽之能事,达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如思贤篇:国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乱也。人君莫不好治而恶乱,乐存而畏亡。然尝观上记,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灭国不数,夫何故哉?察其政,皆由君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爱其所以亡。是故虽相去百世,悬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徵败迹,若重规袭矩,稽节合符。故曰:虽有尧、舜之美,必考于周颂;虽有桀、纣之恶,必讥于版、 荡。殷鉴不 远,在夏后之世。本段文字中先言“人君莫不好治而恶乱,乐存而畏亡。 ”其后论述近古之世的亡国之政时,言“察其政,皆由君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爱其所以亡。 ”显然前后形成一种对比,但是后者的“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的表述是一种反话正说的讽刺。即使是再昏庸的君王也没有好乱恶治的,但是作者却故意使用这一手法来加强了文章反讽的意味。如此嬉笑怒骂的文字,在王符的潜夫论中可谓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