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558970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案例选【案例节录】某历史老师在上初中历史七年级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应该怎样依据课标要求、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制订教学目标?是不是要学生背下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特征和生存在多少万年以前?如果我们追问:为什么必须要求学生了解以北京人为主的远古居民?北京人是中国人的祖先吗?即便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能激发什么情感?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体验什么?认识什么?了解北京人应该让刚刚学习历史的学生掌握哪些更有价值的知识?思维得到哪些最初的训练?依据史学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制定出如下教学目标: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的主要证据,进而认识北京人化石的特征;初步了解周口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认识科

2、学发现也是艰苦的劳动,从而培养证据意识,认识文化的意义。【案例节录】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主题为例解读课标:内容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解读如下:第一步:标出名词和动词(动词下面用横线,名词用曲线表示)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第二步:确认持久性理解或较大的概念。这目标的较大的概念应该是:“辛亥革命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一环” 。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辛亥革命如何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的发展?”第三步:确认具体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主要是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历史概念为君主

3、专制制度、三民主义、预备立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步:确认具体的历史能力。这里主要指历史的思维能力,注意行为动词“简述” 、 “认识”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后能够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构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明确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由于“认识”不是用行为目标来描述,所以这里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修改。我们可以用“分析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就涉及到了历史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第五步,确定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是让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

4、想或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提供给学生一些史料,让学生思考教材上所说的:“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根据何在。第六步,确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标准中没有明确的陈述。但是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主题立意经隐含着学生应该领会“民主”这一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和对今天中国的意义。【案例节录】初中历史课元帝国拓展多民族国家基业 某教师在讲元统一后,提问:“元统一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果你是元统治者,你该怎么办?”学生说:“最大的问题是民族问题,如果是我的话,我要实行民族平等,让蒙古贵族与汉人平起平坐,要不然,汉人容易造反!”回答得多好!学生一下就意识到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原,最大的问题是民族矛盾问题

5、,而且她以现代平等的观点来谈“我作为元统治者的措施” ,非常难能可贵,如果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得当,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很遗憾地是,教师想要的答案不是这个,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再“启发”学生:“当时元统治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是地大,二是人多,由些而产生了行省制,下一目,我们来学习行省制度”孩子并没有得到任何嘉许,失望地坐下 如果教师把自己定位于与学生一起体会生命探索与发现的历程,那么,上面这种尴尬的局面就不会出现了,学生会得到老师的赞赏,会为自己的“神奇发现”而自豪!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是那样地不合自己的心意,但如果学生都能“想老师之所想” ,那这课堂还是学生生命中的一个场景吗?历史课堂还能抓

6、住学生的心吗?【案例节录】 张居正改革环节一在诸多历史现象中,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命运最感兴趣。在学习张居正改革之前,我首先介绍了张居正其人(如图一) ,虽然材料简单,却是用心良苦,不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通过对张居正外貌及生平的介绍,使学生对张居正的第一印象有足够的好感,对他的事业有足够的信心,尔后才能使张居正改革的最后失败产生出足够的震撼力,学生才会有认知冲突,而有了认知冲突, “我要学”就自然而然。在起落之间悬念自生,有了悬念,历史课就不会是枯燥无味的,老师不必发一言,而学生已入轂中矣。【案例节录】当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一幅公元前 5 世纪古代埃及妇女雕塑图片时(见

7、图二) ,同学们都惊呆了,那做工精美、色彩鲜艳的雕塑竟然出自 2500 年前的埃及人手中!老师带着同学们细细地看这个美丽的女子,她那端庄的发型,她那无袖的网状裙是那样的时髦到今天仍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款式。她的头上顶着一筐什么?她的手里拿着什么?她要去干什么?她在当时社会有着怎样的地位?她的丈夫呢?哦,这一切疑问都是那么地令人着迷!1、树立科学的知识观在高一,历史老师常常会遇到学生问这样一些问题:“是不是社会主义一定能战胜资本主义?” “中国是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的?”诸如涉及到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问题、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史学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仍占统治地位。如何让学

8、生理解历史教材所呈现的观点是诸多学术观点之一,而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们与物理、化学、数学课本上的定律、规律是有所不同的?所以难怪以前曾流传,大学教授上历史课首先要给学生洗脑,把中学教师传授的那一套错误的观点去掉。【案例节录】以历史必修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为例,谈谈在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处理。第一个层次: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这类型教师的特点是:完全抛开课程标准来备课;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来一字一句地进行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例如,某位教师在完全不看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照搬教材的体例结构来讲课,导致完全没有抓住课文的主题思想,本节的课的重点

9、反而成为是德国的统一和希特勒的兴起的,这就完全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个层次: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该层次教师的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根据课标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而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沿着上述解说的思路,本层次的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标精神,牢牢抓住“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这个核心来处理教材,从而摆脱了教材的束缚: 一、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背景 1. 统一与民主德国资产阶级的双重任务2. 铁与血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二、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1.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2.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3. 德意志帝国代议制的性质三、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1.

10、魏玛共和国的建立2. 魏玛宪法的制定3. 魏玛共和国代议制的性质四、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灭亡 1. 希特勒纳粹党合法上台2.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毁灭第三个层次: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该层次教师的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改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以本单元为例,历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整合教材,整合思路如下:第一课时:教师讲授“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第二课时:学生自学“英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第三课时:师生共同探究“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第四课时:师生共同探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1、政治模式对其国家发展的影响”第五课时:师生共同探究“三种政治发展模式对世界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2、有效地利用教材组织“对话 ”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组织学生与教材、与教师“对话” ,在“对话”中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形成历史思维,而在这一组织工作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人格魅力、智慧和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案例节录】岳麓版必修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教材分析及处理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岳麓版教材分析:第 3 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 4 课专制皇权的不

12、断加强 ,共同阐述了从汉到元到明清,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并且体现了其发展的阶段性,即宋代以前以中央与地方斗争为主,宋代以后,君权与相权斗争突现。教材处理:从一个官职的变化看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思路:探索从秦到清的宰相制度的演变,通过学生动手绘制图表、课堂讨论等方法,运用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文学作品形象,以宰相这个职位人数多少、权力大小、地位高低、产生途径及废除来说明皇权的不断加强,并进一步探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精选:(1 )从“廷议”看秦朝丞相地位(2 )从公孙贺、卫青看汉武帝时期决策机构的变化(3 )从魏征的进谏看唐代宰相的实权(4 )从杨家将看宋代决策方式的

13、变化。(5 )从明代张居看内阁大臣与宰相的区别(6 )从和坤与魏征的比较看清代机军大臣的地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有效利用学生探求新知所需的预备知识和技能,确立教学的起点。 奥苏伯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日,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某一内容之前,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探索这一新知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是确立教学起点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之上的学习,才是扎实有效的,所学知识才能成为学生自己再创造的知识链中的一环。【案例节录】高中鸦

14、片战争一课学习起点调查:1、你知道林则徐这个人吗?你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有人说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3、鸦片的危害具体有哪些?4、你听过“近代化”这个词吗?如果听过,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拓展链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教学设计理论中被称之为一般性特征,在同一年龄段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和相似性,一般情况下,群体差异不大。学生的学习风格虽然个体之间会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由于受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影响,群体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于上述学习者特征的三个方面,既

15、要考虑,但也没必要过分的强调。作为相似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一般作为集体性教学原则与方法而加以考虑,从理论上来讲,教师对于这些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是只能适应,但不可干预的。【案例节录】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学习内容分析结果图知识系统 能力系统影响 评价 目标技能外传 评价 目标技能四大发明 概述 目标技能欧洲宗教改革 预备能力欧洲文艺复兴 预备能力新航路开辟 预备能力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 预备能力上面的图示是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学习内容的系统分析,其中虚线以上部分属于学习目标技能,虚线以下部分是进入该学习领域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属于学生的预备能力,因此,虚线所标示的是学生学习起点线。人教版教科书编写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突出重强调四大发明的外传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文字十分简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四大发明” ,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知道神曲 ,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显然教科书的编写者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完整了解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并初步认识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而且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历史()中要求学生必须达成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