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概论期末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555931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科学概论期末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科学概论期末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科学概论期末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科学概论期末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科学概论期末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科学概论期末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科学概论期末复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2011 级刘思农整理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2011 级刘思农整理历史科学概论期末复习1、名词解释(4 个)1、史德:章学诚在其史德篇中定义为“著书者之心术” ,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 ,是说不能掺进“违理以自用” 、 “性以自咨”的主观情绪,也就是史家作史能否忠实于客观史实、论断是否公正的一种品德。他认为“史德”更重要的还在于分清史家主观与历史客观,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尽可能地如实反映客观史实,尊重历史真相。2、中国文化二周说:源于雷海宗提出的中国文化两周的理论,是相对于每个过去的伟大文明都必将经历发展、兴盛、衰落与最后灭亡的中国独有的历史发展周期。他认为中国四千

2、年来的历史可分为两大周,从殷商时代至五胡乱华走完了文化的第一周,其后由于受到外来思想的刺激,再从南北朝隋唐五代起至清末以降创造了文化的第二周,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3、史学革命:1958 年,随着经济“大跃进”的发展,史学界也提出了“大跃进”的要求。史学革命应运而生。1958 年 3 月 10 日,陈伯达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厚今薄古”的口号,成为“史学革命”的导火线。史学革命是学生对老师、晚辈对前辈、政工人员对专业人员的“教育”运动。1958 年的“史学革命”是“片面反封建”倾向的恶性复活,导致历史主义原则丧失了任何约束力。它是打破王朝体系,建立人民史体系的“革命

3、” 。它埋下了此后史学界所有冲突的根,导致史学界上层的深刻分化。4、五朵金花:建国初期,权力中枢对史学具有浓厚兴趣,毛泽东对史学注重现实、推崇致用的期待与学者们对现实政治的关注所导致的“以服务现实为荣、脱离现实为耻”的治学取向和学术环境催生了“五朵金花”问题。 “五朵金花”问题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以及汉民族形成问题。它们共同承担着意识形态使命,具有“以论带史” ,用中国史料与事实来印证西方历史模式或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的某些论断的共同特点。尽管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所具有的学术价值。5、厚

4、今薄古:“史学革命”时期针对“厚古薄今”而提出的口号。 “厚古薄今”表现为厚古代史薄现代史,厚资料薄理论的“唯史料论”与厚专史薄通史的考据倾向。而“厚今薄古”则最初被理解为厚近代史薄古代史,厚理论薄资料,厚通史薄专史;稍后被理解为要厚劳动人民的历史薄剥削阶级的历史;最后发展为“打破王朝体系” 、 “写没有帝王将相的中国通史” ,直至导致“见地主就骂,见封建就反”的“狭隘的阶级观点”的大泛滥,从而引发了“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关系”的激烈论战。6、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马克思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即原始

5、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指的是一种社会发展演变规律,此理论提出之初仅限于西欧社会,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永恒论,但传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2011 级刘思农整理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2011 级刘思农整理入俄国后其适用范围被不断扩大,曾一度深深影响过中苏等国几代学者。7、新史学:“新史学”最初针对具有“四弊二病”的旧史学提出,其后含义逐渐变化。一指经何炳松引进的美国史家鲁滨逊所著新史学 ;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1930 年出版的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称为“新史学的曙光” 。20 世纪 40 年代起, “新史学”指有别于旧史学的新兴史学,包括

6、 20 世纪初提出的“新史学”与后来形成的唯物史观史学,但不包括国外传入的历史学派。50 年代以后,随着唯物史观史学成为史学主流, “新史学”专指 20 世纪初的“新史学” ,而不包含唯物史观史学。80 年代以来, “新史学”的概念又转而用来指 20 世纪初的“新史学” 、国外各种历史观与历史学派,或包括唯物史观史学,或不包括唯物史观史学。8、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学者、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与书法家,著有青铜时代 、 十批判书等著作,重庆“新史学会”发起人之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时期代表人物。1930 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称

7、为“新史学的曙光” ,此书将历史学与考古学、古文字学相结合,从对各种考古文物的分析和甲骨文的解释,来论证中国古代社会问题,以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史,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里程碑。9、长时段理论:第二代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在继承和发展总体史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历史时间的理论。他将历史时间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借此来分别表达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其中,长时段是几乎不动的历史时间,反映了人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近乎自然史的时间,或称地理、生态环境的时间。他认为长时段历史,即结构,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10、常乃悳:常乃悳,字燕生,山西榆次人,中国青年党常委兼文化

8、运动委员会主任,相对主义史学家,著有中国式鸟瞰 、 中国文化小史与中国思想小史等,主要观点为“任何历史均为相对的” 。他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理解”的学问,必须使哲学与历史合作,并对历史这一件整个的事实加以理解。此外,他还提出人类社会是和生物一样的有机体生物史观,并从这一理论前提出发提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法则,认为社会有机体的演化也在重复着生物演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他还认为治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他批评新历史考证学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但从他对治史目的的理解出发而完全否定历史考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是失之偏颇的。11、秉笔直书:典故来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齐国大臣崔抒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秉笔

9、直书一文。典型代表为齐国之南史氏与晋国之董狐,秉笔直书是相对于春秋的微言大义而言的,指史官恪尽职守,对历史的记录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是史官良好史德的一种体现。12、欧洲中心论:也称“欧洲中心主义” ,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后期,发展于十九世纪,并最终形成为一种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想偏见。此观点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因此欧洲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先锋,是非欧地区迈向现代文明的灯塔。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让欧洲无视于历史真相的存在,也忽视了其他地区的文明贡献,因而导致欧洲对西方以外的世界缺乏理解,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2011 级刘思农整理文化遗产与文化

10、产业 2011 级刘思农整理2、简答题(4 个)1、简述隋书 经籍志的史书分类隋书经籍志共四卷,唐魏徵等撰,是继汉书文艺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史部共 13 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和簿录,并以文献分类反映史书之时代特征,如霸史、杂传、谱系等。其中,“正史”和“古史”是关于正统皇家的史书, “杂史”则“大抵皆帝王之事” , “霸史”记载以“君臣忠义之节,经国子民之务”为主要内容的汉隋之间

11、少数民族的事迹, “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 “旧事” 、 “职官” 、 “仪注” 、 “刑法”记载典章制度。以上均是帝王之事的直接记载。此外,根据“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 ”这一原则,隋志史部还收录了主要记载各种典型人物和事迹的“杂传” ,记载区域沿革划分和各地风土人情为主的“地理”以及记载世族姓氏的“谱系” 。而“薄录”则主要是一些官修目录和专科目录。2、简评何炳松何炳松,字柏丞,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暨南大学校长,相对主义史学学派代表人物,擅西洋史研究。他提出“史之为学,纯属主观” 。翻译并引进鲁滨逊新史学 ,在融汇中西史学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

12、史学理论体系,代表作历史研究法和通史新义 。他认为史学是“纯粹主观的学问” ,提倡将人类过去的活动:经济、政治、教育、艺术和宗教并成一个整体,研究它们的“浑论” 。他批评实证主义史学,认为历史不能同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人类学一样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但是,他并不像后来的相对主义者那样,放纵主观,而是要求史家在正视史学的这一特性的同时,努力裁抑主观向客观靠拢,努力把历史学当作一门科学的事业来对待。他认为史学最大的效用在于“改良现在底社会” ,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对人类社会的现在和将来给予说明和指导,二是提高人类智慧和培养国民素质。3、简述新历史考证学的主要特点新历史考证学形成于 20 世纪初,它

13、继承、发展了传统考据学的方法,是新史学贯彻“科学”的产物,其宗旨是“求真” 。该学派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史学融汇中西的结果,它的选题和研究动机与现实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历史考证研究也成为五四时期及以后的通史、断代史、专史等其他历史撰述的基础。该学派名家继出,先后有王国维、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陈寅恪、陈垣等史学大家为其发展做出了贡献。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其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史料,相应的其史学任务则是整理史料,陈寅恪更是将此发展到“讨论问题” 。在史学方法方面推崇科学方法,史学目的则是把历史学建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该学派的史学态度主张“求真” ,反对致用。它的学术贡献在于提倡科学的精神与方法以及

14、扩展了史料的范围。但同时该学派也存在着根本缺陷,那就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2011 级刘思农整理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2011 级刘思农整理是以史料为历史本身,以史学为自然科学而忽视史学自身的特点和以个别或局部为对象,缺乏对历史的理论或宏观阐释。4、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于 20 世纪早期,该学派运用唯物主义来研究和解读历史,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19191930 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时期在中国传统史学没落、新史学和科学方兴未艾的背景下,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要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结合在了一块。此时的史学论著

15、大都是借用一些历史事实来为唯物史观作注视,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学研究队伍。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他在 1924 年发表的史学要论则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初步形成;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 ;李达的现代社会学等为这一奠基时期的社会发展史研究的代表作。二、19301941 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时期1930 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以及后来的中国社会史纲 ;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等都是主要代表作。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全面展开,其中,吕振羽的中国社会史纲第一、二册为马克思主义学家形成关于中国历史的科学认识体系做出了重

16、要的学术贡献。此外,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哲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实际结合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历史成为了一批史学家的追求,形成了一支马克思史学队伍,他们将历史学与考古学、古文字学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并最终初步构建起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认识体系。三、19411949 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时期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如何研究党史等发表,毛泽东史学思想在理论战线上正式亮相;此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结成并推出大批中国通史类著作,如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以及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学者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思想史进行了清理,代表作为郭沫若的青铜时代 、 十批判书 ,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概要 、 先秦诸子批判 ,侯外庐的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等。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