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积累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529954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积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积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积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积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积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积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积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积累第一节 遗传多样性的由来一、生命的起源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可归纳为三大类:宇宙起源、地球起源、多空间起源1. 生命的宇宙起源宇宙由起始状态膨胀而来,目前的科学数据表明宇宙膨胀正在加速。宇宙在膨胀中诞生了无数的星系,地球仅是其中一个星球。可能性:太空中有水、陨石中有生命物质、在太空中发现有微生物2. 生命的地球起源3. 生命多空间起源二、细胞的形成1. 细胞萌芽无机物物质产生出有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聚集出团聚体。超级循环组织是化学大分子自组织系统,可实现各类团聚体之间的复杂合作,称为准物种。经历漫长的过程后,原始的生命体被原始膜包裹起来,独立于环境,变成原始生物。2.

2、 原核细胞最早的细胞是无细胞核的,称为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一般是单细胞独立生活的 原核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真正生物,可能形成于原始海洋、淡水湖泊或太空。原核生物在进化中主要分成两类:细菌和古细菌。3.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三大不同点:需要氧来完成有丝分裂;出现有效保护遗传物质的细胞核;逐渐出现细胞器。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复杂性的获得:生存所需的氧是生物自身创造出来的;细胞核应该源自于细胞膜的内陷;细胞器应该源自于细胞的内共生。三、基因的形成1. 早期的遗传物质:RNA、DNA、蛋白质、脂质2. 遗传密码及演变遗传密码是指核苷酸中的每三对碱基组成一个信息,指挥生成一种氨基酸。密码的三对碱基通常不稳定,

3、克服不稳定的通用机制是慢慢演变出了同义密码和中性氨基酸。tRNA的密码可能经历过五个不同的演变阶段。2. 遗传密码及演变 最原始的三联体密码,GNC型; 前一阶段的扩展,GNY型; 第二阶段的扩展,RNY型; 同样是前一阶段的扩展,RNN型; 继续扩展,形成NNN型,出现无义密码。N:任意碱基;R:G、A;Y:C、U3. 遗传基因的组建原核细胞的DNA能自我复制,通过拟有性生殖方式与别的DNA 结合组成新的DNA。真核细胞的DNA被束缚在细胞核中,不能随意活动,演变成染色体,形成基因。基因的突变:有利突变,通常会得到保留;有害突变,既可得到保留,也可随个体死亡而被淘汰;中性突变,靠随机过程固定

4、。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的兴起一、物种的概念1. 早期的物种概念物种的进化概念(evolutionary species concept ESC): 物种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对独立的进化分支,是有祖裔关系的种群之合;每个物种有独有的特征与血统,独特的历史命运,以及独特的进化潜力和趋势,从而有别和分享于其他类似分支。2. 现代的物种概念物种的生物学概念(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BSC): 物种是一组相互繁殖的个体所 组成的种群,亦称同类交配群,并与其他繁殖群在生死上相互隔离。现代进化综合论(新达尔文主义,modern evolutionary systhesis,

5、MES ):新的物种实际上是旧种群基因频率变化与重新固定的结果,物种只是基因型与表型在时空上变化的产物。系统发生学概念(phylogenetic species concept, PSC):物种是共享一个以上可鉴别的特征单源的最小群体。单源是指具有共同祖先或亲缘关系紧密的所有个体,它们能用共同的生殖隔离机制与其他单源并行进化;而可鉴别特征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特征,尤其是基因的一致。3. 物种的基本特征 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必须具有相对稳定和普遍一致的形态; 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必须具有相同的生理遗传特征,必须属于同一个生殖交配集群; 一个物种必须能代表生物进化中的独立分支; 一个物种必须是以群

6、体方式生活在特定的地理区内。二、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是指一个新种产生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过程之一。三类基本的形成模式:1. 异域形成物种指由于某种原因,某个原有物种在不同地域里演变成两个以上物种的过程。(1)断裂形成物种:在出现大的地理变化或物种活动范围过大时发生,断裂后的物种通常会被两类障碍长期隔离:剪切式和围壕式。(2)外迁形成物种:原有大群的部分个体离开主群,到另一个地方占据生态位,形成小而孤立的外围种群。2. 同域形成物种指由于某种原因,某个原有物种在同一个地域里演变成两个以上物种的过程。(1)分布区边缘形成物种:可能来自局部地理障碍,也可能是由于存在新的生态位;(2)分布区内部形成物

7、种:可能与食物等生态因素或基因变化有关。3. 杂交形成物种:指不同物种之间发生了基因交换,从而生成了新的物种。它需要四个条件:(1)两个杂交物种必须是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染色体组能彼此吻合;(2)杂交产生的后代不能再与种回交,否则新种会很快消失;(3)新种要占据新的生境 和生态位,不能与发生竞争;(4)新种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否则会被很快淘汰。三、物种的发展1. 物种的维持:一个物种维持的机制是隔离,有两类: 合子前隔离:避免不同物种交配,包括广义的生态隔离和生殖隔离; 合子后隔离:采取消灭杂交后代的机制,不让杂交后代有继续发展的机会。2. 物种的巩固:新种形成之后要经历的一系列过程,能使物种的

8、隔离得到强化,从而推动物种的稳定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必须经过自然选择;(2) 要主动在遗传上发生改变;(3) 要主动在行为上进行调整,尤其是有性生殖动物的交配行为;(4) 要主动实现适应性转型,在生活习性上产生新的适应,也要在形态、生理、解剖结构上产生适应性变化(5) 在经历建群效应的磨砺时,会增强隔离的程度。3. 物种多样化通过物种的线系渐变;物种的间断平衡;物种的并行形成;物种的适应辐射;不等的进化速度;不等的寿命;进化的不可逆性;物种的非适应进化。第三节 地球生物圈的形成一、物理环境的形成1. 土地的形成这里的土地是指生物生活所在的陆地,主要由岩石圈和土壤圈所构成。2.

9、水圈的形成地球在形成初期就已经有水了,但很快就被太阳风驱散了。 地球现有的水绝大部分可能来自于太阳系以外的小行星,是它们以彗星和流星等形式撞击地球时给地球带来了水。 随着不断冷却及引力的增强,地球自己产生和外部来的水不再丢失,而是形成了云,浓缩成雨,然后下落,在地表凹陷处形成水坑,最终形成原始海洋。水圈中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海洋的分区:有光区、无光区。海中层、海深层、深海层、超深海层3. 大气的形成地球曾经有过的三种不同大气: 第一大气:来自地壳熔化和宇宙的热扩散,以He、H2 为主; 第二大气:来自火山喷发和地热排气,以CO2、N2、H2O为主,也有微量的O2: 第三大气

10、:主要成分为N2、O2,还有CO2和Ar。大气层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二、生物群落的构建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物种形成后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使自己的适应潜力达到最大化,以便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资源;如何就会外界的各种不利因素,处理好与其他生物的争端。解决第一问题的五种策略 预备性适应:通过遗传物质的多样化; 响应性适应:环境变化或到达新环境时,生物会相应出现基因与特征上的改变; 特化性适应:进化出特殊的性状或器官; 器官强化适应:原有器官在某种条件下不断得到强化民推拿,最终甚至改变形态; 机能改变适应:原有的次要机能在某种条件下能转化为主要机能,并相应改变

11、器官的形状。解决第二问题的三种策略 种内竞争:通过各种机制来优胜劣汰,保留最强壮个体,淘汰最病弱的个体; 种间竞争:生态位相同或相似的物种要么离开,要么调整习性,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共同依赖,最终实现共存; 协同进化:各个物种在适应上产生同步变化,都进化出对自己有利的变异,最终互利或互相制约,实现共存。2. 生物对环境的塑造(1) 生物彻底改变地球大气的组成;(2) 生物在光合作用下把固定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碳酸盐,并沉淀钙和镁而生成岩石;(3) 生物加速岩石的风化,从而增加海洋中钙元素的沉积,使二氧化碳因碳酸钙沉淀而进一步减少;(4) 生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还能形成腐殖土,生成地球的土壤圈;(5

12、) 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参与和推动地球上的碳循环;(6) 生物也能参与地球上的氮循环;(7) 生物储备并提供了地球上的能源;(8) 植物能调节地球的水循环和气候。3. 群落食物网的形成食物网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 初级食物网:开始于单细胞原核生物出现之后,前后存在30亿年以上。 次级食物网:开始于两侧对称动物大批形成之后,前后持续不到1亿年。 现代食物网:开始于脊椎动物时代,存在至今。三、生态系统的成熟1. 地球的抗熵机制抗熵就是克服熵增,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大气圈、水圈等都是抗熵的产物。新陈代谢的本质就是生物不断从环境吸取负熵(有序),让体内的合成大于分解,以消除不断产生的熵。2. 生物学抗熵手段

13、(1) 自然选择(2) 绿色植物把能转变成生物化学能(3) 生物的多样性(4) 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以及生物身体结构的不断改变(5) 生物的繁殖和遗传(6) 生物的新陈代谢(7) 生物体内的酶(8) 生物群落中的食物网(9) 生物的许多行为和生理现象(10)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工3. 生物多样性积累 生态隔离(1) 地理隔离:指山脉、江河、海洋等自然屏障对物种的隔离;(2) 时间隔离:不同物种在繁殖时间上不同步,发情和交配出现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或时刻;(3) 生态位隔离:不同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不同,生活习性上产生了隔离。生殖隔离(1) 行为隔离:不同物种的异性之间没有吸引力;(2)

14、机械隔离:不同物种的繁殖器官不相吻合;(3) 配子隔离:不同物种的精卵很难相合,精子无法到达卵子,或者根本无法进入卵子。合子后隔离(1) 杂种不活:混血儿从合子、胚胎、一直到新生幼子等一系列发育过程中不停地处于生物紊乱状态,随时夭折;(2) 杂种不育:混血儿个体没有正常的性细胞,即使能成活到成熟年龄并出现交配,也会由于亲本基因的不协调而使配子无法配合,无法继续繁育;(3) 杂种衰败:混血儿即使能繁育出后代,也会一代不如一代,逐渐消亡。进化速度慢速:上亿年; 中速:几千万年;快速:几百万年; 骤变(量子进化):不超过一万年。移动接触(1) 交错:两个板块擦肩而过;(2) 分离:两个板块越离越远;(3) 靠拢:两个板块彼此靠近,碰撞后板块下沉并熔化。泛大陆 Columbia泛大陆:融合于18亿年前,15亿年前解体; Rodinia泛大陆:融合于11亿年前,7.5亿年前解体成8个板块; Pannotia泛大陆:融合于6亿年前,5.4亿年前解体成 4个大的板块; Pangaea泛大陆:融合于2.76亿年前,1.8亿年前解体成若干现代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