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周浩明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529260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4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锣鼓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周浩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锣鼓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周浩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南锣鼓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周浩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南锣鼓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周浩明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南锣鼓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周浩明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锣鼓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周浩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锣鼓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周浩明(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评论1历史文化是我们的记忆,是理解我们自身、确立发展方向的基础,尊重历史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编撰性的历史相比,历史文化的遗产更具有真实性。文化遗产是一种无言的历史,是一种更客观的历史,因其无言,故称之为历史的载体、证据,而本质上它们就是历史,无论现代人如何解释和看待它们,它们就是客观的历史真实。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由文物、历史遗存和历史街道及其格局共同构成了元明清时期的重要城市文化遗产,遗产的核心是以四合院建筑艺术为表现形式的传统建筑文化。四合院在街道空间中呈现出来的景观艺术,作为真实、客观的文化遗存能够帮助我们解读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历史发展与社

2、会变迁的影子。在全球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我们要认识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要保护它留下的物质遗存,因为它是中国的历史和记忆,它是越来越稀缺的且不可再生的。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建筑文化使我们在直面历史中返观自身。在回顾历史轨迹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所拥有的价值,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周浩明76 NO3 of2009 强自豪感,在发展的过程中坚守中国文化的领地,抵制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冲击,为本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南锣鼓巷是首批划定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对明清北京城进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位于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东侧,与什刹海隔路相

3、望。东邻交道口南大街,西靠地安门外大街,北接鼓楼东大街,南临地安门东大街。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与皇城只一街之隔,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仍然保持着元代“鱼骨式”的胡同格局,是北京城内胡同系统最为完整的片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积淀在片区保留了大量完好的四合院建筑和文化胜迹,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 2处,有价值的历史遗存20余处,是北京旧城历史风貌保护较好的街区,也是北京旧城居住街区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见图1)。街道空间中的四种景观艺术形式及其内涵与价值南锣鼓巷片区是以居住为主的历史片区,经过700余年的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街道景观。现有的街道景观,大致

4、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形式,代表着四个典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第一种街道景观是以传统的四合院居住建筑为主,青砖灰瓦、朱门石鼓构成的四合院宅门景观。第二种景观是由西方古典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结合的折衷式建筑,材料是中国的青砖灰瓦,样式上却是西洋式的。第三种景观由沿街商业建筑组成,其中一部分是对传统建筑内部空间的转型利用,其建筑主体结构没有改变,只是在商业标识、植物等半固定元素上有区另I上另一部分把传统四合院建筑的沿街立面改造成了觋代的简洁形式,高窗明玻,街道和室内的景观相互渗透成为一体。第四种景观是直线造型、以钢筋混凝土和玻璃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建筑,使用功能分为居民楼、剧场、教学楼、办公楼等。这几种街【深

5、度观察】道景观各有鲜明的风格,显现着不同的理念,蕴藏着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在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体系内处于不同的层次和相互关系,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明确针对性、分清主次、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需。四合院宅门景观 南锣鼓巷是北京旧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居住区,从数量和质量上衡量,四合院建筑都是保护区内的主体,既是物质遗存保护的主体,也是价值承载的主体。四合院是内敛型的建筑结构群,面向胡同设立的宅门最能体现北京的历史街区特色(见图2、3)。通过形制的区别,宅门标识着宅子主人在社会上的等级序位,体现着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宗法观念。在南锣鼓巷一扇扇不同等级的宅门背后,历

6、史上曾经存在着官衙(北兵马司)、名园(可园),豪宅里曾居住过皇戚(婉容出嫁前的故居在帽儿胡同)、高官、富商。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尼采语)!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修建屋宇式大门;普通百姓则修建墙垣式大门。大门的形式反应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宅门的形制和艺术装饰细节所体现出来的等级秩序,归根到底来源于统治哲理上的原因即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尊卑上下秩序的需要。保护四合院,保护历史街区内的文化遗产,是当代人和后世从建筑形式美的欣赏中理解上至下至明清宗法所规定的等级秩序如何具体物化到大至城市总体布局、小到建筑的局部细节的有效途径,让人理解这是一种通过建筑艺术实现“秩序”教化、巩固统治的手段

7、。 折衷式西洋建筑景观每一个城市都会发生变迁,无论是使用功能还是物质结构的艺术表现形式。南锣鼓巷片区中有一些近现代时期出现的中西合璧的折衷式西洋建筑(图4),零散分布在不同的胡同中。它们是中国向西方工业革命强国学习引进的部分成果,是国人向西方求索的物证。片区内的2009年第3期 77 【艺术评论】图3、四合院的宅门 图4、南锣鼓巷中的西洋门楼折衷式西洋建筑,以仿巴洛克式的门楼居多,单体建筑较少。建筑艺术形式、建筑技术在南锣鼓巷的引进,最终形成了中西结合的折衷式西洋建筑艺术。由于这类建筑在保护区中数量很少,再加上部分材料与装饰的本地化,在旧城街道景观中逐渐与传统建筑在色彩上靠拢,以明显的西方特征

8、和中式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融于环境中,别具一格。现代主义建筑景观理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在南锣鼓巷出现是在20世纪下半叶。出于对1 9世纪历史主义的反感和以建筑和技术变革社会的理想,现代主义建筑以其去装饰化的简洁性、经济性、标准化而被大量采用。保护区内矗立着装配式居民楼和造型简洁的教育建筑,以其超大的体量和高度j中破了平面网格式的旧城肌理。历史文化街区中蕴涵的核心文化遗产在其经济基础被工业文明撼动的同时,渐渐在空间上失去了控制权和话语权。沿街商业建筑景观商业是资本的前沿阵地,商业建筑围绕利益而存在。南锣鼓巷片区内的现有的商业建筑按照建筑形式可以分为两类,类是直接利用传统四合院沿街建筑的传统立面形

9、式,另一类则是由传统建筑立面改造而成的现代立面形式。第一种类型合理利用了传统建筑的实体,保存了传统建筑的尺度、色彩、样式与意象,旧城风貌的神韵依然(见图5左),对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危害不大。而第二类则多数明显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形制与装饰细节,所采用的现代材料、装饰手法和构造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差异过大,已经偏离了保护区的整体风貌。历史文脉在这类商业景观艺术中发生了变异,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整体性遭到了极大的中击和破坏(见图5中)。从商业建筑的分布来看,南北走向的主轴线南锣鼓巷以创意商业和文化休闲为主,沿街东西两侧开设有酒吧、各种风味的餐馆、书店、杂货店、宾馆、服装加工店、建

10、材加工部、工艺品店等。除了78 NO3 of 2009 以文化休闲为主的南锣鼓巷外,以日用杂货经营为业的街道还有南下洼子胡同和帽儿胡同西段,这种性质的商业街道是纯粹功能性的景观形式,最显著的特色是俗艳醒目的商业招牌,没有任何与街区的传统文化相呼应之处(见图5右),在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中处于待改善的范畴。这种商业建筑虽然为居民提供了生活的便利和购物方式的选择机会,但需要在物质实体的艺术形式上加以改善,以融进历史风貌,增强文化内涵。目前,商业建筑景观对以四合院建筑为表现形式的传统建筑文化中击不大,属于可逆性的改造范畴,但是不应该继续得到支持和鼓励。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从元代奠定格局建成之后就一直

11、是以居住为主的街区。在元代分为两坊,东部称昭回坊,西部称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线即今天我们所称为的南锣鼓巷南北向道路。里坊制起源于的营国思想,今天的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元大都九经的遗存;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是大都九纬的遗存;南锣鼓巷地区便位于这四条经纬之间。从里坊制到九经九纬都说明了方位与礼制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所起的作用,换言之,自然方位和礼制秩序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与环境的生命。这种大的建城理念具体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形成了方形的城池里嵌套方形的里坊,方形的里坊里嵌套方形的四合院,方形的四合院围合成方形的庭院,方形的庭院中分布着个体的方形建筑。从城市到单体建筑都遵循着礼制形成

12、的纲常伦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物化成了建筑景观,建筑景观反过来诠释、传递着礼制文化,对空间中的人进行着无声的服务和无言的命令。据历史记载,在坊的制度下,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所以,自古以来南锣鼓巷片区就是以居住为主的四合院聚居区,以四合院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传统建筑文化是片区的主体文化遗产,其它景观形成的文化无论从性质、规模和产生的时间顺序上都处于次要位【深度观察】图5、商业建筑景2009年第3期 79 【艺术评论】置。在越来越需要文化认同和自信的今天,将这种传统礼制方形建筑文化作为历史保护下来,应该成为南锣鼓巷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任务,这对实现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保护开发中的动力

13、资本与以四合院为主体的历史风貌保护社会是发展的,城市也在变化。四合院本身的建筑形制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元代的工宇厅到现在几乎无存,明代建筑经过清工部的规范也有变革,只是这些变化发生在自身的体系之内,属于小幅度的渐变,文化脉络并没有断。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四合院作为人的居住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维护和更新,人的生活方式与建筑艺术保持着默契的共生关系。四合院街区在历史变迁中不只出现了衰败,而且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变异。近代工业革命产生的全球资本在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把西洋建筑艺术也带到了南锣鼓巷。不能否认,这是发展的个组成部分,虽然在艺术形式上中西结合产生了新的建筑样式、丰富了街道景观,但这种发展也在一定程

14、度上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幸的是,这些变异了的建筑艺术在南锣鼓巷中的规模和数量都不大,而且在诸多方面和中国传统建筑保持着统一,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干扰较弱且已经结束,已经和历史街区融为一体,成为了城市的历史和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在世界的资本流动中除了发生变异以外,部分还被异质建筑艺术所吞噬。新的全球化浪潮造就了现代和后现代的风潮,其对南锣鼓巷的建筑文化遗产形成了更大范围、更持久的破坏,传统建筑被包围、被撕裂、被取代,北京城的个性和历史正在被改变、被削弱。它“创造了令人目眩的融时尚、商业于一体的全球景观”【2】,但在某种程度上看却是消费文化的肆虐,是国际资本的表象,是文化多样性的逐渐消逝

15、,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南锣鼓巷中纵向空间中的商业开发就是这两种80 NO3 of2009文化的产物,而且正在借助旅游的发展不断向横向的胡同渗透、蔓延,应当控制它们的发展,限制它们的生存空间。代表老北京城居住风貌的南锣鼓巷保护区是北京古城的精华,必须保护以四合院为表现形式的传统建筑文化,必须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各个方面进行规定性的空间格局、建筑实体和生活内容的保护,而绝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存的环境载体。在保护物质环境外在形象的美好的同时,还要揭示客观性历史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在保留建筑实体完美形象的同时,供人们去感受和品味

16、。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南锣鼓巷来说,以保护为核心的适度开发才是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各个区位之间必然会形成竞争,老城区需要新的活力,借助其独特的优势和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以便在新的竞争与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作为文化遗产的南锣鼓巷成为了我们的文化资本,成为了宝藏。北京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才为世人所仰慕、欣赏,人们所看重的核心价值恰恰是其传统建筑文化。把它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以保护为目标和原则进行适度的开发,就可以获得活力,可以获得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经济支持,推动保护和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考虑到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在保护核心文化遗产之外,划定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其它处于附属地位而有价值的保护内容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进行开发,采取以旅游和文化活动为主导的方式是合适而有益的。实践证明,南锣鼓巷中间的商业街的生成也正是伴随着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依托人们在街区中进行观光式旅游而自发形成的。二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