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八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529079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八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八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八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八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八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之十八(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昌大学附中高三周考历史试卷(十八)(命题:高三备课组 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 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材料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什么制度的影响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诗中的“星”指的是A水星 B金星 C木星 D土星3、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

2、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4、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由此可见,中朝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C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5、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

3、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客观真实性 B突出主观意兴的诗情画意 C书画同源性 D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6、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动物药类按虫、鳞、介、禽、人的次序分类叙述,并且进一 步提出了“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这说明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A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B提出了动物适应环境和遗传变异的观念C最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观点 D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7、通过分析图一、图二、图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上发生的变化A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

4、发展B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C古代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均衡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的各个地区发展 8、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 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B作者主张控制人口增长C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9、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右图空白 a、d 相对应处,应补填上A开埠通商、入超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D鸦片走私、出超 10、1904

5、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 ,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11、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这种观点主张A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B议院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C议院是朝廷咨议机构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12、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

6、出不穷。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A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C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13、 “中共日益增长的权力的真正源泉,在于其农村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尤其是_,经常被引用来作为中共在农村的力量的基础,它使中共能在那里扎根 ,而政府对于这种挑战完全束手无策。 ”文中空白处应填上A武装斗争 B土地改革 C农民运动 D统一战线14、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时间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事记 1953年网 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计划 3个五年计划完

7、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 全国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成员约 200万人1956年 1月 北京市的手工业全部实现了合作化1956年 2月 143个城市和 691个县基本实现手工业合作化,入社新成员达 300万1956年 6月 全国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已占手工业者总数的 90%1956年 12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公私合营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 B体现出建设与改造并举的特点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一定程度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15、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 ”(台

8、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 )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 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 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16、1984 年 10 月,有两个在 80 年代初还受批评的观点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文件。一个是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有一个是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此时,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不包括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B经济手段不是中西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C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 D指令性计划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17、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

9、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这种认识A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 B承认中国道路已经成功C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D赞赏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融18、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19、 “1689 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它说明A当时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B

10、当时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D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20、1826 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建立拉开了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在这一运动中,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纷纷成立。它们都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关于这一运动的认识,错误的是A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B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D说明英国工人运动获得了新发展21、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说:“我们的国父们认为自由既是手段也是目 的。缺少言论和集会自由,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有言论和集会自由,

11、公共讨论就可以抵抗邪说的散布流行。长久安定依赖于人们自由的表达不满以及提出补救的方法。正因为他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 ”此番话体现了美国大法官的权力是A言论自由权 B司法审查权 C弹劾总统权 D司法解释权22、列宁曾这样说:“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道道地地的大傻瓜” ,列宁的意图是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 B C D23、1933 年 10 月,罗斯福宣布政府购买黄金的计划。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

12、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A商品价格逐渐回落 B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D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获利增多24、1964 年 10 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25、 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时说:“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

13、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 1816 年到 1848 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的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逼攻下逐步灭亡,或者被一暴发户所腐化。 ”就“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 “逐步灭亡”的过程而言,其实质是A. 拜金主义取代宗法主义 B. 工业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C.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D.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二、非选择题(共 4 大题,其中 26 题 11 分、27 题 12 分、28 题 12 分、29 题15 分,共 50 分)26、 (11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

14、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 ,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材料

15、二 英国在 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 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 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5 分)(2)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 (4 分)根据材料,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