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489293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9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9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9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9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 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目 考点分值答案 说 明1 字音识记 3 By/q;shu/s;qing/qin。A 项依次:h/h ;ch/ch;sh/sh。C 项依次:yn/yn;jun/jun;y/i。D 项依次:u/tin ;kn/kn; hn/hn。2 词语使用 3 C“尤其”,表示更进一步;“非常”,表示程度很高。句意中没有对比之意,应选用“非常”。“清静”,指安静,不嘈杂;“清净”,指清彻,干净。结合语境“水草像湖水一样”,应选用“清净”。“从而”,用于下文开头,表示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进而”,强调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而“

2、忽视集体和国家利益”只是前面分句的结果,应当用“从而”。“演练”,演习训练。“演习”,按照预想的方案进行实地练习。按照句意,两个词均可以用在句中。3 词语使用 3 D指手里拿着书不放下,形容勤奋好学或看书入迷。与“张丽认真熟习发言稿,以期发言成功”的语境不符。A 项“敲门砖”,用来敲门的砖石,比喻临时用以猎取名利或达到某种目的工具或手段。B 项“韬光养晦”比喻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隐藏自己的踪迹,暂不使外露。C 项“势在必行”指根据形势的发展必须这样做。4 病句辨析 3 CA 项语序不当,“广州的市容”和“每一个人”是不同的主语,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之前。B 项结构混乱,“原因是”与“造成

3、的”两种句式杂糅,可删去其中一个。D 项成分残缺,宾语中心语“优势”缺谓语搭配,可改为“具有优势”。5 标点符号 3 AB 项“一类是”“另一类是”是并列关系的事物,所以“院校”后应为分号。C 项引号内的内容是属于原文引用,所以句末的句号应在引号内。D 项“断断续续地说话”,应该用省略号来表示,不用破折号。6 语言连贯 3 C第句中“这个发展趋势”承接开篇“马的发展趋势”这一中心话题,第句是对第句的解说,第句“所以”呼应第句“由于”,表明结论。8 文言实词 3 C古今义均为“未被利用的时间或空间”。A 项古义为“车与车之间的空地”;今义为“企业内部在生产过程中完成某些工序或单独生产某些产品的单

4、位”。B 项古义为“超过、胜过”;今义为“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限度,相当于太”。D 项古义为“仰慕、想念”;今义为“小、微不足道”。9 文言虚词 3 D均为“因为”,连词。A 项“于是”,连词/“乘机”,介词。B 项“才”,连词/“竟然、却”,副词。C 项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10 文言句式 3 B均为被动句。A 项判断句,用“也”表判断。C 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D 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融欲(于)平原相刘备告急”。11 内容分析 3 B 太史慈不是“借机悄悄逃回郡里”,而是“借机悄悄折回公车门”。7【文言实词】(4 分)认为是对的 感到惊

5、奇 伸长 使生存下来4 分。答对一个得 1 分,答对四个得满分。12【断句与翻译】(9 分)(1)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3 分。每错 1 处扣 1 分,扣完为止;第一处可断可不断。(2)你为了郡太守毁坏我的奏章,已经到达目的了,为什么还要逃走呢?3 分。大意 1 分,“败”1 分,“如意”1 分。)孔融得到解救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器重他,并对太史慈说:“你是我年轻的朋友啊!”3 分。大意 1 分,“济”1 分,判断句式 1 分。)参考译文:太史慈字子义,是东莱郡黄县人。年轻时好学,任东莱郡奏曹吏。适逢东莱郡太守和州府闹矛盾,谁是谁非朝

6、廷一时难以判断,朝廷就把先上报情况的一方视为正确的。当时州里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东莱太守担心自己落后给州府,便寻求可以上送奏章的人。太史慈当年二十一岁,因此被郡太守选上,他昼夜赶路,一到洛阳便赶往公车门,恰巧碰到州里派来送奏章的小吏正准备请求通报。太史慈问州吏说:“你要通报奏章吗?”州吏答道:“是的。”太史慈问:“奏章在哪里?”州吏说:“在车上。”太史慈说:“奏章的落款该不会有错吧?拿来让我看看。”州吏丝毫不知道太史慈是东莱郡派来的人,于是给他拿来了奏章。太史慈事先在怀中藏了一把刀,当即就把州里的奏章截断了。州吏急得跳了起来,大声呼叫:“有人截断了我的奏章!”太史慈把他带到车与车之间的空地,对他

7、说:“假如刚才你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没有机会截断它,现在我们两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等同的,我不会独自承担罪名。不如我们俩一起悄悄逃走吧,这样才能保存性命,免于死亡,否则就会一起遭受死刑。”州吏说:“你为了郡太守毁坏我的奏章,已经到达目的了,为什么还要逃走呢?”太史慈答道:“我当初受太守的派遣,只是来看看州里的奏章送到朝廷没有罢了。我用计太过分了,才弄坏了你的奏章。如果现在我回去,也担心遭到谴责迁怒,因此想和你一起逃走。”州吏觉得太史慈讲得对,当天便和太史慈一起逃走了。两人一起出城后,太史慈便借机偷偷折回公车门送上自己郡的奏章。州府听说这件事后,又重新派出一个小官去送奏章,但主管部门以上送奏章的规矩不

8、合而不再受理,州府因此吃了亏。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府怨恨。他担心被州府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当时孔融因为黄巾起义侵扰,就出兵驻扎都昌,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太史慈从辽东回家,母亲对他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未曾见过面,但你走了以后,他却供养周济我,待我情意深厚,比旧交老友还要好,现在他被贼兵围困,你应该前去救他。”太史慈在家停留了三天,然后独自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下。当时,管亥的包围尚未严密,太史慈趁黑夜寻得机会进入城内,见到孔融,便请求带兵出去杀敌。孔融不听从他的意见,想等待外面救援,但救兵一直没

9、来,而黄巾军的包围却一天天逼近。孔融打算向平原相刘备告急,但城里人却无法出城,太史慈主动请求前往。于是太史慈到了平原,劝谏刘备说:“我太史慈只是东莱郡的一个普通人,和孔北海既无骨肉之亲,也无同乡之谊,只是因为彼此仰慕声名,志趣相投,有分灾共难的情义。现在管亥暴乱,孔融被围,孤军困窘无援,危在旦夕。因您素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于急难之中,所以孔北海很仰慕您,伸长脖子盼望您的到来,让我冒死突围,在万死之中将自己托付给您,只有您才能使他生存啊!”刘备神情严肃地答道:“孔北海知道这世上还有我刘备啊!”立即派遣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前去救援孔融。黄巾军听到救兵赶来,就撤围逃散。孔融得以解围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

10、奇才而器重他,并对太史慈说:“你是我年轻的朋友啊!”这件事结束后,太史慈回家禀告母亲,母亲说:“我为你能这样报答孔北海而感到高兴。”13【古诗鉴赏】(7 分)(1)梅子,芭蕉,柳花。3 分。答对一个得 1 分,答对三个得满分。(2)闲。闲居乡村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的情景,心情格外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4 分。“闲”1 分,“内心无所牵绊”1 分,“恬静闲适”或“悠闲地看”1 分,“呼应诗题”1 分。14【信息筛选】(5

11、分)C、E(C 项见第二段“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E 项见第四段“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A 项是敌论,不是作者的观点;见第一段开头。B 项是敌论,不是作者的观点;见第一段引文。D 项原文“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这里作者只是说宁可相信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也不相信人们会愿意为愉快而阅读荷马,并没有说“通俗艺术经典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5 分。两项都选对给 5 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2 分。

12、15【内容分析】(3 分)B、C、D(作者所认为的通俗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点有:通俗;给人以真实的满足;能激起人们对审美愉悦的更高要求。B、C、D 项都符合这三个特点。A 项神曲虽然被奉为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但晦涩难懂,不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的审美特点。)3 分。全部答对得满分;错答、漏答均不得分。16【内容概括】(4 分)第二个指控: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批驳的理由:现在说通俗艺术不能作为审美对象流传下去还为时过早;通俗艺术如果能有像高级艺术经典那样具有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保证,同样有可能持久地流传。4 分。第二个指控 1 分,第一个批驳理由 1 分,第二个批驳理由 2 分。17【

13、信息筛选】(5 分)A 、D(A 项见第一段。D 项见第二段。 B 项原文是说“分门别类的专业从宗教中分化出来”,并未说“宗教分化”。C 项原文只是说“当今诸多弊端的根源”与“重分化、少综合”倾向有关,而并非说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与其有关。E 项“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透彻地了解和改造大自然”,与原文意思不符。)5 分。两项答对一项,得 2 分;答对两项,得满分;只答一项,即使答对也不得分。18【信息整合】(3 分)A(对宗教“怀有虔诚的感情”可以说是一种文明,但未必是“更加健全的”人类文明;而且“更加健全的”人类文明对自然应是敬畏并能与之和谐相处,而不应是“征服”。

14、)19【结构分析】(3 分)不繁复。作者这样写突显原始宗教包罗万象的特征及说明各种文明如何脱胎于原始宗教及其相关的学术,为证明“人类精神文明的元胎原本就是宗教”的观点提供充足论据。3 分。“不繁复”1 分,特征和说明 1 分,提供论据 1 分;只答“不繁复”而没有说明理由,不得分。20【文句理解】(5 分)作者认为,人类文明源于宗教,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也是一个宗教问题;人类只有怀着一种虔诚的宗教感情来敬畏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彻底消解人类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5 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问题”1 分;“怀着宗教感情敬畏自然”2 分;“与自然和谐相处”1 分;“彻底消解人类

15、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1 分。意思对即可。21【压缩、转换】(3 分)问题一:中国空气质量的多项标准远低于世卫标准。问题二:机动车多,造成废气排放量大。问题三:环保投入不足。问题四:执行环保措施缺乏长效的机制。3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三点得满分。22【修改语病】(4 分)第句,改为“本人住处离校很远”第句,删除“大约”(或“左右”)第句,把“更好地”调到“投入”之前第句,删除“务必”4 分。找出一个病句并改正得 1 分;只找出病句,没有改正或改错,该句不得分。)23【鲜明、生动】(5 分)示例一:腾空而起的焰火,像一条条飞天的巨龙,直冲云霄,伴随着艳丽的色彩,炸开了,闪亮着,光彩夺

16、目。人们昂着头,有的捂着耳朵,有的指着天空,有的舞动着双手,有的还有节奏地跳跃着,惊奇、兴奋、欢乐无不写在脸上。示例二:一束束色彩斑斓的焰火冲天而起,绚丽多姿,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金蛇飞舞往日璀璨夺目的城市灯火,似乎显得暗淡无光,今夜,人们都把赞美的目光聚焦到了天空。5 分。正面描写 1 分;侧面描写 1 分;修辞手法 2 分;语言得当 1 分。24作文。(60 分)本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文章可从多个角度切入立意:从圣公会致歉的角度,要勇于承认错误;从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坚持真理需要勇气和信心;从时间的角度,真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从圣公会 100 多年前做法的角度,对问题不要轻率地下结论;从达尔文玄孙及批评人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