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七彩课堂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3 马说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84882667 上传时间:2021-06-3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3.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春七彩课堂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3 马说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20春七彩课堂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3 马说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20春七彩课堂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3 马说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20春七彩课堂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3 马说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20春七彩课堂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3 马说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春七彩课堂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3 马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春七彩课堂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3 马说(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伯乐相马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第一课时,第二课时,23* 马 说,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

2、的思想感情。(难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素养),第一课时,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 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

3、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宜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祗 骈 槽 枥 粟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zh,pin,co l,s,l,s,c,y,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4、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即使。,只,仅。,奴仆。,(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马槽。,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连词,此处表转折

5、关系,译为“可是”。,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

6、之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一次。,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有时。,同“饲”,喂。,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表肯定语气。,指示代词,这样。,才能,能力。,才能和优点。,同“现”,表现。,犹,尚且。,等同,一样。,疑问代词,怎么。,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译: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

7、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一食或尽粟一石。,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分析问题:,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8、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通晓它的意思。,面对。,表示惊叹,相当于唉”。,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语气词,表判断。,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平庸浅薄,愚妄无知,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解决问题:,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吗?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第二课时,人才,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伯 乐,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千里马,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

10、感情?,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托物寓意,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4.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

11、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5.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陈述语气,反问语气,转折语气,诘问、感叹语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 )

12、,同“饲”,喂,同“现”,显现、表现,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是马也,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助词,不译,其,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13、,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而伯乐不常有( ),介词,因为,介词,按照,表转折,但是,表顺承,来,策,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鞭子,用鞭子打,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能够,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通“饲”,喂,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完,动词,竭尽,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形容词作动

14、词,吃尽,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

15、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感悟一:马说讽刺了压制、埋没人才的统治 者,那是在古代社会。而在今天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 中,我们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除了必备的才能,我们还要积极进取,善于抓住机遇。,感悟二:“伯乐”对“千里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给“人才”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是当务之急。,托物寓意。,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

16、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中心突出。,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统治者重视人才的情感。,马 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千里马的 遭 遇,食马者外见,祗辱于称也,策之不无马,以马喻人 托物寓意,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 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痛惜,嘲讽,愤怒,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ng) B.才美不外见(xi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 D.其真无马邪(y)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